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光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宗旨是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從而為推進國家和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大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重要的切入點和突破口,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水平,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和整體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課程教學;改革
引言
為了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質量、增強實踐教學的教學效度,應對實踐教學進行系統的設計,如完善實踐教學的課程設置,進行系統的實踐教學規劃,堅持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統一,增強思政教師對實踐教學的認知。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增強思想政治課的吸引力[1]。
1 關注內在要素的動態變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由教學內容、教師、學生以及教學方式等內在要素構成的教學系統,這些內在要素具有動態變化的特征。以往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法的研究較多關注教學過程的形式要素,即過多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中普遍運用的教學方法,以期能找到普遍運用的具體方法。事實上,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內容有過幾次重要的調整,但每一次調整都體現著黨在思想理論上的重大發展,體現著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發展成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依據黨的思想理論發展而不斷發展。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性要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既是承擔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教育工作者,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的主要力量。因此,在新時代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同時,必須也要重視其職業發展和自我發展的功能。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以教學內容為媒介的雙向互動活動,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參與程度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成效。而在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會根據自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況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進行認知和評價。因此,要關注新時代“學情”的變化特征,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實效性[2]。
2 推進實體課堂進網絡
將課堂教學專題課件及部分思政課程基本知識錄制成微課、慕課,上傳網絡平臺,引導和規范學生網上自學,將課堂教學中的難點熱點疑點問題導入網絡互動板塊展開深入研討。二是推進網絡話題進課堂入實踐。在課內設置“單元秀”等教學環節,讓學生以匯報、演講、表演、辯論等形式總結、展現并檢驗網絡討論內容及成效;在實踐教學中,將網絡話題討論模塊的設計與實踐教學調研主題密切結合,以精心提煉的單元話題討論成果,作為實踐調研成果的理論基礎。三是推進實踐教學進網絡。在內容上,實踐教學的調研主題先在網絡模塊中進行熱烈討論;問卷調研借助網絡板塊得以展開;實踐教學的各種成果,以自制課件、論文、調研報告、微電影、情景劇、辯論賽等各種融媒體形式進入網絡,成為網絡教學模塊的新資源,推動理論研討與實踐調研的深度融合。四是推進網絡教學進課堂。技術上,利用網絡課堂的投屏功能,通過觀看視頻、“翻轉問答”“彈幕互動”、競技演講答題等,將部分網絡教學資源搬入課堂,構建有利于實現師生互動學習、管理監督評價等功能的運行及保障機制,推動智慧型課堂和融合式教學主體的打造。內容上,設置特定教學環節,推動實體課堂與網絡課堂教學內容的銜接:在課堂預習環節定時檢查網絡自學情況;在課程單元總結環節設置“單元說”話題,加強對整個教學單元各教學專題網絡教學效能的引導、監督和檢驗;在答疑環節,回應網絡課堂話題討論情況,完成對網絡自學過程中重難疑點問題的輔導答疑,實現網絡教學與實體教學的無縫銜接。“三維課堂循環融合”的課堂教學機制,將知、趣、情、意全面激活,讓學生體驗到參與、思考、思想的快樂和有所感悟、有所心得的滿足,極大提高了其學習興致和學習效果,很好地達成了思政課的教學目標。
3 思政課程在新時代具有新的發展趨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黨的思想理論的創新發展和一系列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指導方案及意見的頒布實施,特別是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召開之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與研究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結合新時代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本身在發展的過程中有了一些明顯的趨向。這些新的趨向具體表現為五點,一是單一向多元綜合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不僅包含教育教學內容,也與學科建設、科學研究、隊伍建設、社會服務和教學單位建設息息相關。二是教師教學向學生滿意的發展。課程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關注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參與程度,把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和滿意度作為評價課程成果的重要因素。三是教學質量向教學影響力發展。教學質量只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效果的手段,而目的在于提升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幫助學生形成和發展思想政治觀念。四是知識傳授向價值引導轉變。通過正常的課堂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活動,僅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基礎性工作,還要通過這種教學活動進行價值引導,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區別于其他各類課程的最根本特征。五是從顯性教育向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并重轉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活動不僅僅包括顯性的課堂教學活動,而且還處處包括著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意無意地滲透著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等[3]。
結束語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是客觀現象和研究者基于學科思維建構的結果,探索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效性不僅是提升實踐教學效度的關鍵,也是進一步提升思政課說服力和引領力的重要舉措,它會隨著實踐教學的深入開展而不斷涌現出新的方式。其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價值性目標,內化教學資源為德性,幫助大學生實現情感升華。
參考文獻
[1]王曉紅,錢群,俆甲強.環境化學緒論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討[J/OL].大學化學:1-5[2020-08-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15.O6.20200803.1411.002.html.
[2]段偉陜西師范大學.推進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創新[N].貴州日報,2020-07-29(009).
[3]張光映,趙金元.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支持系統探究[J].大理大學學報,2020,5(07):69-73.
課題名稱:音樂學專業復調課教學中課程思政策略與實踐研究
課題編號:BSJG19S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