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波 張麗云
摘 要:我國餐飲行業飛速發展,消費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與此同時,餐飲業食品安全問題頻現,一直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和難點。本文從我國餐飲業食品安全現狀出發,綜述和分析了我國餐飲業食品安全狀況,提出了餐飲業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措施,以為有效監管餐飲業食品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餐飲業;食品安全;監管措施
餐飲業作為我國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活躍經濟、繁榮市場、擴大勞動就業、帶動農業發展與宣傳飲食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10年以來,我國餐飲業市場規模、營業收入呈逐年增長態勢。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餐飲業營業收入4.27萬億元,同比增長9.5%,2019年達4.67萬億元,同比增長9.4%。
然而,在我國餐飲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進程中,其相對于其他食品行業而言,從范圍、規模上講,涵蓋的范圍廣,規模不統一,從街頭飲食店到星級賓館,從學校、單位集體食堂到中西式飯店,從農村餐飲到旅游餐飲等[1-2]。從經營模式上講,有連鎖經營、自營分店、加盟等多種形式,隨著網絡銷售餐飲業的迅速發展,又包括線下堂食、線上外賣模式,以滿足不同消費層次的需求。這造成了餐飲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加大了食品安全監管難度,如何進行科學有效的監管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
本文從我國餐飲業食品安全現狀出發,綜述和分析了我國餐飲業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監管的有效措施,以為餐飲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參考。
1 我國餐飲業食品安全狀況
1.1 餐飲從業人員素質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對食品安全重視不夠的現象
目前,部分餐飲企業從業人員門檻有所提高,也按照國家規定進行了相關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訓,持健康證上崗。但仍存在著人員素質低、人員短缺、人員流動性高、部分從業人員安全意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誠信意識與、服務意識比較淡薄等實際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對食品安全重視度不夠,尤其在部分中小型餐飲企業、偏遠地區餐飲業中更為突出,甚至有些從業人員沒有經過食品安全培訓、沒有經過健康檢查就上崗工作,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風險隱患。
1.2 餐飲環節隱患多,存在源頭的高風險及加工過程的不可控
餐飲行業加工涉及的環節多、操作工序復雜,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然而,部分餐飲企業經營者誠信缺失、社會責任意識淡薄,為了追求高額利潤牟取暴利,使用將近過期、腐爛的菜、米、面、油等以次充好,采購不正規種植、養殖且農/獸藥、抗生素等殘留量較高的原材料,加工過程中存在環境差、違規使用添加劑、用具生熟不分、清洗消毒不徹底或設備簡陋等現象,嚴重威脅著消費者的健康。
1.3 餐飲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相對滯后
餐飲食品因其成分復雜、加工工序復雜,在前處理、烹飪、貯藏、流通各環節中,食品成分均會發生不同的變化,甚至腐敗。目前,餐飲行業普遍存在快速檢驗檢測技術缺失、檢驗檢測設備設施滯后、檢驗人員技術不過關等現實問題,尤其在偏遠地區、農村及旅游區域較為明顯。如烹飪菜肴用的油類,無法快速分辨是合格的食用油還是地溝油,以至于地溝油事件頻頻爆發,主要原因是地溝油來源廣泛、成分復雜,沒有明確的特征成分,無法快速檢測確認,而被不良商家用于餐飲加工中,嚴重危害了消費者的健康。
1.4 餐飲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尚不完善
我國餐飲安全監管以分段監管、動態監管為主,在大中型城市監管力度大,而在偏遠地區則長期處于無人問津的“真空”狀態[3];在特定時期監管力度加大,而在非特定期間放松監管。目前,隨著政府監管機構的重組,餐飲食品安全監管有了較大提升,但各監管部門在履行職責過程中仍存在著職能交叉、職責不夠明確、人員不足、溝通不力與監管技術落后等現實問題,尚未形成完整的監管體系,不能充分滿足各類餐飲食品安全監管需要。
1.5 新型網絡銷售餐飲既帶來了新的機遇,也面臨著眾多挑戰
信息化正改變著我國傳統餐飲行業的模式。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全年外賣行業交易額達4 613億元,2019年達6 035億元,外賣用戶規模近4.16億人。外賣餐飲的快速發展為整個餐飲行業注入了新動力,外賣餐飲總體發展勢頭向好,在帶給消費者方便快捷體驗的同時,也將餐飲業線上、線下有效結合,給餐飲市場帶來很多啟發。但與此同時,也給食品安全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如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是第三方平臺責任不明確,對餐飲企業準入審核不嚴,造成某些食品原輔料來源渠道不明、從業人員無健康證明、生產環境不達標的餐飲企業進入平臺銷售[4],對消費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威脅著消費者的健康。
2 餐飲業食品安全監管措施
2.1 法先行,依法助力餐飲食品安全監管
任何形式的監管均應建立在法律法規的基礎底線上,餐飲業食品安全監管也不例外。我國在餐飲業食品安全層面實施發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及條例。2015年實施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被稱為“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條款內容明顯加重了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違法成本。此外,為加強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管,提升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國家發布了包括《餐飲服務許可管理辦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及《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餐飲服務食品安全操作規范》及《餐飲服務明廚亮灶工作指導意見》等在內的一系列法律及相關文件,為餐飲業食品安全監管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依據。
此外,國家也在餐飲業食品安全發布了一系列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落實法規提供了保障。但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方式的轉變,越來越多形式不同、規模不一的餐飲服務企業正在崛起,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標準的研制還需緊跟時代發展趨勢,適時超前,對潛在風險及時把控,構建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預防機制,為餐飲食品安全監管提供重要參考和指引。
2.2 應用新技術,構建信息化監管平臺,實現數據互通和共享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滲入和普及,傳統的餐飲業開始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加快升級。近年來,開展明廚亮灶和食品視頻監控的餐飲企業數量逐步增長,通過視頻方式發現食品加工操作中的違法行為成為監管的重要手段[5]。也有相當多的餐飲企業開發了實時動態監測、原輔料進貨檢測、追溯系統平臺,監管機構可借助這些平臺實現監管方式的轉型,將企業數據與監管平臺對接和共享,共建餐飲食品安全監管大數據平臺。
此外,隨著新型網絡餐飲銷售的迅速發展,餐飲業食品安全監管迎來了更多的挑戰,不僅要對餐飲企業進行監管,還需要對第三方餐飲平臺及配送餐人員進行監管,這將大大增加監管難度。因此,應明確第三方平臺的責任,如實登記入網、實地核實等,對確有非法經營行為的企業追究相應責任。同時,加快線上線下同步監管,實現餐飲企業、第三方平臺信息數據與監管數據的對接,實現保證餐飲食品安全的共同目標。
2.3 強化基層監管能力,研究監管新技術,培養職業化、技能化的監管隊伍
根據餐飲業發展狀況和監管任務的實際需要,應根據監管主管部門要求,逐級落實監管任務,落實監管主體責任,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檢查和指導餐飲企業開展安全生產;適當調整和增加監管人員,以充實監管力量;研究監管新技術,主要是加強對檢驗人員能力的培養、加快餐飲食品快速檢測新技術的研發、加大對先進檢驗設備的投入,進一步拓展餐飲檢驗檢測“空白”地帶,以有效提高餐飲食品安全監管能力;監管機構指定專業培訓機構,對餐飲企業從業人員開展專項食品安全培訓和教育,提高其食品安全意識和專業素養,從源頭杜絕和減少食品安全事故[6],這是目前監管中較為缺乏的但也是較行之有效的監管方式。
2.4 加大宣傳普及,強化媒體監督和監管“零容忍”
在國家法律法規及相關文件的政策指導下,多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活動,特別是在國家節假日及目前疫情防控期間,多普及餐飲食品安全知識,鼓勵社會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餐飲企業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標準知識的普及,整體提高我國大眾的食品安全意識。此外,全面落實企業主體安全責任制度,明確其承擔的食品安全職責,加大對餐飲企業食品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對于任何涉及食品安全問題的采取“零容忍”的監管態度,進而起到震懾和遏制的作用和效果。但同時,也應對發揮示范帶頭作用的餐飲企業進行獎勵和宣傳推廣。
與此同時,在信息化的今天,可借助媒體的力量開展食品安全監管,尤其是目前非常流行的自媒體。通過網絡途徑向外界傳播餐飲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及食品安全知識,還可及時揭露和曝光食品安全事件,披露餐飲經營者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信息,有利于監管機構定點排查和專項治理,有效提高了監管效率。
3 結語
我國餐飲業已經進入到行業發展產業化、經營業態多元化、營銷模式多樣化及技術創新智能化的新階段,食品安全問題將長期存在并將以新的方式出現,必將為食品安全監管帶來更多新的挑戰。而解決餐飲食品安全問題不是一籌而就的,而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富有劃時代意義的工程,需要結合市場發展需要,不斷完善監督管理法律法規體系,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餐飲業食品安全監管、檢測、追溯等新技術;同時需要經營企業、監管機構、消費者、協會團體及相關媒體的共同參與,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減少和遏制危害人類飲食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不斷促進我國餐飲業的健康、綠色、可持續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復蓮.中式餐營業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外醫療,2013(14):189-190.
[2]劉宏妍,張玉鴻,楊利民.我國農村餐飲業食品安全現狀及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5,35(2):197-198.
[3]薛新宇.城市近郊農村小餐飲監管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5,31(1):63-64.
[4]程意,孟慶榮,朱銳琳.“互聯網+”餐飲市場食品安全監管困境與策略的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1):85-87.
[5]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課題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強餐飲企業食品安全風險甄別的探索[J].上海預防醫學,2018,30(6):7-9.
[6]郭永忠.中小型餐飲業食品安全及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對策研究[J].現代食品,2019,22(42):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