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雪
摘 要:“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對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打造中國教育國際品牌的過程中,教師應在傳授漢語知識的同時充分挖掘蘊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元素,著力培養國際學生的知華、友華、愛華情懷。本研究針對國際學生漢語課堂“課程思政”的現狀和問題,提出解決對策,探索漢語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施途徑,從而服務于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課程思政;國際學生
“一帶一路”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進一步提高我國對外開放水平的偉大構想,它的實施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教育國際化,開展國際教育交流提供了新的機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同時,教育部要求“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學各學段上下貫通、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科學合理的課程教材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如何在打造中國教育國際品牌的同時加快推進課程的思政育人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目前漢語國際教育課程應當努力探索的新課題。
漢語國際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人才。教師可以利用漢語國際教育教材中的優秀文化素材,充分挖掘蘊含的豐富思想政治元素,根據課程要求設計教學環節,引導國際學生加深對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的理解,提升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度和認同感,實現對國際學生的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國際學生漢語課堂“課程思政”的必然性
(一)堅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精神支撐。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對其進行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是我國提升國家軟實力、彰顯國際影響力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提高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
“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對我國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時代,要“堅持擴大開放,做強中國教育,推進人文交流,不斷提升我國教育質量、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廣大教育工作者只有提高政治站位,站在人類未來發展的前沿高度,加強教育綜合改革,才能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撐。教師在國際學生漢語課堂上開展思政教育,有利于促進漢語國際教育課程創新,做強、做大中國教育,加速推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對外開放。
(三)國家外交戰略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教師在國際學生漢語課堂上開展思政教育,通過各種視頻、文化實踐、專題交流等形式,呈現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全方位建設發展的成果,讓國際學生循序漸進地接觸中國社會和歷史文化,感受并認同中華文化,鼓勵他們以親身經歷介紹和推廣中華文化,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從而夯實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擴大中國在國際舞臺的綜合影響力。
二、國際學生漢語課堂“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漢語國際教育與“課程思政”目標的一致性
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對象是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際學生。漢語國際教育課程通過漢語、漢字知識及其他相關文化知識的教學,以及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訓練,全面培養和提高國際學生的漢語綜合運用能力。“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圍繞課程的育人功能,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協調同步、相得益彰。漢語國際教育課程一方面要培養國際漢語人才,一方面又要服務于中國的對外交流,通過課程教學使國際學生了解中國國情和文化常識,理解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使其具備包容、認知和適應文化多樣性的意識與態度,能夠在不同民族、社會和國家間的相互尊重、理解中發揮作用,進而在中外交流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因此,國際學生的漢語教學既遵循一般的教育規律,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讓思想政治教育在國際學生的漢語課堂中發揮浸潤作用是實現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徑。
(二)漢語國際教育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
漢語國際教育作為國際學生的公共基礎課程,其教材內容涉及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等。語言知識包括語音、漢字、詞匯、語法等內容,語言技能指聽、說、讀、寫等,文化知識包括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常識等各個方面,其本身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信息,不僅是對國際學生進行知識傳授的載體,也是實現思政教育價值引領的重要元素。教師將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融入國際學生漢語語言能力培養的全過程,能夠加深國際學生對中國形象、中國思想、中國經驗和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認識,培養他們知華、友華、愛華的情懷。
三、國際學生漢語課堂“課程思政”的現狀和問題
(一)課程的政治站位不夠高
由于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國際學生的漢語課堂普遍弱化思想道德和價值觀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在實際教學中,漢語課程在逐漸減少課時量,這就影響了漢語課程在思政教育中優勢作用的發揮,使得國際學生對中國國情和主流價值觀缺乏全面深入的感知。開展國際漢語教育的高校應提高政治站位,把對國際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國家外交戰略的高度上,在校園內形成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圍,將思政教育融入漢語課堂的教學理念落實到位。
(二)課程設計并未凸顯思政元素
漢語課堂教育是對國際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課程設計直接影響著思政教育的實效。目前,多數高校的國際學生漢語課程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和統一的課程教學大綱。盡管各高校在教學目標上都有針對性地提出培養國際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并在教材內容中融入與漢語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日常交際常識,但對國際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缺乏系統性與連貫性,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也往往顧及國際學生背景的特殊性與復雜性,缺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探索。這些都弱化了國際學生漢語課堂“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減弱了思政教育效果。
(三)課程教學模式傳統、單一
漢語國際教育教材中語言知識和文化常識的設計通常由易到難。隨著國際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教師應不斷拓寬他們對當代中國社會和歷史文化的了解范圍,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多元的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必然是豐富的,需要全面、立體地呈現和系統地總結。然而,目前多數高校的國際學生漢語課程教學模式仍較為傳統和單一,部分教師重視知識講授和技能操練,缺乏對思政內涵的深度挖掘、生動闡釋和有力引導,難以激發國際學生的友華、愛華情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學生漢語課堂思政教育獨特優勢的發揮。
四、國際學生漢語課堂“課程思政”的實施途徑
(一)創新教學理念,明確思政教育目標,實施教學改革
教師要將思政教育和漢語國際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確立思政教育新理念,修訂教學大綱,明確漢語課程的思政目標,并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踐行新理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以漢語國際教育教材的編寫為例,教師應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根本指導原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作為出發點,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國國情作為教材編寫的縱貫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教材的每個章節,幫助國際學生直觀、全面、立體地了解當代中國社會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提高教師思政修養,保障思政目標的實現
思政教育進入國際學生的漢語課堂對教師來說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從事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的教師要正確認識漢語課程承擔的育人功能,提高政治站位,明白自己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中國形象的代言人。因此,教師要深入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提高政治修養,提升自身價值引領能力,強化立德樹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和“為國代言”并重。同時,高校應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吸收思政專業教師、學生管理教師加入教研團隊,推進教學改革,保障漢語課程思政目標的實現。
(三)增強漢語課堂思政內容的吸引力,教學過程彰顯育人功能
國際學生的漢語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思政教育資源,如何從每個教學章節中選擇最吸引學生的內容,挖掘其隱含的文化基因和思政育人點,在教學過程中從不同角度闡釋“中國道路”,“講好中國故事”,是每位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教師應深入了解國際學生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個性特點等,有針對性地合理設置教學環節,從而達到最佳的思政育人效果。例如,《北京的四合院》一課,課文內容本身就是思政內容的體現,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結構與功能、四合院的人際關系等中國文化知識;文中的詞語例釋、詞語搭配和詞語辨析是漢語教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中國語言獨特的內涵與韻律,學生可以感受漢語和母語語篇行文思路的差異和共性。教師通過課前課后、線上線下、圖片及影像等信息媒介使學生了解中國建筑的獨特之美以及中國建筑的歷史,進而引出世界各國代表性建筑的特點及其反映出的各國歷史、文化和習俗,使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歷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貢獻和作用;通過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講述,使學生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設想。教師將思政育人的教學理念與傳統的語言文化教學相結合,能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同時,國際學生用漢語互相介紹本國的文化和習俗,既能鍛煉其漢語溝通能力,又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思政教育效果明顯。
(四)改變教學模式,拓寬思政教育渠道
除課堂教學和傳統媒體外,教師可以利用在線開放課程(慕課)、網絡媒體、智能網絡教育平臺等信息化教學手段,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國際學生漢語課程教學,同時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分享“中國好聲音”。比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大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直播課、音視頻分享互動、網絡資源推送與導學、文化專題發帖討論等教學手段開展線上教學,實現了“停課不停學”。同時,教師時刻關注疫情形勢,把疫情防控中的典型經驗、感人故事變成“活教材”,以生動的形式對國際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學教育、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國際學生普遍關注中國社會熱點,與疫情賽跑、與病毒戰斗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充分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教師應引導他們思考和辨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增加社會文化實踐活動,營造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環境
教師應營造“課堂、學校、社會”全方位的思政教育環境,讓國際學生走出校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現實場景中,立體、真實地感知中國。比如,開展中國國情專題講座,直觀展現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帶領國際學生參觀博物院,去工廠企業、鄉村社區進行文化體驗,讓其近距離感受當代中國的發展變化和道路自信。實踐活動后的所見、所感比教師的講授、課本的介紹更形象生動,是國際學生真正感知到的中國,也是他們講述自己與中國的故事、傳播中華文化最真實的素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EB/OL].(2014-03-3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3]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6-04-29).http://www.gov.cn/home/2016-04/29/content_5069311.htm.
[5]習近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使命任務[EB/OL].(2018-08-2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22/c_1123310844.htm.
責編: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