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冬梅

摘?要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fā)展性,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本文論述了改變用一把尺子(期末考試)衡量學生的評價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讓學生的強項得到張揚,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優(yōu)勝者,通過多元化的評價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進而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促進教師的發(fā)展。
關鍵詞 成績;作業(yè);表現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26-0190-01
以前,教師從單元檢測、期末考試兩個方面考核數學總評成績,其中單元檢測成績占40%,期末成績占60%。通過新課程培訓,筆者感到忽視學習過程,只注重閉卷考試成績的考核必須改一改,于是制定了新的數學總評成績考核辦法:單元檢測成績占20%、期末考試成績占35%、書面作業(yè)成績占25%、課堂表現成績占15%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成績占5%。
一、知識與技能的評價(滿分50分)
通過考試進行評價。按新的方式命題,命題時,改變了讓所有學生做一樣題目的傳統(tǒng)做法,將試題分為兩部分,并且增加了“考后反思與評價”欄目。通過學生的自評,教師、家長的他評,使學生及時找到不足,并且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幫助,促使其不斷改進,獲得發(fā)展。試題的第一部分是必答題,共24道小題,分值為85分,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這部分試題力求簡單,不出現繁、難、偏、舊的題目。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要重視課本和作業(yè),教師常把書上的一些例題、習題或平時做過的題目作為考題(分值為25~30分)。試題的第二部分是自主選做題,共有4道小題,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從中選做兩道即可,最高得分為15分。這一部分的題型不能單一,要多樣化,要有簡單題、中檔題、難題,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用。但題目的分值不同,簡單題分值低,難題分值高。
二、作業(yè)評價(滿分25分)
改變數學作業(yè)的單一性,給學生布置豐富多彩的作業(yè),如除傳統(tǒng)的書面作業(yè)外,增加手工制作、圖案設計、查閱資料、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的作業(yè),供他們選擇,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給學生制造“增分點”。
(一)傳統(tǒng)的書面作業(yè)(滿分15分)
從整潔程度、正確率兩個方面評價,整潔程度滿分5分,正確率滿分10分,書面作業(yè)成績=整潔程度成績+正確率×10。對書面作業(yè),每日學生要自評,每周小組要互評,并指出下周努力的方向。組長記錄小組評定的周考核成績,每月進行月考核,周考核成績的平均數作為月考核成績。
(二)圖形制作、圖案設計(滿分5分)
結合所學內容,教師可給學生布置繪制圖形、創(chuàng)作圖案的作業(yè),讓學生用圖形、圖案表達自己的意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學生用電腦制作圖形。筆者設立了最佳制作獎,對學生的獲獎作品在班里展覽,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事實證明,大多數考試成績較差的學生,表現欲望強烈,都能繪制出美麗的圖案。
(三)查找資料、社會調查(滿分5分)
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不定期給學生布置查找資料、社會調查等作業(yè),為課堂教學搜集素材。例如,在學習打折銷售前,讓學生走訪商場、超市,了解什么是打折銷售,舉例說明打折的含義,這樣學生列方程解打折銷售的應用題時就比較容易。
三、課堂表現評價(滿分15分)
(一)上課發(fā)言: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發(fā)言5次?;卮鹫_,每次得1分。
(二)解決問題: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在黑板上解題5次。解對,每次得1分。
(三)交流傾聽:由學習小組的所有成員互評得出考核分。
從上課發(fā)言、解決問題、交流傾聽三個方面評價,每個方面滿分5分。三項成績之和作為一學期課堂表現成績。
四、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評價(滿分5分)
(一)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每冊都有1~2個課題學習,是考核學生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的好素材。教師應關注學生在課題學習中表現,對他們的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作出評價。
(二)利用探究型問題進行評價。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出一些探究型問題,開展“征解”活動,對他們在“征解”活動中表現出的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作出評價。
五、綜合評價
平時,教師應對學生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考核及評價,整個學期結束時,應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作出綜合評價。綜合評價就是對學生在以上四個方面的表現作出總的評價,通過綜合成績體現。綜合成績=單元檢測成績的平均數×20%+期末檢測成績×35%+作業(yè)成績+課堂表現成績+探索與創(chuàng)新成績。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