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持續腰大池引流在神經外科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方式和效果進行詳細探究。方法: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神經外科患者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30例。對于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腰穿術,對于觀察組患者,應用持續腰大池引流方案。對兩組患者引流相關指標以及預后情況進行統計和比較。結果:在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引流方案后,觀察組患者平均腰椎穿刺次數少于對照組患者,同時平均引流時間、顱內壓恢復正常時間以及腦脊液轉清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恢復良好率為(17/30)56.6%,高于對照組患者恢復良好率(14/30)46.7%,另外,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30)3.3%,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3/30)10.0%。結論:在神經外科治療中,可對患者應用持續腰大池引流技術,可促進患者恢復,效果顯著,并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神經外科;持續腰大池引流;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6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081-01
在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中,持續腰大池引流技術比較常熟,通過應用腰椎穿刺術,能夠將細管置入腰大池,并連接閉式引流裝置,進而引流血性腦脊液,以緩解患者顱內壓,同時促進腦脊液循,不僅操作簡單,而且安全性較高。在本次研究中,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神經外科患者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持續腰大池引流在神經外科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方式和效果進行詳細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神經外科患者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30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齡在41歲~58歲之間,平均(42.5±11.2)歲。觀察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在38歲~62歲之間,平均(37.5±16.5)歲。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于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腰穿術?;颊呤中g完成后,每日行1~2次常規腰穿術,放出血性腦脊液,直至腦脊液為淡黃色。
1.2.2觀察組
對于觀察組患者,應用持續腰大池引流方案。對患者進行局部消毒麻醉,采用硬膜外穿刺針對L2~3或者L3~4椎間隙穿刺,并進入腰大池,當流出腦脊液后,即可置入硬膜外管,置入深度為蛛網膜下腔間隙內10~15cm。如果患者沒有出現神經根刺激癥狀,并且腦脊液流通正常,即可采用備用卡固定硬膜外管皮膚出口處,然后粘貼于于一側腋中線,另外,在外還需連接顱壓調節瓶,在顱壓調節瓶末端連接引流袋,構成封閉式引流系統,并懸掛在患者病床旁,將流速控制在2~5滴/min之間。根據患者的意識狀態、腦脊液引流液顏色、腦脊液常規檢查結果等,確定適宜的拔管時間[1]。
1.3觀察指標
在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引流方案后,對兩組患者引流相關指標以及預后情況進行統計和比較。引流相關指標包括穿刺次數、引流時間、顱內壓恢復正常時間以及腦脊液轉清時間。對于患者預后情況評估,可在6個月后,采用GOS對患者進行評價,同時還需記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2 結果
2.1兩組患者引流相關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引流相關指標統計如表1所示,觀察組患者平均腰椎穿刺次數少于對照組患者,同時平均引流時間、顱內壓恢復正常時間以及腦脊液轉清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
2.2兩組患者預后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預后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統計如表2所示,觀察組患者恢復良好率為(17/30)56.6%,高于對照組患者恢復良好率(14/30)46.7%,另外,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30)3.3%,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3/30)10.0%。
3 討論
神經外科疾病指的是由于各種外傷所造成的腦補創傷性疾病,患者發病急、病情危重,并且病情發展迅速,亟需對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根據臨床研究發現,有些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在經過手術治療后,會產生術后疼痛或者感染等問題,進而刺激機體釋放多種細胞以及激素,對患者顱腦造成損傷,甚至還會引發顱內出血、顱內感染等[2]?,F如今,腰大池持續引流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神經外科疾病患者治療中,操作簡單,并且創傷小,對于神經外科手術患者,應盡快實施腰大池持續引流技術,降低腦脊液中過氧化脂質的含量,幫助患者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患者腦血管痙攣問題,縮短病程。
本文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神經外科患者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分配原則,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30例。對于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腰穿術,對于觀察組患者,應用持續腰大池引流方案。對兩組患者引流相關指標以及預后情況進行統計和比較。
根據本次研究,在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引流方案后,觀察組患者平均腰椎穿刺次數少于對照組患者,同時平均引流時間、顱內壓恢復正常時間以及腦脊液轉清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恢復良好率為(17/30)56.6%,高于對照組患者恢復良好率(14/30)46.7%,另外,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30)3.3%,低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3/30)10.0%。由此可見,在神經外科治療中,可對患者應用持續腰大池引流技術,可促進患者恢復,效果顯著,并且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在對患者應用持續腰大池引流技術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手術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盡量在神經外科監護室中實施手術治療,同時,對室內環境,應采用紫外線或者消毒機等進行消毒處理,對于引流管,必須做好固定措施,避免患者在翻身、搬動時導致引流管滑動。另外,對于引流管出口的高度,應與側腦室平面之間保持15~20cm,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對引流速度進行調節控制。第二,在對患者引流時,需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瞳孔是否出現異常情況等,對于引流管,避免受壓或者發生扭曲、折疊,保證引流通暢性,如果引流管堵塞,則可此阿勇生理鹽水稀釋,然后再緩慢沖洗,使得引流管能夠盡快恢復通暢。第三,監測引流量以及引流液的顏色,對紅細胞及細胞形態進行鑒別,并做好詳細記錄,如果引流液顏色為鮮紅色,則說明患者有出血情況,必須及時報告,并采取有效的處理措施[3]。
參考文獻
[1] 於永,崔明.持續腰大池引流在神經外科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9):105-106.
[2] 宗慶華,婁永利,郭德偉,等.腰大池引流在神經外科的臨床應用[j].中國實用醫刊,2014,41(1): 104-105.
[3] 方新運.腰大池外引流在神經外科中的應用[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14,41(6): 577-579.
作者簡介:
張凌(1981-)男,漢,本科,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