牟丹
個人認為,班會課在學校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班主任落實學校各項工作安排,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戰場;也是培養和展現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培養和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的主場所;同時也是處理和解決班級問題、開展各項活動的主陣地。班會課的舞臺雖小,但充分利用卻能成為一個廣闊的天空。一堂有效的班會課,既能讓學生達到提高認識、發展個性、愉悅生活的目的,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鍛煉自理自治的能力。
接下來我就談談近幾年來我的一些做法,一般來說在開學初我會根據學校德育處和年級部的總體安排給每個月的班會課先確定一個大致的主題方向,再對每月四節的班會課作個分工:第一周一般安排學校月主題活動,主要進行思想教育;第二第三周一般由學生主持,開展知識型、娛樂型班會,側重于學生主體意識、行為能力和情感態度的培養;第四周一般進行月底總結、推薦本月的“班級之星”。
通過幾年的班主任工作,本人認為班會課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一、政治教育的主戰場
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靈魂,班主任的價值觀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我希望所帶的學生是積極向上、誠實勤奮、充滿活力、謙遜有禮的,希望班級是個充滿溫情和創造力的集體。因此,我十分注重班級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積極打造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所以在開學第一周的班會課就制訂班規、班訓及德育分的量化考核細則并加以班級的特色布置。每月的第一周結合德育處的月班會主題,開展相應的思想教育,例如本學期九月的愛師、愛國教育,十月的誠信考試教育,十一月的“大陳島墾荒精神”教育,十二月的“成長和挫折”教育,學期結束前還會安排一節班會課專門進行評優評先的推薦工作。并且每個月最后一周推薦“班級之星”,讓這些優秀同學起到模范表率作用。結合這些主題班會,在班級中找幾個符合主題標準的學生作為榜樣的代表,強化榜樣的優勢,樹立榜樣的帶頭作用,以點帶面擴大對班級同學的影響。
二、情感傳遞的驛站
于漪老師說: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無選擇性,只要生長在這塊熱土上的孩子,都要真心實意、全心全意地愛他們、培養他們。班級不僅是個集體,更是個大家庭,它是有溫度的,而班主任則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所以我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這不僅要讓學生理解什么是“愛”,更要懂得怎樣去“愛”,即引導學生實踐“愛”。通過班會課引導學生去愛國家、愛集體、愛師長、愛同學……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一個有愛心、溫度的人。我鼓勵學生“有愛就要用行動表達出來”,用眼神、用微笑、用語言、用行為把自己對他人的愛心表達出來,實踐愛是“愛的教育”的升華。我班的學生在學會付出愛后,自己也變得更快樂,同學間愛的回應使得同學間更團結友善,在家也變得更懂事體貼。例如在新學期的第一個月,我都會為該月出生的同學過個集體生日,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護和同學對他們的祝福,也讓其他同學更快地融入到班級這個大家庭,找到歸屬感。又例如“三八節”前,我會布置特殊的作業,讓他們寫一篇作文給媽媽或幫媽媽做家務,為班級女教師獻愛心。而且每個學期也都會舉辦幾次聯誼活動,例如戶外探寶活動和班級美食節活動,讓他們懂得合作和分享的快樂。上一屆高三畢業前還為他們舉辦了成人禮、畢業聯歡會,讓他們懂得愛的責任和義務。愛本身是一種快樂,是自身價值得以實現后的滿足。我通過學生“愛”的實踐,讓他們體驗到愛的幸福和快樂,并提高了“愛”的能力。
三、能力實現的舞臺
于漪老師說: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教師要練就一副敏銳的目光,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長處和潛力,把隱藏的潛力變為發展的現實。所以,除了思想教育為主題的班會課,我都會把主權下放給學生,自己僅當個攝影師和服務生。在接到新班級時,我會刻意把班級中工作能力強的、人際關系和睦的同學變為班干部和團干部,然后讓他們輪流策劃、主持班會課,并課后讓其他同學及時評價,優秀的主持人可適當加德育分并得到相應的物質獎勵(自己出錢)。當然這種寓教于樂的班會課更需要全體同學的積極參與,所以這種班會課開展的形式就要多樣化、內容更要豐富。我們班同學就組織過辯論賽、演講比賽、才藝表演、朗誦會、故事會、課本劇表演、個人學習方法介紹等主題班會,上屆高二時還專門邀請了家長作書法和軍事講座(照片)。這就有機會讓更多的學生在此類班會課上展示自己的才華,這樣的班會課不僅使學生的專長得到展現,同時也提供了向他人學習的機會,而且也增強了主持人觀察問題的敏銳度和協調能力,班級氛圍也更加融洽。
四、自我反思的平臺
16-17歲,正是青少年心智由幼稚到逐漸成熟的年齡,這個成長過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有時還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班會課此時就要立足于學生的基礎,切實為同學服務,讓同學們自我反思、自我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反思中提升。
案例:周同學是我上一屆高一班級的文藝委員,人長得帥氣、歌唱得好聽,而且有一副好嗓子,是一塊播音的好料子,平時對同學都是彬彬有禮的,深受班級師生的歡喜。誰想到一天早讀課竟然對鄰桌女同學破口大罵,差點大打出手。這個行為發生在周同學身上,大家都很驚訝,我也很意外,我仔細思考了怎么通過這事“變小事為大事”,更好地幫周同學認識錯誤,也更好地教育其他同學遇事要冷靜、要克制。經過詳細了解前因后果,并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后,周同學能及時深刻地對自己的錯誤行為進行反思,并且他也愿意在班會課上坦誠地向對方道歉,承認自己的缺點:遇事不冷靜、易動怒。同時他也希望同學們以后遇事要懂得控制情緒、考慮后果。由此可見,班會課有時也可成為學生“挫折教育”,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平臺,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一個渲泄的場所。
我相信,只要我們班主任足夠重視班會課,班會課就會成為班主任帶班的主戰場,學生交流情感的主驛站,也是班風、學風、凝聚力全面提升的主陣地,更是學校實施思想教育的主營地。
2020年0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