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華
摘 要:在我國基礎教育教學體系中,語文占據著非常重要且關鍵的位置,在拓展學生知識儲備、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和影響。而要真正發揮這一作用,還需要以高質量的語文教學工作作為支撐和保障。對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從肯定學生主體地位、合理設置教學問題、積極實施小組合作三個維度出發,系統地分析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科學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受應試教育等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多將教學的核心和重點放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上,從而一味地運用灌輸式的方法和策略,導致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整個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也因此大打折扣。針對這種情況,廣大的初中語文教師需順應改革發展和變化的形勢,以科學的觀念為指引去探索創新、高效的方法和策略,進而達到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最終目的。
一、肯定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學習空間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核心和主體,只有在教學過程中真正突出這一點,才能夠保證學生能動性的發揮,從而為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所以說,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徹底地轉變應試教育、師道尊嚴等傳統的思想觀念,全面地落實以學生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適當地減少教學過程中知識講解和灌輸的時間,而是肯定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充足的思考時間、學習空間和探究機會,可以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內在潛能,真正地參與并深入到學習過程當中去。
例如,在教授《論語十二章》時,以往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占據主導地位,學生們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這種學習模式會導致學生們產生依賴心理,限制學生們的思維發展,所以,教師應積極轉變這種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如,筆者再課堂上會主動與學生們溝通,通過對話的方式拉進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在這過程中,筆者會用親切的語氣與學生們對話,讓學生們感受到平等的對待。另外,在課堂學習中,筆者還會給予學生們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們有更多機會參與課堂學習,使學生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筆者通過肯定學生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學習空間,促進了學生的能力發展。
二、合理設置教學問題,引領學生深度學習
問題的提出能夠引發學生的質疑和思考,讓學生去深入并感受知識形成、發展的過程,不再局限于膚淺的學習層面。因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思路、轉變落后的教學傾向,重視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置和提出。具體而言,教師應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牢牢把握教學的目標和要求,并提煉出課程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啟發性、探究性問題的設置,進而選擇恰當的時機來向學生提問,以直接設置教學懸念、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思考動機和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實現深度學習。
例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裝》時,本節課程是一篇童話故事,上課后,筆者先讓學生們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課文內容,隨后,筆者再從課文中提煉一些問題,通過問題啟發學生們的學習思維。提出問題后,筆者會給予學生們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們圍繞課文內容對展開思考,這一過程主要是加深學生們對課文內容的印象,待學生們得出答案后,筆者再針對學生們的答案進行優化,將學生們的問題給予糾正。這樣,筆者通過合理設置教學問題,引領了學生的深度學習。
三、積極實施小組合作,促進學生互幫互助
小組合作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創新方法,可以直接改變學生間的關系、優化學生的學習狀態,強化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往來,以實現互幫互助和共同進步。對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從統一性的班級授課模式中轉變出來,在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地小組分配,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展現的機會,進而促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溝通、互動與交流,實現小組合作模式的實施,活躍教學的氛圍,讓學生可以在合作中實現思維碰撞、優勢互補和互幫互助,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授《臺階》時,本節課程筆者實施了小組合作探究法展開教學,在上課準備階段,筆者將學生們分成了多個小組,每個小組5人,小組成員劃分好后,筆者再為學生們布置探究任務,任務下發后,筆者便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圍繞任務展開討論。這樣,筆者通過積極實施小組合作,促進了學生的互幫互助。
總的來說,教學質量的提升對于廣大教師來說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是展現學科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所在。所以,廣大的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明確自身所承擔的職責與使命,端正教學的態度和思想,把握課程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和全新要求,并通過肯定學生主體地位、合理設置教學問題、積極實施小組合作等策略的實踐運用,來推進初中語文教學的全面轉型和優化升級,喚醒語文教學的生命和活力,最終讓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實現真正有效地提升。
參考文獻:
[1]趙吉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構建高效課堂[J].文學教育(下),2017(08):64.
[2]林海妃.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J].數碼設計,2017,6(10):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