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步號
摘? 要:數學在初中階段的學校教育工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于學生而言,學習數學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理性邏輯思維能力,更與學生的升學有著緊密的關系,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教師必須肩負起教好數學與引導學生學好數學的重任。但在現實情況中,教師卻被諸多客觀存在的現實因素所限制,導致教學工作難以深入開展,收效甚微。那么,身為一名數學教師,應當采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去解決這一問題,更加優質地呈現數學教學內容呢?接下來,本文將圍繞這一問題,并根據個人教學經驗以及今年來層出不窮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展開論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眾所周知,數學知識具有較強抽象性、極強的邏輯性,而初中階段的學生稚氣未脫,依然保留著感性認知的習慣與認知方法,并且感性的認知習慣與方法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導致學生不能及時地消化吸收教師傳遞的信息,使教學工作效果不佳。鑒于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策略,讓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成感性、直觀的內容,從而迎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開展趣味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巧妙提出問題三種方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數學知識回歸生活并有效引導學生思維。
一、開展趣味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行為的內在動力源泉,也是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更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密切相關。鑒于此,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始終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放在教學工作的首位。但在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數學課堂中,很多教師卻并未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味地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為學生帶來成績的提升,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上看,這種教學方式之中隱藏的諸多弊端必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主動性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對教學工作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例如,教師在執教《圖形的軸對稱》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在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油畫棒、蠟筆等繪畫工具。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張白紙并對折,以折痕為對稱軸,畫出半只蝴蝶的圖案,在畫好之后,讓學生再次沿折痕對折,并用尺子輕刮紙張,拓印出另外半只蝴蝶,使學生得到一只完整的蝴蝶。接下來,教師便可引入軸對稱圖形與對稱軸的概念,并請學生依據這些數學概念,嘗試總結出判定軸對稱圖形的方法,進而更好地掌握本課內容。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教師充分激發,享受課堂上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
二、創設教學情境,回歸現實生活
數學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并且經常運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鑒于此,要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優質地呈現出課堂教學內容,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達成目標。為了打造一個更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與現實生活互相接近,或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境,并通過合理的手段將學生引進其中,使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在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出發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掌握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的思考方法。
例如,教師在執教《一元二次方程》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這樣的情境:學生與好友幾人去商場中完成銷售調研的社會實踐活動,得知某冰箱品牌供貨商將2000元成本的冰箱以2500元的價格售出,平均每天可以出售9臺,為了配合“家電下鄉”政策,決定降價,經過供貨商調查,發現每降低50元,就能多出售3臺。讓學生求出,商家怎樣調整價格才能維持日盈利4800元。在情境中,學生們分別扮演供貨商與消費者,根據教師的講解與引導列出方程并求解,順利地解開這個問題,從而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巧妙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維
明代學者陳獻章曾經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兩句話將思維與學習之間的關系表述得非常清晰,意思是說,教師想要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的成績不斷提升,就需要帶領學生在數學課堂中進行充分的思考,讓學生的思維能力獲得發展,進而作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鑒于此,教師需要利用好課堂提問的機會,更加巧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思路。
例如,教師在執教《探索勾股定理》一課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在黑板上畫出兩個邊長為20厘米的正方形,并把兩個正方形擺放在一起,各取一邊組成直角,接下來,將直角的兩邊頂點連線,以此作為邊長,再畫出一個正方形,同時標注出第三個正方形的邊長數據。此后,教師向學生提問:“三個正方形的面積有怎樣的關系?”學生分別計算三個正方形的面積,發現較大正方形的面積是小正方形的兩倍。此后,教師再次提問:“這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有怎樣的關系?”同時組織學生討論,學生經過小組合作推導,得出了勾股定理的公式。這樣一來,學生的思路便被打開,從而熟練地應用勾股定理到解題過程中。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需要教師付出汗水,勇于探索,勤于實踐,才能使課堂更加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趙紅洋.初中數學“教”與“學”的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152.
[2]馬得成.如何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實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