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良鴻
摘 要:國家認同作為一種重要的國民意識是愛國主義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在國家這個共同體中,社會成員將個人的生存、命運、情感與國家的存亡和發(fā)展緊密相連,當個體自覺地產生對國家共同體的認同時愛國主義繼而產生。社會成員對國家的認同意識和認同行為不是自覺產生的,更多地依賴學校的教育影響。學校尤其是各個高校在對大學生國家認同培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上都存在許多不足,加之在全球化和社會轉型時期,多種社會矛盾的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社會成員尤其是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面對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許多大學生對國家的制度、政策持懷疑態(tài)度,對我國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失去信心。在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 社會中,大學生肩負著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民族復興的重任,作為國家發(fā)展支柱的當 代大學生對國家認同的程度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因此在全球化和社會轉型時期加強大學生國家認同現(xiàn)狀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愛國主義 國家認同 大學生
愛國主義與國家認同兩者在本質上是相互促進的。愛國主義為大學生國家認同培育提供方向保證和不竭動力,國家認同培育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主人翁意識。同時,目前我國處于經(jīng)濟社會轉型關鍵時期,在愛國主義視域下加強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愛國情感,不僅促進了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fā)展而且有利于整合凝聚各種力量,推動國家建設發(fā)展,維護國家安全和增強國家軟實力,保持國家繁榮穩(wěn)定,更是促進中國和平統(tǒng)一的需要。
1 愛國主義視域下大學生國家認同培育概述
國家認同內涵
個體的行為和價值判斷需要以認同作為一定的參照,在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過 程中認同是必不可缺的。國家認同是認同的一個方面,是社會成員針對國家維度而言的認同感與認同行為,科學界定兩者的涵義有助于深入、準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國家認同內容從個人層面來說,國家認同強調個體對國家不同方面的認可與歸屬,表現(xiàn)為某種主觀意識和態(tài)度,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和個體的社會化過程逐漸形成的。具體來說可從祖國認同、制度認同、文化認同和國民身份認同四個層面來探討。
1.1 祖國認同
祖國是社會成員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所屬國家的一種依戀情緒的表達,對祖認同代表社會成員將自己所屬國家看作“己者”而非“他者”。對祖國的熱發(fā)自內心情感的強烈表達,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傳統(tǒng)美德和道德規(guī)范生對祖國的認同主要包括對祖國疆域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1.2 制度認同
制度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規(guī)則和準則,從本質上來說,這種規(guī)則和準則是一種契約即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共同遵守。制度對一個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來說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對制度的認同是對國家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
1.3 文化認同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和血脈,是一個國家屹立于世界強林的精神動力。社會成員對國家文化的認同是實現(xiàn)國家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國民身份認同身份認同象征著對身份和角色的合法性及其社會關系的確證。對公民身份的認同是實現(xiàn)對國家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明確自己在國家中所扮演公民身份的認可,承擔自身擔負的社會責任,正確行使自身權利和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
2 國家認同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性
國家認同作為愛國主義的核心內容,通過對國家各個方面的認知教育,激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主人翁意識,強化大學生的愛國實踐,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發(fā)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2.1 國家認同是愛國主義的核心
國家認同與愛國主義都是一種個體歸屬于某個群體的歸屬需要,這種歸屬是建立在某個國家一定的文化歷史基礎之上的。正是這種歷史文化構成了國民群體認同的心理基礎,促進了國民對國家的深厚感情,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相結合,為國家的發(fā)展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甚至在國家危難之際犧牲自我。國家認同與愛國主義密不可分,當個體對國家認同程度低時就會對國家的發(fā)展、興亡漠不關心,此時的愛國主義的凝聚作用就會大大削弱。反之,當個體對國家認同程度高時,就會對國家產生高度的忠誠和奉獻精神。因此,在愛國主義的教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引領個體產生對國家的認同,通過提升國家認同發(fā)揚愛國主 義精神。
2.2 國家認同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主人翁意識
愛國主義產生的前提是人們對于自己的生存、命運、情感與國家緊密相聯(lián)系的共同體認知,在沒有國家認同的情況下是沒有愛國主義產生的,因此要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與主人翁意識就離不開國家認同的培育。國家認同是愛國主義的具體方向和思想認知的根本,是作為國民與國家的橋梁。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時期,國家認同教育的推行可以讓大學生認識到我國的歷史傳承、現(xiàn)實情況、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將自己的發(fā)展和命運與國家緊密相連,促進大學生對國家的安全感的提升。通過國家認同的培育,使大學生群體對國家各方面的充分認識基礎積極投身與社會和國家事務上,發(fā)揮主人翁意識。當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水 平提高后,會自覺將自己與國家相聯(lián)系,進而產生一種自愿為國家浴血奮戰(zhàn)的度忠誠與無私奉獻的精神,承擔起對國家的責任與義務,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
3 愛國主義視域下大學生國家認同培育的對策分析
大學生國家認同培育存在的問題日益突顯,部分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現(xiàn)狀不容樂觀。因此,在找到引發(fā)問題的原因后必須分析培育大學生國家認同的有效對策,通過發(fā)揮社會、高校、家庭的教育合力,提升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
3.1 樹立愛國主義視域下以國家認同為核心的教育理念
當前高校對于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理念的建設重視程度不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的效果,導致國家認同教育的不全面發(fā)展。教育理念是教育的先導,深化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需要發(fā)揮教育理念的作用。愛國主義的核心是國家認同,因此在愛國主義視域下高校教育理念應以國家認同為核心,堅持情感愛國理性愛國和實踐愛國,開展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
3.2 堅持情感與理性相結合的教育理念
對國家的認同與對祖國的熱愛這種強烈的情感不謀而合的同時又兼具理性從本質來說既是一種情感又是一種理性。為了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加深大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制度、道路的認同,以此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國家的熱愛,首先需要根據(jù)大學生愛國主義的特點樹立情感與理性相結合的教育理念。
4 結語
國家認同是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與個體社會化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愛國主義產生的基礎與前提,國家認同培育對愛國主義的發(fā)展不言而喻。進入21世紀,國家軟實力已經(jīng)成為一個國家在世界之林立足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國家認同作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成為高校的教育的重點。大學生作為中國發(fā)展的棟梁,其國家認同感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愛國主義的深化與發(fā)展,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能否順利進行和實現(xiàn)。為了實現(xiàn)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鑄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真正贏得其他國家的尊重,我們就必須提高的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相信在高校的主導下,我國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將取得重大進步,我們的國家也將更有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胡春湘.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No.1245(05):77-80.
[2] 周婧.互聯(lián)網(wǎng)+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7:472.
[3] 周起帆,陸曉鳳,秦端茜.文化認同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5):264+281
[4] 賽爽.中華文化認同視域下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J].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理論學習),2018,420(09):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