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慧

【摘 要】 目的:探討在對危急重癥患者搶救過程中預見性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以我院搶救室內42例危急重癥患者為主,選取時間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給予患者預見性護理,將其作為觀察組。回顧以往搶救室危急重癥患者的常規護理流程,從中選取42人作為研究對象,選取時間為2017年11月-2017年11月,將其作為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的搶救和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共40人搶救成功,1人轉院、1人死亡,搶救成功率為95.24%,對照組35人搶救成功,對應比值為83.33%,組間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搶救后,觀察組患者共1人出現肺水腫癥狀,發生概率為2.38%,與對照組(14.29%)相比較,組間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結論:將預見性護理應用于危急重癥患者的搶救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的概率,為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關鍵詞】 危急重癥;搶救;預見性護理;效果;搶救成功率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19-126-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分別在2017年11月-2017年11月、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兩個時間段內分別選取了42位搶救室危急重癥患者,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觀察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平均年齡為(48.53±3.43)歲,存在腦出血、腦梗死、多發性骨折伴外傷性大出血等病癥類型。對照組患者男女人數分別為28例、14例,平均年齡為(47.21±3.94)歲,病癥類型同上,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比較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護理模式為主,待患者移送至搶救室后,建立靜脈通道,開展心電圖等各項檢查,在醫護人員與醫生的相互配合下完成各項搶救工作。
將預見性護理模式應用于觀察組。首先,向出診隨車醫護人員詢問患者的基本情況,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若患者的意識處于清醒的狀態,將其轉運至急診手術室后,醫護人員需開展心理護理,與患者進行溝通,采用握手的方式,給予患者更多的安全感,告知患者務必緊張,相信每一位醫護人員,使其配合治療。其次,由于搶救室內患者的病情較為危急,需要醫護人員時刻監護。為避免護理人員過于繁忙勞累,應制定合理的排版制度,明確劃分護理人員的工作內容,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對于搶救室留觀的患者,應采取科學的評價方式,對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分,具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若評分值未超過10分,可實施3級監護,每1-2小時巡查1次,對患者的體液進行監測,在外周靜脈通路的建立下,時刻觀察患者的病癥情況。若患者的病情嚴重評分在11-15分之間,每隔1小時便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1次,給予患者吸氧、吸痰治療,吸氧速率應在2 L/min以上,協助患者定時翻身,觀察患者的口腔、尿道口情況,給予針對性護理措施。對于評分值在16-20分之間的患者,需實施一級護理,在多參數心電檢查方式下,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監測,進行吸氧治療。若分值大于或等于21分,此時患者的病情處于危及的狀態,需借助呼吸機等醫療設備,進行心電圖監護,給予患者輔助呼吸治療,每隔12小時對患者的體液進行監測,開展口腔、尿道口護理等[2]。最后,對患者家屬實施預見性心理干預,安撫家屬的情緒,使其耐心在外等候,對家屬此時的心情表示理解,耐心開導,使其面對現實。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待搶救工作完成后,觀察患者的病情情況,計算出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概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整理所使用的工具為SPSS20.0軟件,計數單位用%來表示,在x2檢驗方式下,若組間差值符合P<0.05的要求,則表示為具有可比性。
2 結果
2.1 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為95.24%,搶救后1人出現肺水腫癥狀,發生概率為2.38%,與對照組(83.33%、14.29%)相比較,組間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詳細數據請見表1.
3 討論
搶救室是危急重癥患者救治工作開展的主要場所,由于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病因復雜,需要臨床醫師與護理人員相互配合,對患者的病情情況進行評估,采取相應的救治措施,將患者從死亡的邊緣拉回,挽救患者的生命。為了提高搶救成功的概率,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患者搶救過程中,護理人員除了要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外,還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仔細觀察患者的面部、皮膚以及各項指標對應數值的變化情況,具有針對性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通常情況下,搶救室內危急重癥患者的病癥類型、臨床表現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患者隨時可能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應沉著冷靜,對以往的護理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加大對患者疾病的監測力度,根據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給予其吸痰、吸氧等相關治療措施,注意患者口腔、尿道口等部位的護理,實現患者病情的實施監控。
在本次研究當中,采用預見性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明顯要高于對照組,搶救成功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降低,組間差值具有可比性(P<0.05)。由此可見,在對搶救室危急重癥患者護理中,預見性護理的應用價值較高,適宜采納。
參考文獻
[1] 葉東文,郭秀娟,鄧文蘭.設置搶救室急救單元在提升基層醫院急診護理服務質量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藥論叢,2019,10:254-256.
[2] 張琴,劉敏,周亮紅.急診搶救室封閉式護理管理對急救時間及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影響[J].職業衛生與應急救援,2019,04:37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