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疫情下的傳統學校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教學需求,這就需要依靠強大的大數據互聯網+的支撐下,豐富教學模式,加上網絡學習適應,這時掀起地理課堂新模式的熱潮,最為有利。本文闡述了基于PBL的翻轉課堂對現行教學模式的創新,適用于疫情下高中地理教學。
關鍵詞:PBL;翻轉課堂;課堂變革
一、引言
翻轉課堂最先產生于哈佛大學Rahul Singh教授提出的“同伴教學”,之后引進到高校,引起很大反響,但在高中的應用仍未成熟。通過這種翻轉課堂,教學評價更多的是互評,包括小組與小組之間的評價、個人對他人的評價以及自我的認知評價,這種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并在問題解決中,促進核心素養的培養。本文將翻轉課堂與問題式教學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結合起來,以《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為例,旨在為新課改下教學模式發展提供一些建議與意見。
二、PBL引導下的高中地理翻轉課堂實例——以《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為例
通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分為兩種活動,包括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本文以《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為例,闡述PBL引導下的高中地理翻轉課堂,以適應于疫情后的地理教學。
(一)課前全員準備
課前,根據學習目標準備微視頻、PPT或者其他可供閱讀的資料,學生可以通過QQ、釘釘、騰訊課堂等平臺進行觀看或者互動,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相關知識,掌握課程內容。因為面向的所有學生水平不是一致的,考慮到學生情況,在完成課前內容后,教師根據學生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現實情況,初步設置檢驗,領悟能力強、水平較高的學生可設置闡述題或者思維導圖建構,水平中等的學生可設置選擇題,水平較差的學生可設置判斷題。教師不僅要掌握教學目標,還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翻轉課堂內容,讓所有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并能提高學習獲得感。在給出檢驗答案的同時,學生將疑惑記錄下來,帶到課堂解決或者在課堂上幫助其他有疑惑的同學,在這個過程,學生不僅將知識內化,同時提升核心素養與思辨能力,顯然符合新課標對形成性評價的需求。
第一個問題是本節課難點,也是最終問題,即東亞和南亞季風對氣候有怎樣的影響,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引出或解決第二個子問題。要想知道風對氣候(尤其是降水方面),通常需要搞清這個風是從哪里來的,海風與陸風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對降水的影響正好相反。所以就有個第二個設定問題,即東亞與南亞季風的性質,而在第二個問題催化下,得到第三和第四個問題——東亞和南亞季風的成因。我們知道,風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一般情況下,風從高壓指向低壓,那么進而就有第五個問題,海陸之間在不同季節是否出現不同氣壓中心,即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是如何分布的。而這種分布對之前學習的氣壓帶呈帶狀分布是否存在影響,如果影響,又是怎么影響的?即第六到第九個問題。
(二)課中內化延伸
以前傳統課程由于課上時間緊張,無法讓學生思維可視化,通過翻轉課堂課上的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讓自己的知識圖譜與框架反復修補與重建。筆者在本節課利用六個關鍵詞磁條,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排列與闡述,并在小組之間互評,在關鍵詞反復闡述的過程中,重點關鍵詞也被記憶并加深印象,代替了傳統的課下機械記憶或者由老師代替學生反復強調,而學生置之不理的現象。
雖然在課前視頻中解釋南亞夏季風的成因,但是通過課前反饋單發現,仍出現對東亞和南亞季風的成因混淆模糊的現象,所以筆者在課上第二個環節再次提出反問“通過課前內容學習,我們知道東亞和南亞季風的成因有兩個。有沒有同學質疑,為何南亞夏季風成因跟其他的季風成因不一樣呢?”這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風從哪來,同時,在此環節讓學生自己動筆再次畫出他們的風向。
通過比較與討論學生發現,風從高壓指向低壓,無論是東亞的冬季風、夏季風還是南亞的冬季風,都是直接從高壓指向低壓,唯獨南亞的夏季風來源大致位于赤道(赤道低氣壓帶)附近,與原有的知識有沖突。經過反復討論與辯論,學生發現這個有趣的成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最終形成南亞夏季風。在知識構建的過程中,學生把知識內化,并衍生出新知識,并用這些新知識去解決知識構建中的空缺部分。筆者發現在討論季風性質與成因的同時,學生自己總結出,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海風能帶來大量雨水,并引入了海陸間大循環中水汽輸送等知識點,所以來自海洋的夏季風(東亞和南亞的夏季風)將給附近地區帶來大量的降水。此時,教師補充追問“是否這種夏季風越強,雨水越多?”這個問題對于他們來說,屬于提高題,但是符合深度教學。教師給出一些材料,某年夏季風很強,停留東南地區時間很短,當地農業受影響,出現旱災減產現象等。又是一通激烈討論,學生發現夏季風影響我國東部季風區旱澇程度。
(三)課后再反饋
PBL引導下翻轉課堂自始至終都處于一個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這種評價不僅是教師客觀性評價,也有學生自我的認識與評價。在這種不斷升級的自我認識與評價中,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將不斷得到鍛煉與提升。
三、結束語
目前,各地區網上教學已在火速展開,網絡教學已然成為熱門教學方式。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在大部分學生適應網絡教學的教學方式下,調整教學模式,充分發揮翻轉課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葛寶,袁田茵.PBL引導的翻轉課堂——以《計算機網絡》課程實踐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18):50-55
[2]周維.高中地理“翻轉課堂”組織教學初探——以“常見的天氣系統——鋒與天氣”的教學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8):92-93.
作者簡介:
李慧(1989-),女,江蘇,無錫市第六高級中學,一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技術在高中地理中應用。
★ 基金: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研究》編號:D/2015/02/3520;無錫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交互平臺的高中地理深度學習實踐研究》編號:H/D/20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