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蒲虹橋

摘 要:電子信息類專業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中有著較為廣泛的分布,實踐教學形式多種多樣,但卻或多或少有著一些不完善。本文描述了作者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總結的一種全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即行企校合作共建專業實訓室、生產性實訓基地、開放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產學研工作室,逐級遞進,五位一體,有機結合。經過3年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廣,反映出其較為適合現階段的電子信息類高職專業的實踐教學。
關鍵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校中廠;實踐教學;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以四川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JG2018-1003):“互聯網+”大賽評審指標為標準的高職院校創新創業育人體系研究與實踐、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教育科研課題(項目編號:JG2019B0001):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方向調整探索-以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項目編號:JG2019B0003):基于超星泛雅平臺的《PCB 設計與制作》云課程建設等項目的成果之一。
電子信息產業是四川省成都市的支柱產業之一。隨著產業環境的改善,產業平臺的搭建,電子信息產業迎來了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時機[1],也對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各層次專業人才提出了大量的需求。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正是學校面向區域經濟設置的培養電子信息類專門人才的專業。
如何利用區域經濟優勢,培養產業需要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就迫在眉睫。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積極組建以行業企業專家為主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對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進行系統設計。從而構建了全方位的實踐教學體系,打造學生時間能力成長路徑,不斷提高本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1 原實踐教學體系存在的問題
學校的電子類專業辦學歷史悠久,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也存在著諸多不足,尤其是實踐教學方面,包括:
1)職業能力培養與用人崗位需求不對接,實訓所用的設備與技術與行業主流不匹配,內容更新不及時,實踐條件與工業現場差距較大,不能很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2]。
2)實踐教學體系缺乏系統設計,各課程、各階段實訓內容有重復,但又相互之間無法有效銜接,內容有缺陷,無法滿足企業對學生實踐能力較高的要求和學生對動手能力提高的追求。
3)實訓課程設置較為僵硬,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關注度不夠;實踐教學形式不夠豐富,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 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突出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確定“五層遞進”實踐教學目標;以課內實踐教學為主線,以課外創新訓練為輔線,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推行“工學結合、賽學結合、創學結合”的“三結合”實踐教學模式[3][4],組建了行、企、校結合的實踐教學保障與監督機制,通過實施多層次實踐教育,打造全方位的學生實踐能力成長路徑。針對存在的問題,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建設,構建了適合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教學和發展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
筑巢引鳳,產學合作,共建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科學而系統的一體化實踐教學基地[5]。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實訓室、開放實驗室、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基地、產學研工作室,逐級遞進,五位一體,有機結合,共同培養行業與產業所需求的高技術技能人才。
高職學生的培養,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在建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引入企業全程參與、深度參與,分別與成都華仁電子有限公司、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TC宏晶科技、成都京蓉偉業電子有限公司、深圳長建電子等進行多種方式的合作。
2.1 校企共建實訓室
專業實訓室是學生平常課程實驗和理實一體化課程的授課場所。實訓室建設時,由電子制造教學設備行業領先者湖南科瑞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設計,同時成都華仁電子有限公司提供指導,系統設計,共同建設了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訓室“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與檢測實訓室”。專業實訓室具有48個完整的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工位,以及2條完整的半自動貼片生產線,除了承擔教學任務以外,可承接SMT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生產任務,同時還為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和產學研合作項目提供生產服務。
2.2 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
在國家示范重點專業資金的支持下,成都華仁電子有限公司自籌部分資金,雙方合作共同建立了SMT生產性實訓基地,包含一條完整的SMT產品生產線及產品檢驗及手工裝配生產線,以企業化的方式來運行,承接生產任務,同時也作為實訓基地,學生實現零距離、全實景實訓。生產性實訓基地主要承擔學生綜合生產實訓以及設備應用與維護實訓[6]。
2.3 校企共建開發實驗室
開放實驗室主要是學生課余科技創新活動、學生科技競賽等的培訓場所。開放實驗室與STC公司合作,掛牌STC創新實驗室,企業為學生提供單片機開發板及相應的培訓教材,而實驗室則幫助企業進行推廣。以課內教學為主線,實施技能遞進培養;安排系列課外創新項目訓練為輔線,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開放實驗室有老師常駐,同時也有高年級學生擔任兼職實驗員,學生可在開放實驗室開展課余電子興趣小組,進行電子類創新設計[7],同時開放實驗室也是學生學科競賽、科技創新的基地,極大地促進了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今年來在學科競賽中屢次獲獎,并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多項。
2.4 校企共建校外實訓基地
校外實訓基地是實踐教學體系的重要一環,學生需要接受企業的檢驗方能圓滿畢業,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承擔學生專業認知實習、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的場所。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在成都京蓉偉業電子有限公司、仁寶電腦有限公司、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10研究所等單位建立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校外實訓基地,以塑造學生的職業素養。
2.5 校企共建產學研工作室
產學研工作室是依托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而成立的產學合作的科研平臺,主要承接校外橫向科研項目的開發,是專業教師從事科研的場所,也是生產性實訓基地業務的來源之一。除此之外,部分經過開放實驗室訓練的水平較高的學生也會跟隨老師參與部分項目的開發。產學研工作室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專業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也反過來促進了教學[8]。依托產學研工作室,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直通車”。基于產學研工作室,開展校企深層次合作,為學有余力的部分同學和老師提供創新與科研通道。
3 全方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校企協作,創新“任務引領、學做一體、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同確定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專業能力目標、模塊能力目標、實踐課程能力目標,確定“精操作、懂工藝、會思考、能管理”的人才培養規格,培養接地氣的專業人才。
企業調研結果是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之一,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每年開展企業調研,調查企業對人才能力要求,據此確定實踐教學的任務,分解成一個個模塊。學做一體化是專業課程的主要授課方式之一,在授課過程中,積極采取企業兼職教師授課、生產性實訓基地授課等方式,以增強學生對企業需求的理解。
2)校企共同參與,建立實訓基地理事會制度和專業指導委員會,使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制,全方位指導專業實踐教學。
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需要科學的指導,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指導委員會由行業最有影響力的IPC國際電子工業聯接協會和四川省電子學會SMT專委會專家,相關企業專家和學校主管領導構成,共同探討制定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尤其是實踐教學方案。
3)融入職業標準,重構課程體系,深化理實一體化教學。構建“任務驅動、能力遞進”的專業課程體系,推行項目教學,項目與企業真實生產任務結合,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技能訓練與崗位要求對接、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對接。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引入維修電工、無線電調試工、電子設備裝接工、IPC標準等內容,確保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依托生產性實訓基地,實訓項目即生產任務,生產與實訓合一,不斷強化學生的職業能力。
4)建立“校企融通、德技雙馨、專兼結合”的實踐教學團隊。健全兼職教師聘任與管理機制,建立兼職教師企業庫,構建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人員與專業任課教師相互掛職鍛煉的互通機制,校企共建共管兼職教師隊伍。兼職教師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可以彌補學校教師生產經驗不足的問題,兼職教師來源多樣,包括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專家、校外實習基地專業技術人員、生產性實訓基地工程師等,兼職教師授課形式多樣化,理論授課、實踐教學、專家講座,同時還與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開展相互掛職,優勢互補。
4 總結
本文中構建全方位的實踐教學體系在實際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了檢驗,實踐證明,專業改革與建設成效顯著,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同時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帶動作用。
學生職業素質與實踐技能顯著提升,學生參加各項技能大賽與學科競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就業滿意度遠高于國家示范院校同類專業;依托于本平臺,一支專兼職結合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應運而生,依托實踐教學體系開展教學改革項目、建設信息化課程1門、國家“十二五”教材等;本成果已在學院內同類專業中推廣應用,取得較好成績,同時與多家兄弟院校進行了交流學習,獲得廣泛好評。
校企合作共建專業實訓室、生產性實訓基地、開放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產學研工作室,逐級遞進,五位一體,有機結合,構建了全方位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輔以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深度訓練電子專業學生的目的,為電子信息類專業量身打造,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楊艷輝.產業大轉移背景下西部本土企業發展的危與機——以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為例[J].人民論壇,2012(29):222-223.
[2]李學鋒.以“專業剖析”為抓手推動高職專業建設上臺階[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1(1):1-4.
[3]譚喜慶.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學訓賽創融合”實現模式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4(8):105-109.
[4]曾友州.高職工學結合的《PLC技術與應用》課程研究與實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0(4):3-6.
[5]張蘊啟,李學鋒.大力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系統提升人才培養水平[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31(3):1-4.
[6]李學鋒,張軒.高職教育類型特色的內涵建設與理論分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6(2):1-4.
[7]張彩紅,張強哲.開放實驗室創新發展模式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0):168-170.
[8]朱方來,劉世林.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基地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06,(03):78-81.
作者簡介
朱靜(1987-),男,漢,山西霍州,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