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耀華
摘 要:在教育中,錯題是一種有效的資源,這種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知識遺漏點,讓學生進行查漏補缺。小學高段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除了教授給學生知識,還需要關注錯題,引導學生做好錯題集,以使得學生能夠有效掌握在小學階段所學習的知識。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經驗,從多方面探究小學高段數學錯題集的創建與運用。
關鍵詞:小學高段數學;錯題集;教學策略
很多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只是處在被動式學習知識的局面,只是簡單性地了解新知,卻忽視對新知的掌握情況。在這種學習方式的引導下,很多學生會出現學習效果差、知識掌握不全面的現象。應對這種問題,教師在教學時,就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將自己的部分注意力轉移到錯題的整理上,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鞏固所學習的知識,讓學生進行有效的查漏補缺。基于此,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小學高段數學錯題集的創建與運用。
一、加強引導,使學生有效構建錯題集
在教學時,教師要想使得學生整理好錯題集,就有必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采用科學的方法,有效構建錯題集。
筆者在進行知識的教學時,會讓學生專門準備一個筆記本,將其作為數學錯題記錄本。在學生用該本進行錯題整理時,筆者會讓學生能夠盡量以抄寫或裁剪的形式,將錯題原題全面放在錯題本上,會鼓勵學生寫上正確的答案,明確自己一開始解答錯誤的答案,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分析做錯的原因以及該題型正確的解題思路。在學生做這些資料時,筆者會盡量讓學生能夠用不同顏色的筆做好整理,以使得學生在進行錯題的復習時,能夠更好地觀看。當然,筆者也會鼓勵學生深入研究這些錯題,讓學生能夠對這些錯題進行分類,使得學生能夠將同類型的數學錯題整理在一起。
總之,小學高段數學教師有必要重視對學生的引導,促使學生構建出較好的錯題集,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錯題整理,以此為錯題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借助錯題集,讓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
錯題集上的內容,能夠更為直觀性展現學生的知識遺漏點或者不能有效掌握的數學知識點。因此,小學高段數學教師有必要借助錯題集,設計針對性的錯題試卷,讓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數學訓練,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水平。
在平時教學時,學生整理好錯題后,筆者會讓學生能夠將整理好的錯題集上交上來。筆者則會仔細地觀看學生整理好的錯題集,明確學生的錯題,了解學生具備針對性特點的知識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筆者會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數學知識復習任務,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復習,讓學生能夠補全自己所遺漏的數學知識點。當然,在學生記憶好知識點后,筆者便會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為學生設計針對性的數學題,并會引導學生進行錯題的解答。這樣,學生便能夠根據自身具體的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數學訓練。在學生做好數學試卷后,筆者則會向學生展現這些數學試卷的答案,使得學生能夠明確自己所做的試卷中出現錯誤的部分,讓學生能夠根據這些錯誤部分,進行再次的相關數學知識點的記憶和數學訓練,直到學生有效掌握這些數學知識點為止。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有效完成了查漏補缺的任務,更好地掌握了數學知識。
總之,小學高段數學教師有必要多多關注班級上的學生,根據錯題集,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數學訓練,讓學生能夠提升自身的數學水平,使得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三、巧用錯題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對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使得他們展現出良好的知識學習效果,增強自身的知識記憶力。因此,小學高段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有必要借助錯題集,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在數學錯題集中,有很多數學錯題并不是因為學生缺乏良好的知識量而做錯的,而是因為學生的馬虎大意造成的。針對這些錯題,筆者會讓學生進行充分性的觀看,帶領學生剖析他們做錯的原因。這樣,學生便能夠在筆者的引導下,了解到自身所存在的不好的做題習慣。為此,筆者會鼓勵學生將這些不好的做題習慣整理下來,并根據這些不好的做題習慣,探尋正確且規范的做題習慣,使得學生能夠有效踐行這些做題習慣,使得學生能夠進行更好的數學試題的解答。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數學試卷中的錯題現象便變得越來越少了,使得學生的數學能力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總之,小學高段數學教師在進行知識的教學時,有必要多多關注學生在錯題集上所整理的錯題,明確那些不該做錯的錯題,探尋做錯的原因,以此有效明確學生所存在的不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加強對學生的規范和引導,讓學生能夠改正這些不良習慣,以此有效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
綜上,小學高段數學教師有必要多多關注所教班級上的學生,明確學生的知識學習情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得學生能夠構建錯題集,讓學生能夠進行有效的錯題整理,以此增強學生的數學水平,讓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何利利.錯誤也精彩——談小學數學錯題資源的有效利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6).
[2]王麗榮.試論小學數學錯題的分析與再利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