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需要以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要求為教學核心,通過改變教學理念與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有效的教學模式下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語文知識的學習,從而實現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文章作者根據自身經驗針對小學高年級語文的有效性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旨在為語文教師提供合理化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有效性;教學策略
小學語文學科承擔著學生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任務,推動學生高質量化掌握學習語文知識的工具是語文教師實施的教學策略。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要以新課改要求為目標、以學生為核心,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教學策略,使教學任務優質化完成。以下內容是對優質的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策略進行的研究,具體內容如下。
一、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為初始教學目標
1.運用競爭手段激發興趣
語文教師在制訂教學策略時,可以根據語文教學內容運用競爭教學策略。運用此策略的緣由是小學生具有爭強好勝的特點,教師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心性能夠有效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在運用此策略時,需要注意教學時間的把控。實施競爭手段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教師要在競爭手段實施過后引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避免占用課堂較長的時間而無法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1]。所以,運用此策略的關鍵點在于時間的把控。
例如,在學習《人有兩件寶》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競爭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與實踐能力制訂競爭內容,如制作風車手工畫,讓學生準備好三種顏色的卡紙和膠棒,一種顏色卡紙作背景色,另外兩種顏色卡紙做風車的桿與輪,規定制作時間,大小自定,由教師與學生共同評價作品,然后選出勝利者。比賽結束后,教師運用提問的方式引入本節教學內容:“剛才我們動手制作了風車手工畫,在制作的過程中你們都運用了身上的哪兩件寶?”小學生不是很理解,教師及時引入課文:“給你們1分鐘時間閱讀《人有兩件寶》這首兒歌,告訴我答案!”通過運用競爭教學策略,小學生的興趣被有效激發出來,教師再根據競爭過程引入課文內容,實現了優質的銜接過程,使本節課的教學任務高效率完成。
2.在創新教學模式中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針對創新發表過言論:“想象力要比知識更加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是無限的,想象力能夠推動著進步,是知識進步的重要源泉!”由此可知,創新是實現知識進步的重要工具。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創新為教學策略運用的核心,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優質化的教學策略氛圍下掌握語文知識。另外,創新教學策略能夠有效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原因是小學生對新奇事物充滿了好奇,能夠瞬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所以該策略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最佳手段。
3.運用發展性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核心內容是學生語言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學中的所有環節都是用來輔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過程。其中,評價環節具有的推動作用較大,原因是優質的評價內容,能夠讓學生掌握自身的優勢,并在教師的鼓勵下不斷擴大優勢,再根據教師婉轉的缺陷評價,不斷彌補自身缺陷,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斷提高,教師從而可以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以往的教學評價只是針對測試結果,未充分發揮出評價的作用。教師要掌握評價的含義及作用,運用發展性評價模式評價學生。評價的內容不只是針對測試結果,要包含課堂學習狀態、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測試結果等內容,通過對學生的整體學習過程評價,挖掘出學生自身具有的優勢,贊揚學生的優勢,委婉地提醒學生改正缺點,從而激發出學生的語文學習自信心,更加積極地學習語文。
二、語文知識導入策略
1.掌握教材、分析教材
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語文創建的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與經驗基礎之上。”語文教師要以新課標要求為教學依據,在教學時要先掌握所有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經驗,再通過全面掌握教材、分析教材,從而有效地制訂出教學計劃與教學策略,使教學過程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分析教材時,要掌握教材內容、內容編制的特點、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具有的作用、上下文是否具有關聯性等,只有掌握了上述內容,才能完全掌握教材,教師要根據掌握的結果設計課堂導入方式,實現優質教學過程。
2.設計多樣化導入方式
語文教師在制訂課堂導入策略時,需要遵循以下三項原則。首先,具有針對性。教師在設計導入策略時,要具備針對性。語文知識的學習是要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教師可以采用引入生活實際的方式導入教學內容,從而突出語文生活化的特點。其次,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語文知識的學習是要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的,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時要依靠自身的語文思維能力,教師在創設課堂導入策略時,要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為目的,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尋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2]。最后,趣味性導入。趣味性的導入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感受語文具有的樂趣,使學生熱愛語文學習的程度不斷提高。
3.合理分配教學時間
由于小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準確把控課堂節奏,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教師要準確掌握學生的課堂學習特點,根據學生注意力安排教學內容,如根據學生的興趣與語文教學內容靈活安排課堂教學時間。另外,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是學生為課堂主體,所以,教師要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活動,通過學生間的互相交流與討論,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能力與知識掌握能力。教師只是負責控制教學節奏,運用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方法、靈活與實用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學內容簡單化,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能力不斷提高。
三、采取多樣化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勤思發問的教學模式
唐朝文學家韓愈曾經說過:“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事情都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成功。學生學習知識也是如此,只有勤于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斷提升核心素養。語文教師要掌握這一因素,在教學中運用多啟發、多發問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鉆研問題,使學生養成勤于思考、勤于發問的學習習慣,在此種優質的學習習慣下,不斷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2.合作式學習
經過較多教師的實踐驗證,合作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良好。語文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多加利用合作式教學模式,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與團結協作能力不斷提升。教師在運用此模式時,需要注意學生分組模式,每個小組中需要具備學習良好、一般、較差的學生。學習良好學生為小組長,帶領小組成員共同學習語文知識。教師還可以采取比賽的方式評價小組的學習結果,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習質量。
例如,在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時,教師可以采取分組教學模式,每組學生需要完成的內容是:一是從文中找出與大自然語言相關的內容;二是掌握課后生字并組詞。小組長負責分配成員尋找段落,并考核成員生字與組詞情況。活動結束時,教師考查每組學生找出的數量、考核小組生字掌握情況,評分最高的小組為勝利小組。通過合作式模式及比賽模式,學生積極性被激發,小組間共同協作有效掌握了本節內容,再通過小組內互相考核,學生可以快速掌握生字,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
3.運用分層教學模式實現因材施教過程
每個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能力具有較大的差異,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使所有學生的學習質量得到提高。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語文教師要實施因材施教教學策略,運用分層教學模式,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特點實施學生分層、學習內容分層,使學生能夠在自身的認知能力范圍內掌握語文知識[3]。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三層:學習能力良好、學習能力一般、學習能力較弱,再根據每一層學生的學習特點安排語文學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知能力掌握語文知識。
例如,在學習《坐井觀天》一課時,教師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對語文教材內容進行分層。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是掌握本節課的生字與組詞。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是讓學生在掌握生字與組詞的基礎上,分析出課文闡述的主要內容。針對學習能力良好的學生,教師要求他們在上述要求基礎上,分析課文“教育了我們什么?”學習較弱的學生是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學習一般的學生是提高理解能力,學習良好的學生是思考開放性問題,提高語文思維能力。通過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每個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提高語文教師自身專業素質
語文教學質量獲得提高的重要因素是語文教師的自身素養較高,為了實現高效的語文教學,語文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技能,不斷掌握現代教育的先進理念與教學策略,并將之運用于實際語文教學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先進的教學理念與策略下不斷提高、教學任務高質量完成。目前,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包含五個方面:專業素養、理論知識、科研能力、教學水平、文學品質,教師在發展自己時,要時刻以上述五方面為發展核心,不斷提高自身能力,使自己成為新時代下的教育先驅,推動語文教育的不斷發展。
結語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質量與教師的教學理念及實施的教學策略密切相關,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養,通過創新教學策略、實施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因材施教為教育核心,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不斷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九玲.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有效運用策略[J].華夏教師,2018(2):21-22.
[2]呂慧慧.淺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策略[J].考試周刊,2017(75):19-20.
[3]蘇天昊.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17(5):12-13.
作者簡介:黃燕(1981—),女,重慶人,二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