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李曉


【摘 要】 目的:探討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8年6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理論,研究組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對比兩組患者的在不同護理干預后的應用效果。結果:研究組精神病癥狀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過程當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能夠減輕患者精神病癥狀的程度,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BPRS評分;生活質量;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015-01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f schizophrenia. Methods:12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February 2020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each with 6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ory, and the research group applied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s. Results:The degree of psychiatric symptom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schizophrenia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has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which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patients' psychotic symptoms, improve the prognosi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t should be further promoted and applied clinically.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Schizophrenia;Rehabilitation nursing;BPRS score;Quality of life;Application effect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神經科疾病,該類患者治療的難度較大,情緒波動比較明顯[1]。臨床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負面情緒都較重,導致病情容易反復,臨床中提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可以改善這一問題[2]。本文為探討積極心理學理論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120例,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24-59歲,平均年齡(37.6±7.3)歲,病程1.1-13.5年,平均病程(7.5±0.8)年。研究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23.5-60歲,平均年齡(37.5±7.8)歲,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8±1.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理念,叮囑患者按時服用抗精神藥物,并對與其生活、飲食及情緒做出建議。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方法如下:①組織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能力。并對患者開展有關疾病、護理的知識講座,讓患者更加了解疾病的病因、影響因素、治療及護理方法,告訴患者積極心理學的積極意義,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②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內心真實的想法,并對其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及時消除患者內心的不良情緒,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康復計劃。③了解患者的興趣愛好,可以組織閱讀、合唱、觀看電影、跳舞等活動,讓患者積極參加,鼓勵患者多于他人交流、溝通,使自己融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
1.3?觀察指標
應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分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社會功能、心理狀態兩方面,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應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價患者的病癥程度,BPRS量表包括18項,得分越高表示精神病癥狀程度越高。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應用SPSS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X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x±s)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2?結果
研究組精神病癥狀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研究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高致殘慢性疾病,患者的精神健康產生受到嚴重影響。臨床中常用的治療方式是住院治療,由于長時間住院患者的交流相對較少,加上消極的心理情緒肯可能會加重病情,引起精神惡化,因此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治療中,需要對患者進行一定的心理干預[3]。常規的護理對患者心里的關注度不夠,整體效果不理想,逐漸不被臨床患者所接受。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臨床發現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的效果較好[4]。積極心理學理論是從傳統心理學研究發展的,其目的是改善精神狀態,排除不良情緒,幫助患者建立積極樂觀的態度[5]。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興趣愛好及情緒,針對患者的興趣愛好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并鼓勵患者主動的參加。患者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播放舒緩的音樂,來促進患者放松情緒,使其更好的融入到活動中[6]。通過團體的互動,患者可以從中獲得一定程度的情感支持、體驗及理性認知,使其重新建立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通過研究發現,研究組精神病癥狀程度低于對照組(P<0.05),表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護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能夠緩解患者出現的缺乏活力、猜疑敵視、焦慮抑郁以及思維障礙等問題。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護理人員在康復護理中,及時的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內心的不良情緒,改善其心理狀態[7]。在工作中從患者的角度考慮,實施人性化關懷護理,尊重、激發患者的興趣,增強患者的情感體驗,進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8]。同時研究發現,研究組生活質量優于對照組(P<0.05),表示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護理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能夠提升患者的心理品質,改善其生活質量,有利于控制疾病的進展,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護理中有著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癥康復護理過程當中,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能夠減輕患者精神病癥狀的程度,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臨床上應當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傳躍,陳曉崗.精神分裂癥的預防與治療[J].中華醫學雜志,2018,98(29):2314-2316.
[2]?沈杏英.基于人本理念的護理干預在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價值[J].重慶醫學,2019,48(19):87-132.
[3]?Alfano C M,Pergolotti M.Next-Generation Cancer Rehabilitation: A Giant Step Forward for Patient Care[J].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es, 2018, 43(4):186-194.
[4]?劉芳,呂海龍,葉靖,等.美國首次發病精神分裂癥康復管理項目"導航"模式介紹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8,51(4):273-277.
[5]?Mauk K L.Health for the Healer: Keeping Work–Life Balance in Rehabilitation Nursing[J]. Rehabilitation nursing: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Rehabilitation Nurses,2018,43(2):63-64.
[6]?童捷,孫喜蓉,俞瑋,等.團體繪畫藝術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康復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9,28(6):532-537.
[7]?何厚建,胡茂榮,陳盈,等.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社會支持與經驗性回避的關系[J].現代預防醫學,2018,79(1):114-58.
[8]?Kageyama M ,Yokoyama K ,Nakamura Y ,etal.The Coping Process of Japanese Parents Who Experience Violence From Adult Children With Schizophrenia[J].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2018, 32(4):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