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東
摘要:“尋美”即找尋美,就是要在辦學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美育為突破口,實施素質教育,以美修德,以美啟智,以美健體,以美促勞。“揚長”即發展所長,是在管理中展和諧之美,揚學校之長;在教師發展中尋找科研之美,揚教師之長;在學生發展中顯個性之美,揚學生之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點,獨特之處。我們首先要去觀察發現他們的不同之處,再提出來表揚,他們會認為你很關注他們,固然會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發現身邊人的美,并給予贊美,對自己是別人的肯定,也就是尋美揚長!
關鍵詞:教學管理;尋美;揚長
教學中的美無處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要擁有一顆積極向上、活潑開朗的心,帶著一雙不再挑剔的眼睛和一顆寧靜的心去發現教學中的美,讓這些美發揚光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在生活中,人人都談美,說美,追求美,美是什么?
一、社會生活方面
1.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美,甘也。從羊,從大。”
2.魯迅先生認為:“在一切人類所以以為美的東西,就是于他有用——于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的斗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所以美是生活中最需要的那種物和事。到了最需要的時候,世上任何事物都可以成為美。車爾尼雪夫斯基在《生活與美學》中說:“任何事物,我們在那里看得見依照我們理解應當如此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二、哲學方面
1.美是客體被主體需求、認識、再造的那種屬性。朱光潛在《論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中說:“美是客觀方面某些事物、性質和形象適合主觀方面意識形態,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為一個完整形象的那種特質。”
2.美是客體固有的屬性,不是主體給客體注入的;這種客體的屬性如果沒有主體的需求,只能是客體的一種化學或物理性能,與美無緣。黑格爾在《美學》中說:“美就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3.在自然界,沒有滲入主體的勞動而被主體需求的客體是自然美;在社會中,被主體需求并滲入了主體勞動的客體是社會美。柏克在《關于崇高與美的觀念的根源哲學探討》中說:“我認為美指的是物體中能夠引起愛或類似的感情的一種或幾種品質。”
一個人在對某一學科產生好感和情感之后,就會把它變成頭腦中的一個固定思維點,甚至把學習選擇為終生相伴的思維對象。這種心理情結建立得愈堅定,調動的能量就愈大,排除外界干擾力就愈強。最后可達到“推而不動,纏而不亂,顛而不倒”,自始至終,按照既定的方向,持之以恒,直至攀登到學業成功的光輝頂點。
三、教學理論方面
教學中的理性美有特定的內涵,表現為探究美、互動美、啟發美、邏輯美等形式,具有陶冶性情、啟智生慧、誘發理趣等功能。
1、鮑山葵在《美學三講》中說:“美是情感變成有形。”
2、普列漢諾夫在《沒有地址的信》中說:“舞蹈——在原始社會中幾乎是主要的藝術——常常只是生產過程的簡單重演。”
3、有位藝術大師在談論雕塑時說,把不需要的,多余的東西去掉,留下來的就是需要的,就是雕塑美。
4.我發現,若能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體味其中的美、發現其中的美,特別若能利用學科美解答本學科問題,定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美,往往有不同的內涵,不同的表達方式.真美其實就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它就在你我身邊圍繞,其實只要你善于發現并閱讀這份美,也許不久你會發現,你也是這樣一個美的創造者,而奉獻自己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四、依托校本尋美揚長實現學校特色發展
開發校本課程,顯個性之美,揚學生之長。根據多元智能理論,我們把每一個孩子都當成人才來培養,我們挖掘校本資源的潛力,培養學生的特長,努力尋找每個孩子個性發展的領域,讓走出去的孩子都能成人、成才、成功。
1.開設綜合藝術校本課程,給孩子審美的本領。學校的藝術教育具有普及性的特點,通過開發校本課程,評選小音樂家、小畫家活動,給學生健康成長搭建舞臺。
學校不僅在培養音樂特長方面給孩子們搭建了舞臺,同時也讓他們在美術的天空中馳騁,“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梵高畫室”、“民間工藝室”就是培養他們的場所,一年級用彩筆描繪眼中的世界;二年級用油畫棒抒發心中的理想;三年級用剪紙剪出民族風尚;四年級游覽水彩世界的海洋;五年級學習版畫技能技巧;六年級用盤藝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
2.開發經典誦讀校本課程,培養內涵底蘊之美。國際聯合會教育考察團曾對我國教育作過一次深入的探訪,在報告書中指出: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發展,必須回到孔子那里尋找智慧。小學階段背誦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有助于發展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格,基于以上認識,我們開展了“誦傳統經典,做少年君子”的活動,完成了校本教材《優秀古詩文誦讀選》。一年三字經、二年弟子規、三年唐詩、四年宋詞、五年大學、六年論語,學生畢業時就會將上萬字的經典美文裝在心中。
通過經典誦讀與創作,培養了能讀會寫、知書達理,有君子之風的中華少年。培養了學生的內在美。
3.學校辦學特色的創建,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團結共進的文化氛圍,和諧向上的校園精神,學校已逐漸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樂園,成為孩子們理想起飛的地方。
大自然中,春意盎然,花草樹木都很美。小草雖然沒有牡丹、杜鵑那樣美麗,但它是堅強的,它經歷過風吹雨打和電閃雷鳴。水有的波瀾壯闊,有的水平如鏡。山有的峰巒疊嶂,有山清水秀。各有千秋,別有美韻。你看,在那教師辦公室的窗臺下。老師還在辛勤地批改著作業,老師您的家人、親人還等著您回去吃飯呢!那一瓶又一瓶用盡了的墨水瓶,那一支又一支寫壞的紅筆。不知這些年來,您用盡了多少墨,用壞了多少筆。老師您辛苦了!啊,多么好的老師,這就是教師工作中的美。多么感人的情景呀!這就是生活中的美,就是這么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小事。
教師是學校可持續性發展的生力軍,工作中滿足教師自我實現的價值需求,讓每一個老師的長項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支嚴謹篤學、愛崗敬業、研究型的、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