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專業程度會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較為集中的體現。唯有不斷地探索和錘煉課堂教學,教師才能走上專業發展的道路。本文通過湖北省襄陽市大慶路小學開展的以“重新發現教師的專業性”為主題的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活動,探討在小學校本研修中,教師如何將課堂教學問題的解決過程與研修過程相結合,聚焦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專題、課題,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聚焦課堂教學問題,提高教育研究覺察力 在課堂教學中,某些常見的現象背后往往暗含著一定的教育規律。如在周一或長假結束后第一天,學生常常精神疲憊、注意力容易分散。這種現象在每天的早上或者下午第一節課中也會出現。在研修中,引導教師結合心理學知識分析,教師就會了解這是“月曜效應”。針對“月曜效應”,襄陽市大慶路小學的教師嘗試采取的策略為:(1)在假期布置適量的作業,引導家長合理科學地安排學生的假期作息時間;(2)調整周一的學科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過渡,比如數學教師會上復習課、練習課,減少新課的教學,語文教師會選擇互動性、開放性強的課型,把學生引入生動活潑的交往式學習狀態中去;(3)排課表時把周一上午的課調整為體育、美術、音樂等,幫助學生提高文化課程學習的專注力。一個習以為常的現象,通過研究,教師就能敏銳地發現問題背后的教育規律,從而科學介入,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質量。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便在這些問題的聚焦中水到渠成。
聚焦課堂教學專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過去,課堂教學研修的一般形式為賽課,如“人人講一節好課”“師徒結對曬課”等,因為沒有聚焦點,教師常常覺得大而全、大而空,收獲很少。為了改善這一現狀,襄陽市大慶路小學開始嘗試“鑿井式”課堂教學研修,即教師從專題出發并擔負研究任務的研修。這種專題研修一般要求切口小,能夠讓教師挖深、挖透,具體表現為“一課多講”“多課一講”“小課堂研討”等形式。如“一課多講”讓不同教師展示同一類型、同一題材甚至是同一內容的課堂教學,要求展示的教師以一定的專題設計課堂,而聽課的教師則帶著這個專題研究任務去觀課、議課和評課。以《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小學語文課文)的課堂專題研修“什么樣的設計更容易讓學生走入課文創設的情境呢?”為例,四位教師分別以配樂朗誦、引導想象、圖片展示和視頻播放的方式,展示自己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因為研討目標明確,無論是展示的教師還是聽課的教師,都感到收獲較大。
聚焦課堂教學課題,提升教科研能力 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器,但很多教師認為課題研究比較宏觀,和實際課堂教學是兩張皮,無從下手。襄陽市大慶路小學的做法是:從2012年開始,要求教師做“真課題”研究,即在課題的選擇上,要求扎根于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困惑,經過學科備課組討論,形成小課題組進行研討,學期末以小課題組為單位上交研修資料和成果。學校要求教師對研究課題的提出嚴格遵循“橄欖球模式五步法”,即擬定研究專題、設計觀察表格、深入課堂診斷、形成觀察報告、提出研究課題。如數學課題“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的形成就源自課堂。課題提出者在引導三年級學生認識面積時,出具了“學生動手操作對知識理解所起的作用”的課堂觀察報告,然后根據報告中的各種分析提出具體建議,最后確定了研究課題。
總之,只有堅定地依托課堂,重新發現教師的專業性,才能不斷激發教師工作的創造力和成就感,才能最終讓教師收獲職業的尊嚴感和幸福感。
(李曉蕊,襄陽市大慶路小學教育集團,湖北 襄陽 441000)
(實習編輯:祝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