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智學校的學生智力比較低下,而且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弱,很多動作都不協調。而且培智學校的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生智力的培養上,很少關注他們勞動技能的提升。勞動技能課程屬于培智學校的一門重要課程,對智障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學生通過接受勞動技能教育,一方面能夠形成良好的勞動觀念和勞動態度,另一方面還能夠提升社會生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他們身心的缺陷,對于其健康品質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文章對培智學校勞動技能課程存在的問題及策略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培智學校;勞動技能;問題;策略
對于智力存在缺陷的學生而言,他們思想上不夠成熟,獨立性較為欠缺,且在勞動技能和技巧方面低于同齡的正常人,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培智學校教授勞動技能課程的教師應結合智障學生的特點,從身心角度不斷挖掘他們身上的潛能,著重為學生創設勞動技能環境,多途徑、全方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真正使其提升勞動技能,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力,通過就業率的增加促進培智學校的發展。
一、培智學校勞動技能課程存在的問題
1.課程體系較為陳舊,不適應特殊教育的需求
當前,培智學校勞動技能教材沒能及時更新,整個課程體系較為陳舊,不符合當下教學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課程體系上忽視學生的差異化發展,過于追求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統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僅關注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所以,關于勞動技能課程的課程目標以及教學方法的制訂,與培智教育的需求不相適應。此外,還有很多培智學校不注重系統性的勞動技能訓練,生活自理知識、康復知識等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的實踐性。這就使得勞動技能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的勞動技能沒能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2.訓練形式相對單一,不符合學生的發展需求
開展勞動技能課程,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足夠寬敞的教學空間。但是很多教師只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運用少量的工具進行輪流操作。這樣使得學生對很多知識和技能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教師示范占主要部分,學生親自參與實踐的機會甚少。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是為學生口頭介紹一些操作方法和工具的名稱,關于操作性的講解很少涉及,而且學生只是進行機械式的模仿。同時,培智學校的很多教師沒能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與個性化特征,沒能將勞動技能進行分割教學,而是為其灌輸正常人的操作方法,智障學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智障學生本身記憶力比較差,而且缺乏想象力,無法將教師的語言講述轉化為真實場景。再加上他們手眼之間缺乏協調性,對很多精準的動作很難把握。教授勞動技能課程的教師關注不到智障學生心理以及語言層面的交流,這些都是影響智障學生勞動技能提升的重要原因。
二、培智學校勞動技能課程的教學提升策略
1.注重情感引導,建立師生情感關系
雖然智障學生對課堂學習這一活動并不抵觸,但是由于其本身交流能力較弱,因此,教師應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心靈,多方面了解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也是建立在學生內在情感的基礎之上的,通過情感引導建立師生間的情感紐帶,對激發學生勞動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師可以每天早晨在教室門口迎接學生;在上課期間,關注學生的進步情況并及時提出表揚,或者適當給他們一些獎勵,如摸摸頭、獎勵糖果等。這樣的話,能夠讓學生建立對教師的信任感,同時對開展勞動技能課程具有推動作用。在初期,教師與智障學生之間可能需要一段磨合期,學生對教師的意圖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但是教師應保持足夠的耐心和熱情,一點一點地感化學生,通過建立師生間的友好親密關系,從情感內驅力的角度促進學生勞動技能水平獲得提升。
2.創設游戲環境,激發學生勞動興趣
培智學校的教師在開展勞動技能課程的過程中,應注重環境的創設,將游戲元素融入活動情境中,增強學生參與勞動技能課程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飯店”這一內容時,勞動技能課程教師可以在課堂創設真實飯店點餐的場景,學生分成小組準備道具,有的小組用紙箱做成飯店的吧臺,有的小組在A4紙上寫好菜單,有的小組準備會用到的餐具,等等。接下來,小組成員分角色扮演老板、廚師、收銀員、服務員、清潔工、顧客等,讓學生身處其中感受飯店運行的流程。這樣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技能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使其對本節課所學的“飯店”這一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獲得相應的生活經驗。
直觀演示的教學方式具有很強的生動性和鮮明性,能夠幫助智障學生透徹理解課本知識點,而且教學效果是非常突出的。因此,教師可以從智障學生的特點出發,采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游戲化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接觸實物,為他們提供親身體驗的機會,使其將抽象的勞動技能概念和理論轉化成服務于自身的技能。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創設現場情境、教師親身示范、學生親自體驗的方式,逐步將智障學生引入具體的勞動情境中,可以采用觀看錄像、觀察模型、感受實物等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對事物生動、鮮明的認知,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勞動技能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是對其思維能力以及生活觀察力的一種鍛煉。
3.利用社會資源,增強學生勞動體驗
培智學校的教師要想提升智障學生的勞動技能,應注重社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讓他們進入社區當中,學會適應社區環境,這對其實踐操作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同時還能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智障學生在將來可能是進入社區工作,因此,培智學校在學生學習期間,應為他們提供機會,幫助他們熟悉社區環境,讓他們在校期間接受社會的磨練。具體來說,學校可以帶領學生進入社區內部開展實踐情境演示,最大化地利用社區資源,讓學生參與到社區服務工作中去,形成一種崗位體驗的新型教學模式。在社區開展勞動技能教學活動,與學生將來的生存區域較為接近,學生在體驗社區服務工作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形成生活與工作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組成服務組,與社區建立合作關系,結合社區的要求,讓學生參與到多種形式的社區活動中。如看望孤寡老人,為他們表演節目、談心等,讓這些空巢老人感受社區的關愛,這也是培養智障學生社區服務意識的有力體現。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另一方面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的職業素養。
4.結合家庭教育,培養學生勞動習慣
家庭教育對于智障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家庭中,孩子勞動的機會隨處可見,關鍵在于家長怎么引導。一般而言,有智障孩子的家長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一是凡事都代辦,他們想吃什么、想玩什么,只要說話,家長一定順從并代辦;二是認為細致地培養智障孩子并沒有什么實際的意義,采用無所謂的態度,更不注重孩子勞動技能的培養,使得很多智障孩子失去鍛煉的機會。因此,家長在培智學校開展勞動技能教育的過程中應積極配合,首先從轉變自身的態度開始,給予孩子一定的信任,放手讓他們親身實踐和體驗。其次,培智學校應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工作,讓家長明確孩子勞動技能提升對于孩子將來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鼓勵家長引導孩子做家務,增強他們熱愛勞動的意識。在家庭中,父母應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行為意識習慣,并讓孩子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多給智障孩子一些信任,使家庭教育融入勞動技能課程體系中。最后,當孩子遇到困難的勞動時,家長不應潑冷水,要耐心指導、親自示范,提升孩子參與家務的積極性。家長也要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共同商議更適合自己孩子的勞動技能培育方案。
5.融入基地培訓,滲透就業技能教育
為了提高培智學校的就業率,使智障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教授勞動技能課程的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基地進行培訓。如教授勞動技能課程的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入裝飾公司、度假村、酒店、制衣廠等教育基地,構建與產業單位的聯動機制,拓展勞動技能實踐教學的空間,這也是對學校教育實踐設施的完善和補充,能夠幫助智障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使其適應將來的崗位需求。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基地體驗,能夠有效提升智障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真實工作環境中不斷挖掘他們自身的價值,強化他們的生活感知力。此外,培智學校還可以做一些社會宣傳活動,鼓勵社會機構與培智學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智障學生提供更多社會實踐的機會,給予他們足夠的關心和尊重,開發多種形式的殘疾人職業訓練項目,拓寬智障學生的就業渠道。培智學校通過與社會基地合作,能夠讓學生在真實工作崗位中培養他們的工作責任感,增強他們對職業的認知,為他們將來走向就業之路奠定基礎。
結語
智障學生勞動技能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及時關注他們心理成長的各個階段,通過注重情感引導,建立師生情感關系;創設游戲環境,激發學生勞動興趣;利用社會資源,增強學生勞動體驗;結合家庭教育,培養學生勞動習慣;融入基地培訓,滲透就業技能教育,建立學校、家庭與社會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多方面、多角度培養智障學生的勞動技能,通過提高培智學校的學生就業率,增強培智學校的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侯芳.如何為智障學生創設勞動技能學習環境[J].西部素質教育,2016(11):96,98.
[2]汪林立.輕中度智障兒童勞動技能培養探析[J].大眾科技,2014(12):161-163.
[3]蔣愛芳.智障學生勞動能力培養的研究報告[J].綏化學院學報,2012(1):29-32.
[4]石曉輝.培智學校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現狀及對策探討[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0(2):28-31.
作者簡介:王靜(1968—),男,廣西靖西人,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生活勞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