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 彭代英 胡硯秋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中醫結合康復療法對于偏癱所致的痙攣狀態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取我院自2017年9月到2019年9月收治的108例偏癱所致的痙攣狀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對照組只進行現代的康復治療,而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結合中醫療法進行治療。然后從痙攣緩解狀態、生活自理能力、運動能力等方面觀察療效。結果:根據改良的Ashworth評定量表,觀察組的痙攣緩解效果要優于對照組;根據改良的Barthel指數,觀察組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根據Fulg-Meyer評定量表,觀察組的運動能力改善效果要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對于偏癱患者導致的痙攣,采用中醫結合康復的方法療效顯著,可有效緩解痙攣狀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運動能力等,可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醫;綜合;康復;偏癱;痙攣;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5-0242-01
偏癱是腦中風最常見的后遺癥之一,腦中風在現代醫學上被稱為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可分為腦出血和腦梗塞,也可稱為腦血管意外。其發病后常常伴隨運動、語言、記憶、感知覺等障礙,這些功能障礙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生活質量[1]。將我院偏癱患者采用中醫結合康復療法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治療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自2017年9月到2019年9月收治的108例偏癱所致的痙攣狀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4例。觀察組的54例患者中男32例,女22例,年齡在32歲到7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45±5.43)歲,30例左側偏癱,24例右側偏癱。對照組的54例患者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在35歲到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34±5.67)歲,29例左側偏癱,25例右側偏癱。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腦梗塞或者腦出血的診斷標準;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失評分在15到30分之間;根據改良的Ashworth評定量表肌張力在0到3級之間。排除非腦卒中導致的痙攣狀態患者;有明顯的認知障礙患者;合并有嚴重的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2]。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進行現代康復治療,主要包括一對一的訓練方式,每次選擇兩種訓練方式,每周四次,連續訓練四周,訓練時長為30min。抑制下肢痙攣模式的訓練方法為:患側下肢負重訓練、下肢內收外展的動作訓練、連帶運動訓練、分離運動訓練;抑制上肢痙攣模式的訓練方法為:抑制痙攣被動運動、近端控制訓練、抑制聯帶運動、誘發分離運動訓練。同時可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電刺激療法等進行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中醫療法,中醫治療痙攣性偏癱的方法也有很多,如針灸、推拿、中藥等,這三種方法都具有獨特的優勢和肯定的療效。采用針刺療法時,取穴可為大陵、神門、內關、臂中、合谷、尺澤等。不留針,根據患者情況可采取電針療法,每周四次,連續進行四周。推拿手法操作為:患者取仰臥位,分別于肩部、肘部、腕部、髖部等,以推、點、按、揉、撥的手法相結合,每個結點操作0.5min,上下肢各15min,每周四次,連續進行四周;中藥口服治療:患者需每日口服痙攣緩解湯,基本配方為:木瓜、白芍、川芎、丹參各15g,水蛭、炙甘草、虻蟲各10g,海風藤30 g[3]。
1.4 觀察指標
根據改良的Ashworth評定治療前后上下肢的肌張力情況,參照以下標準:肌張力降低2級為顯效,肌張力降低1級為有效,肌張力降低半級為好轉,肌張力無變化為無效。根據Fulg-Meyer量表評定運動能力,包含7個項目,每個項目在0~2分,14分以下表示患者有運動功能障礙,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改善情況越好。根據改良的Barthel指數評定生活自理能力,包含10個項目,每個項目0~15分,評分小于40分表示患者功能障礙嚴重,評分在40~60分表示患者功能障礙程度為中度,評分在60分以上表示患者功能障礙程度為輕度[4]。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5]。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痙攣改善情況比較
根據肌張力的變化情況,觀察組患者上下肢的痙攣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具體數值可見表2-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運動能力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上肢運動能力、下肢運動能力都分別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值可見表2-2。
2.3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自理生活能力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對照組,詳細數據可見表2-3。
3 討論
現代康復療法大都強調物理治療,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痙攣狀態,促進患者上下肢功能的恢復,但是此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于病癥嚴重、運動功能嚴重障礙的患者實施起來就相當困難。因此,中醫綜合康復療法可以采用針灸、推拿、中藥口服的方法,從整體出發,以活血化瘀、補氣養陰為主,可以很好的緩解患者的痙攣狀態[6]。
綜上所述,中醫綜合康復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療效顯著,能夠很好的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改善預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席志遠,周鴻飛.從筋論治中風后痙攣性偏癱探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9,11(09):24-26.
[2] 陳海濤.中醫綜合康復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的臨床觀察[J].光明中醫,2018,33(06):824-826.
[3] 劉黎明,任亞鋒.中醫綜合康復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的臨床效果[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10):65-66.
[4] 靳玉東.中醫綜合康復法治療偏癱痙攣狀態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02):73+75.
[5] 賴耀銘. 調和陰陽經刺法治療缺血性中風痙攣性偏癱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
[6] 曾慶云. 中、西醫綜合康復方案對缺血性腦卒中早期偏癱的影響的對比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