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對傷患者大量輸血治療后血鉀的變化情況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方法:選擇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間收治的40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例患者無需采用輸血治療,作為參照組,另外20例患者需采用大量輸血治療,作為實驗組。對于兩組患者,均采用外科常規手術療法,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術后12h血鉀、PH值以及高鉀血癥發生率進行詳細記錄并比較。結果:實驗組患者術前血鉀高于參照組患者,同時術前血pH值低于參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術后高鉀血癥發生率為(4/20)20.0%,高于參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術后高鉀血癥發生率(0/20)0.0%;在術后12h,兩組患者高鉀血癥發生率均為(0/20)0.0%。結論:在對外傷患者進行治療時,大量輸血不是造成患者發生高鉀血癥的關鍵因素,但是患者術前術前血鉀水平以及術后pH水平與高鉀血癥密切相關,在對外傷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密切監測患者血鉀水平。
【關鍵詞】大量輸血;高鉀血癥;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45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038-02
外傷患者損傷類型包括碰撞、撕裂等,患者組織滲出水腫,細胞受到破壞,鉀離子轉移至細胞外,因此細胞外液鉀離子濃度不斷升高。對于嚴重外傷患者,需采用大量輸血治療方案,為了預防高鉀的發生,在臨床中很少額外補鉀,但是在臨床中經常會出現相反病例,根據臨床研究發現,外傷患者大量輸血治療與血鉀的發生沒有直接關聯[1]。在本次研究中,選擇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間收治的40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傷患者大量輸血治療后血鉀的變化情況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間收治的40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例患者無需采用輸血治療,作為參照組,另外20例患者需采用大量輸血治療,作為實驗組。20例參照組患者中,男12例,女8例;患者年齡在23歲~39歲之間,平均(31.8~7.7)歲。20例實驗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患者年齡在22歲~40歲之間,平均(31.6~7.3)歲。
1.2方法
對于兩組患者,均采用外科常規手術療法。在對實驗組患者進行大量輸血治療時,患者24h內輸注紅細胞懸液超過10U。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術后12h血鉀、PH值以及高鉀血癥發生率進行詳細記錄并比較。如果患者血鉀濃度在5.5mmol/L以上,則為高鉀血癥。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術后12h血鉀、PH值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術后12h血鉀、PH值統計如表1所示,通過對表1進行分析可見,實驗組患者術前血鉀高于參照組患者,同時術前血pH值低于參照組患者。
2.2兩組患者高鉀血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高鉀血癥發生率統計如表2所示,通過對表2進行分析可見,實驗組患者術后高鉀血癥發生率為(4/20)20.0%,高于參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術后高鉀血癥發生率(0/20)0.0%;在術后12h,兩組患者高鉀血癥發生率均為(0/20)0.0%。
3 討論
在對外傷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容易造成患者血液大量流失,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及時輸注血液制品,比如膠體液、晶體液等等,進而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功能,提升患者血容量。其中,大量輸血患者指的是在24內輸血量超過血容量的患者,大量輸血治療容易造成患者電解質平衡發生紊亂,同時還容易引發患者凝血功能障礙、代謝性酸中毒等各類并發癥,進而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如果外傷患者的失血量比較大,同時輸入患者體內的血液溫度低于患者體溫,則會導致患者體溫迅速降低,進而影響凝血因子火星,導致患者出現血小板功能障礙。如如果患者失血情況比較嚴重,凝血因子大量流失,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骨髓、肝臟以及脾臟中的血小板即可釋放出來,同時,血小板會發生消耗性降低。根據傳統理論研究認為,如果對于外傷患者輸入大量血液,則容易引發高鉀血癥,但是,根據近年來的臨床研究發現,對患者實施大量輸血治療并不是引發患者高鉀血癥的關鍵因素[2]。
為了對外傷患者大量輸血治療后的血鉀變化情況以及引發患者高鉀血癥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本文選擇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期間收治的40例外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例患者無需采用輸血治療,作為參照組,另外20例患者需采用大量輸血治療,作為實驗組。對于兩組患者,均采用外科常規手術療法,對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術后12h血鉀、PH值以及高鉀血癥發生率進行詳細記錄并比較。根據本次研究,實驗組患者術前血鉀高于參照組患者,同時術前血pH值低于參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術后高鉀血癥發生率為(4/20)20.0%,高于參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術后高鉀血癥發生率(0/20)0.0%;在術后12h,兩組患者高鉀血癥發生率均為(0/20)0.0%。由此可見,在對外傷患者進行治療時,非輸血患者以及大量輸血患者的術后血鉀水平差異并不明顯,兩組患者在術前pH值方面差異較大。
根據本次研究發現,在對外傷患者進行治療時,大量輸血不是造成患者發生高鉀血癥的關鍵因素,但是患者術前術前血鉀水平以及術后pH水平與高鉀血癥密切相關。由此可見,在對外傷患者進行治療時,如果患者失血量比較大,則應及時對患者采取快速大量輸血治療方案,在對患者進行治療前,對患者血鉀水平、pH水平、腎功能情況進行監測,避免患者由于腎功能受損而造成血鉀水平提升[3]。另外,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還應密切監測患者血鉀水平,如果發現患者血鉀異常,則應及時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降低患者各類并發癥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
參考文獻
[1] 劉和平,宋春萍.外傷患者大量輸血后血鉀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探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49-51.
[2] 林燕.外傷患者大量輸血后血鉀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6,54(10):70-72.
[3] 伍玉容,李朝金,李玲,等.大量輸血導致血鉀變化的相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2):109-110.
作者簡介:
顧剛銀(1982-)男,漢,本科,主管檢驗師,主要從事:檢驗科輸血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