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保護應急工作是考古發掘的重要內容,由于地下環境的特殊性,文物在出土過程中,會造成一定的損害,影響其質量。采取相應的應急保護措施,能夠降低損失程度,使文物保持原狀,因此應引起高度重視。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考古發掘過程中文物保護的應急方法,希望能夠起到有效的作用,促進我國歷史研究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考古發掘;文物保護;應急措施;探討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眾多的燦爛文明,文物古跡更是數不勝數。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古跡埋藏于地下,考古發掘的任務開發更多的歷史文物,探索歷史的奧秘。由于自然因素和歷史因素,出土文物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降低了文物的歷史參考價值,因此,加強應急性保護措施意義重大,結合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保持文物的原始狀態,降低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影響,使文物能夠展現更多的歷史信息。
1 歷史文物應急保護的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考古工作能夠在認識歷史、研究歷史的基礎上,揭開歷史的真相,將歷史的原本面目展現在現代人眼前。文物是歷史的直接記載,新的出土文物,能夠影響人類文明,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有一定的歷史文化意義。因此,文物保護工作者應重視對歷史文物的保護工作,對于出土文物來講,由于地上和地下環境的不同,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所以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文物保護工作者必須做好歷史文物的應急保護工作,充分承擔起自身的職責,使歷史原貌得到有效還原,保留出文物的原來樣貌,發揮出歷史文物的價值,使人類能夠進一步認識了解歷史文明,激發探索歷史奧秘的興趣,揭示歷史背后的真相。加強應急性保護處理,能夠科學開發歷史文物,汲取隱藏的智慧,啟迪人類的思想,明確人類歷史發展進程,更好的推動人文精神和社會經濟的雙向發展。
2 考古發掘過程中文物保護的應急措施
2.1 溫度與濕度的控制
在實際考古發掘中,應重視溫度和濕度的把握。文物出土的時候,地下環境與地上環境區別較大,因此,必須對溫度和濕度進行控制,避免發生不可逆的物化反應,使文物保持在最佳狀態,保障考古工作的質量,使文物保護工作更具實效性。考古工作人員應有效測量出土文物的含水率,結合文物出土的環境,設定文物保存環境的濕度,避免較低或者較高,出現干裂或者字跡模糊的現象,減少歷史文化出現不良影響的概率,增強歷史文物考古工作的科學性與安全性。測量的目的在于提前預知,人為擬造相適應的環境溫度和濕度,將空氣的溫度和濕度控制在最佳范圍內,使文物出土后能夠保持在地下環境中的狀態,保障后續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對于一些含水率較高的文物,比如出土竹簡、漆類制品和工藝品等,需要使用純水進行浸泡,使歷史文物完整性良好;對于干燥性的歷史文物,比如青花瓷、兵馬俑、花鳥紋銀香囊等,應使用硅膠干燥劑,對儲藏室的濕度進行有效控制,隔離環境中的飽和水分,從而有效保護歷史文物,避免出現破壞現象。如果不清楚出土文物的干濕狀況,可以先進行密封,保持文物現有的溫度和濕度,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使文物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維持,同時提高保護工作的效率。
2.2 文物的密封處理
在考古學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考古學派衍生出來,考古隊伍和考古技術等更加先進,具有更強的專業性與針對性,比如地下考古、水下考古、沙漠考古等,能夠驗證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由于需要長時間儲存,因此會使用水銀、特殊木材、特殊氣體等進行保存,但與外界自然環境差異仍然較大,因此,密封處理對于文物保存是必不可少的。在密封處理歷史文物的時候,應按照發掘位置的先后進行,先密封最開始挖掘的部分,不能移動歷史文物的空間位置,應保證密封的及時性,與地面環境相比,地下的空氣溫度、空氣濕度、氧氣含量等差異較大,如果移動到地面再處理,會出現相應的破損現象,因此,應嚴禁這種現象的發生。密封處理之后,應使用專業的運輸車輛,將歷史文物運輸到特定的博物館修復室,細致研究歷史文物,得出專業環境下的檢測數據,挖掘歷史文物的潛在秘密。在應急保護文物的過程中,應把握出土文物的儲存環境,基于特定的環境需求,選擇針對性的密封保存方式,提高密封處理的針對性。應結合出土文物的特性,對其保存環境進行了解,保證各項標準的統一,使出土文物能夠完整,最大限度的保持在原始狀態。
2.3 文物的采集
在應急保護考古發掘文物的時候,應在了解出土文物的基礎上,做好現場采集的相關要點。比如,文物應輕拿輕放,借助專業的儀器設備,深層次分析出土文物的土層、外表、大小、重量等,使用最佳的發掘方式,使歷史文物保持原貌。
在文物采集過程中,為了得出最全面的信息,可以利用攝像機,對發掘現場的細節進行實時觀測,同時記錄相關數據,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為后期修復工作奠定基礎。在采集數據的時候,應安排專業的考古團隊,保證人員的理論素養和業務技能達標,采集歷史文物的相關信息,加強現場技術指導工作,避免因細小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保證文物發掘工作的順利進行。考古過程中,應及時轉移發掘的文物,及時運輸到博物館,根據文物的當下狀況,嚴格執行相關的應急保護制度,采取合適的措施進行修復或保存。比如山西雁北地區出土的北魏青銅器,已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它對出土時的環境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任何的疏漏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所以在采集過程當中必須有專業的考古工作人員進行技術指導,以提高考古發掘工作的質量,確保考古發掘工作順利實施。
例如,山西雁北地區出土的北魏青銅器,山西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出土的陪葬品,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的時間,完整出土的要求極高,必須對出土環境進行詳細考量,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嚴重損失。因此,考古工作人員必須采取應急保護措施,細致小心的保護這些文物,按照規定步驟進行修復和整理,展現出最原始的狀態,保障了考古發掘工作的質量,還能發揮出文物的最大價值。
2.4 遮光處理
在考古發掘時候,不僅應保證溫度和濕度達標,遮光處理也至關重要,對于帶有色彩的裝飾品在出土后,在陽光直射下,由于物化反應,會消解到較多的顏料,只有采取合適的處理措施,才能降低對文物的破壞。在選擇遮光工具的時候,基于資金、性能、可行性、使用效果等綜合考慮,常常使用黑色塑料袋,造價低廉,使用方便,具有較高的性價比。考古工作環境相對復雜,變化較大,影響因素較多,在各個地方都可能會有文物,因此,必須具備應對困難的勇氣。同時,應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對現有保護技術進行完善,可以就地實施,也可以提前預防。可以完善當地自然博物館的技術設施,可以提高保護人員的技術,在開發出土文物的基礎上,實現保護工作的有效進行。
3 結語
在歷史研究進程中,考古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考古工作人員必須從思想上重視保護工作,提高自身的業務技能,創新文物保護方法,加強應急性保護工作,使歷史文物能夠發揮出應有的價值,為歷史文化進程奠基。必須檢測出土文物的含水量,做好密封處理工作,采取遮光措施,為出土文物提供較為合適的保存環境,避免對歷史文物造成破壞,使歷史文物能夠良好的完整性,盡可能呈現出最原始的狀態,切實提高文物發掘工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怡,朱曉汀,林留根,等.多時相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在考古發掘過程中的應用——以江蘇孔塘遺址為例[J].東南文化,2018(1):88-92.
[2]張秀麗.淺談考古發掘過程中文物保護的應急措施[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0):142-143.
[3]胡軍強.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中整體提取技術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8(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