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摘?要:小學低年級是一個人正式接受教育的一個新起點,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剛離開幼兒園,他們的認知和行為習慣都沒有很好的形成,所以,良好的班級管理對于稚嫩的他們今后文化知識的學習、意志品質的養成、多種興趣的發展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師應重視實現小學班級的高效管理。本文從建設班級組織,促進良好班風形成;活躍班級氛圍,解決常規管理問題;重視學生興趣,解決教學管理問題三個方面對此開展深入討論。
關鍵詞:小學班級;班級管理;管理實踐
對于傳統的中國來說,開展教育的目標與信念便是教書育人,培養人才。在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中,教育管理是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發展負責的重要表現途徑。教育管理最根本、最基礎的實踐就來源于班級管理,班級管理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學生方方面面的發展,一個班級如果在管理方面就疏漏大意,那這個班級其他方面也就全盤皆輸。所以說,班級管理對學校發展有著很大的關系。也正因為如此,教師應當注重如何實現小學班級的高效管理。
一、建設班級組織,促進良好班風形成
班級是學校的主體單位,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但班集體的氛圍并不是建設班級初期就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能夠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因此,在班級建立的初期,教師注重班級管理有效計劃的設計和執行,讓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通過學生的幫助,提前預知并解決掉班級組織建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讓小學班級中形成良好的風氣,促進教師的小學班級高效管理的實現。
例如,教師參考了自己和其他教師對于班級管理的實際經驗后,發現班級學生對其他學生的認同,以及教師心中有無明確的計劃實施班級管理,對小學班級高效管理實現與否意義重大。因此,教師首先讓學生進行互相認識,并公布了班級建設的主要方向,即“共同成長”,讓學生心中都有“容下”其他學生的位置。同時,教師還強調了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此外,教師還降低了教師自身對于班級管理中的主導功能,讓學生逐漸選舉出同學擔任多個“班級事務管理組長職務”,同時教師還通過增加與學生的對話和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煩惱”,并給予必要的鼓勵和支持,進行問題的解決。如此,班級中的良好風氣逐漸形成,為教師實現高效的班級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活躍班級氛圍,解決常規管理問題
教室是學生每天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每天的學習活動和娛樂活動大都在教室中進行。教室中發生的問題,以及教師對于問題的解決,是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教師應當重視班級常規管理中的問題,及時發現,找到根源,并進行針對性的解決。
例如,教師發現學生由于每天面對同樣環境的教室,覺得沒有新鮮感,影響學生的情緒和活力體現,因此,教師組織學生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教室環境的改善。如教師提供盆花,組織學生在教室后面繪畫黑板報,以及組織學生定期為課桌、教室進行仔細的打掃活動。第二,教師發現部分學生對《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了解得不夠透徹,甚至“不清楚”、“不知道”,經過與學生的談論得知,學生在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時,腦海里記住的只是一些有趣的畫面,對文本的關注程度不夠。因此,教師制作視頻形式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并在視頻中添加了多個圖片、動畫資料,讓學生對《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進行了深刻理解,同時助力學生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行為規范,讓教師對班級管理的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促進了教師高效班級管理的實現。
三、重視學生興趣,解決教學管理問題
解決班級教學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也是實現班級高效管理的重要部分。學生在面對班主任和學科教師態度上的差別,體現了班主任在管理學生過程中的態度改善的必要性。而要從根本上改善班級教學管理中的問題,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自己和學生“站在同一位置”,讓學生在教學課堂上體現出更好的自覺性。
例如,教師通過改善對學生的批評方式,鼓勵學生尊重每一位教師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了自己在任何課堂的作為,都顯露于所有教師的眼下,從而對自己對教師不尊重的行為有所約束。另一方面,為了提升學生對科目學習的興趣,教師采用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參考學生興趣的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班級的教學問題消失。不僅如此,教師為了提升生的學習信心,減少或者不用題海戰術,重視和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事半功倍,促進了教師高效班級管理目標的實現。
綜上所述,小學低年級班級教師要實現高效的班級管理,需要結合學生的普遍特征,從班風建設,鼓勵學生自主管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讓學生同教師一同進行班級管理。教師應當讓學生學會包容其他同學,并通過趣味資料進行行為規范的理解,同時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良好班級行為的形成,助力教師實現高效的班級管理。
參考文獻:
[1]魏嬌娜.簡析小學班主任有效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策略[J].中外企業家,2020(13):149.
[2]朵金存.談如何做好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工作[J].課程教育研究,2019(23):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