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莉蘋
摘 ?要:新課改革背景下,提出了在語文教學中加入自讀課文,其中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則融入了自讀課文,實現了教讀、自讀到課外閱讀為一體的語文閱讀體系,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認真對待自讀課文的教學,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本文圍繞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的思考展開討論,讓學生更加明確自讀課文的重要性。
關鍵詞:自讀課文教學;初中語文;思考
我國正在大力發展素質教育,傳統的教育以課本為主,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其閱讀效率不高,語文學習成績也無法提高,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還極大的限制了學生學習思維以及語文素養的發展[1]。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自讀閱讀模式,其中統編教材中以增加自讀課文,學生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閱讀水平,有助于語文成績的提高。
一、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一)扎實的專業功底
初中語文教師應具備專業的文學功底,并且蘊含豐富的文學素養,在教學中延伸課文內容,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同時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時感受到語文知識的魅力,從而更加重視學習語文知識[2]。
(二)高超的課堂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在發展過程中,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使抽象概念性的語文知識,轉變為音頻課件,有助于學生更加直觀形象的學習,并且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有效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的精力更加集中,學生學習效率不斷提高。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不合理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都處在被動的狀態下學習,學生只會按照教師的要求學習,不僅限制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還無法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導致學生語文素養無法快速發展。傳統教學模式不合理,是影響到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教師的教學手法過于單一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在課堂上講解語文知識,在固定的環境中,同時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同時降低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斷下降。
(三)初中語文教學課程內容過于陳舊
現階段我國初中語文教材中,盡管包含專業的語文知識,但是缺乏實踐知識。由于初中語文教學內容未能進行創新,融合多樣化的知識,學習陳舊的語文知識,無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三、自讀課文教學在初中語文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一)豐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
初中語文教師在講解語文知識時,應結合教材內容,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融入多樣化的知識,尤其是融入實踐性知識,使自讀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提高學生的自讀課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講解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一文時,教師應在教學的導入環節,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的同時,還應重點品味雨天景色的美麗景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既要理清文章思路,還要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以及擬人和比喻等方法,深切體會作者對濟南冬天寄予的情感。教師應融入借景抒情的寫作內容,要求學生運用教材中的寫作方法,實際描寫身邊的自然景色,以便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手法
初中語文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運用多媒體技術,或者創設情境模式,并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究語文知識,使學生在探究、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學習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講解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安塞腰鼓》一文時,教師采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播放安塞腰鼓的視頻,在介紹民俗文化,要求學生了解國家民俗文化的內涵,從整體到具體描寫事物的方法,領會作者獨特的審美視角,激發學生對民俗文化的學習興趣。在多媒體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會受到調動,有助于學生集中精力進行學習,以便學生加深印象,提高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增加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應用性
初中語文教師運用創新教學方法,應融入實踐性內容,重視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的能力,讓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行實踐性應用,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例如,在講解統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動物笑談》一文時,教師講解時可以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小動物身上發生的趣事,不但探索、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學生探索實踐精神,不斷探索每個小動物的由來,讓學生換一種方法看世界,感受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文章課以用語言風趣幽的形式描寫出來。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以學生主體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既要采用創新方法,擴展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知識內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增加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特點,鍛煉學生語文知識實踐能力,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于虹.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的思考與對策[J].課外語文(下),2019,(9):33.
[2]許松.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之我見[J].中外交流,2018,(3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