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慧



摘?要:本文以SSCI數據庫中近10年新聞傳播學話語分析的研究文獻為對象,基于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對研究現狀及熱點的分析,勘探話語分析領域的發展脈絡與趨勢。研究發現需要進一步與國際學術體接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話語實踐的話語理論,加強中國學界研究的“本土化”和“國際化”。未來應以否思的思維方向探究學科的發展,在數據的基礎上深入挖掘背后隱含的豐富內涵。
關鍵詞:話語分析;研究現狀;知識圖譜;CiteSpace
中圖分類號: 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9-0093-04
一、引?言
“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提出已有近70年的歷史,以符號學為其總體學術背景,以語言學和類語言學文化探索為其主要研究領域,以跨學科的綜合性為其基本方法論特征,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應用性[1]。作為一門多學科交叉領域,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從各自的知識背景出發,形成不同的問題意識與理論關懷。我國的話語分析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90年代仍然停留在語言學單學科領域里,學科融合以后才加快了研究的步伐。話語分析被各學科廣泛應用的現狀及其在當今具有的重要意義,對當下國際學界進行總結和存在的問題展開反思很有必要。這對于系統把握該研究領域、提高科研效率非常關鍵,有助于中國學界研究的“本土化”和“國際化”。
二、數據處理與研究方法
數據選取全球最為權威的核心期刊數據庫Web of Science中的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庫(SSCI),保留高質量文獻數據(Article)作為數據源。將檢索式設置為:TS=(discourse study OR discourse analysis 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時間跨度是1999~2019年,以“傳播學”(Communication)為主要類目對數據進行進一步提純,獲得目標文獻數據4 287條,利用CiteSpace除重得到有價值數據總共4 284條。
本文借助由陳超美教授開發的可視化軟件CiteSpace(版本5.5.R1),繪制圖譜來呈現發展脈絡與研究趨勢,實現文獻研讀方式從主觀化、碎片化向客觀化、全景化的轉變[2]。目前,國內對CiteSpace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管理學、經濟學和圖書情報學等學科,在新聞傳播學領域的研究較少[3],利用軟件分析的結果可為新聞傳播學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三、研究結果分析
(一)論文數量與國家分析
統計文獻數量隨時間變化的規律,繪制時間分布曲線可以有效評估目前的研究狀態,進一步預測未來發展動態和趨勢。話語分析的研究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99~2003年屬于起步階段,年文獻量低于100篇,數量較為平穩;2004~2012年屬于成長階段,數量逐年增長,2010年是轉折點,數量突破200篇;2013~2018年屬于發展階段,平均每年文獻增長超過35篇,2018年發文量突破500篇,研究進入熾熱狀態。黑色點畫線是年度發文數量的兩次擬合函數曲線,帶箭頭的黑色虛線是年度發文數量的指數擬合曲線,另一條是多項式擬合函數曲線。兩條擬合曲線的擬合優度(R2)都達到80%(如圖1所示)。可以近似認為,國際新聞傳播學界在話語分析領域的研究文獻數量呈現指數型增長趨勢。按照文獻計量學著名學者普賴斯的觀點,如果某研究領域的文獻數量呈指數型增長趨勢,則表明該領域發展態勢尚未飽和,仍然處在快速發展期,將不斷涌現新理論、新方法[4]。由此推測,未來新聞傳播學界話語分析的發展前景依然很大。
為深入了解每個國家在話語分析研究領域的貢獻力,挖掘發文群體的空間分布特征。研究發現,話語分析的學術版圖以美國、英國為研究重鎮,美國以1 650的發文量排名第一,擁有絕對的影響力,英國以558的發文量排第二。中國發文量為231,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位居第四,但中國在話語分析領域的初現年份是2001年,研究開始的時間較晚。進一步統計發現,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合作關系較為緊密,分別位列中介中心性前三。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發文26篇和南非發文52篇,雖然發文量較少,但其中心性分別達到了0.21和 0.10,排名第四和第七。中國的中介中心性0.07,排名第11位,文獻數量與影響力并不對等,未來在話語分析的研究領域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論文作者與機構分析
研究性文獻的作者是學科發展的主體,對作者的分析可以有效探測公共外交的主要研究力量,初步了解學界當前研究[5]。通過對作者發文分析發現,作者之間的合作并不明顯,彼此之間聯系極少,尚未形成共同的學術共同體。近20年間至少有60位學者發表5篇以上的論文,代表性學者有David Machin和Martha Augoustinos,以發文量14位居第一。除此之外,還涌現出Martha Augoustinos、Karmen Erjavec、Ruth Wodak等一定數量的核心研究學者,多學科背景與話語分析交叉融合,拓寬話語分析的研究領域。
在研究機構的分布中,高校的占比極高,是該研究領域的主力軍。盡管話語分析研究機構的網絡較為松散,但英美發達國家機構間的合作逐漸形成。英國的蘭卡斯特大學、美國的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伊利諾伊大學是研究最多的學術重鎮,美國和英國無論是在總體還是代表性研究機構的數量上都遙遙領先。中國香港中文大學排名第八,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以中山大學為代表的中國內地研究機構在話語分析領域發文較少。中國學者需重視與國際學界的研究接軌,并且與國際學術共同分享探討。
(三)學者與文獻共被引分析
學者共被引中諾曼·費爾克拉夫、范·迪克、歐文·戈夫曼、露絲·沃迪克等是話語分析領域的代表性人物,占據主導地位,其著作共被引頻次反映了作者的影響力。英國語言學家、當代西方著名批判的話語分析學者諾曼·費爾克拉夫被引頻次位居第一,他的主要著作《話語與社會變遷》力求發展一種通向語言分析的方法,致力于填補某種空白,它對于語言研究中的變化十分有用,而且也能夠適用于研究社會的和文化的變化。他提出從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分析的三維框架,成為探究話語、權力與意識形態關系的有力工具。
文獻共被引可以用來確定話語分析領域的關鍵文獻和研究前沿,對研究領域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設置文獻共被引圖譜,計算得到Modularity Q=0.8159>0.3,Silhouette S=0.5359>0.5(如圖2所示)。Mean Silhouette值是用來衡量網絡同質性的指標,指標越接近1, 表示網絡的同質性越高, 當該值為0.7時, 聚類結構具有高信度,說明話語分析領域的研究較為集中。#0organizational discourses(組織語言)、#8social construction(社會建設)、#14analytical perspective(分析視角)等紫色板塊為研究基礎。#1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政治話語分析)、#17Racist nationalism(種族主義)等黃色區域為研究前沿,紅色年輪節點為每個聚類板塊研究熱點文獻。最大的集群(#0)有53個成員,最活躍的研究文獻是1999年Iedema發表在DISCOURSE & SOCIETY的《組織話語和實踐》。采用CiteSpace雙圖疊加的功能探究2017~2018年國際新聞傳播學界研究話語分析的前沿領域,發現研究重點是在聚類板塊#1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政治話語分析)、#17racist nationalism(種族民族主義)上。近兩年研究所涉及的知識點分布聚類特征明顯,研究的專注度與深度也達到一定程度。
(四)關鍵詞及時間線聚類圖譜分析
關鍵詞作為論文主題的高度凝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20年來國際新聞傳播學界話語分析的研究熱點關鍵詞主要集中在#1news frame(新聞框架)、#5pol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政治話語分析)等方面。在研究熱點關鍵詞中Social media(社交媒體)、Media coverage(數字媒體)這類詞語的突現最高,組成了前沿最大版塊。其次Multimodality(多模態)、Framing(框架)、Rhetoric(修辭)等對于研究方法的探討。關鍵詞可視化圖譜分析僅能把握知識關聯的演進脈絡,脈絡背后的規律性信息解讀才是關鍵。為了更形象地展現國際新聞傳播學界在話語分析領域的發展階段與趨勢,基于關鍵詞時間線聚類圖譜(如圖3所示)的分析,對國際新聞傳播學界話語分析的研究熱點歸納整理,從宏觀視角將其分為以下幾個研究熱點,以期歸納話語分析領域的知識體系和演進態勢。
1.話語分析的理論研究是早期的切入點。話語分析的學術思想一直在發展,源自批判性話語理論和話語建構的理論也在不斷創新,學者把理論視角拓寬,將問題的討論引向深處。隨著話語分析的發展,性別、種族、意識形態等拓展了“話語”的意義,#1 theorizing global media、# 6national identities 是話語分析的研究熱點。批判語言學和批判話語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2018年第2期刊出“馬克思與話語研究”,涉及馬克思關于語言與批判、生產關系和生產條件、符號等問題的論述,拓展了理論研究的新視角,幫助話語分析研究的學者更加深入認識社會實踐。
2.話語分析研究方法的創新吸引長久的關注。從事話語分析的學者在各自的案例研究中,采用不同分析步驟及借助AntConc等多種分析工具,發展出許多研究方法。#4heterosexist talk(案例訪談)中活躍的文獻《糾纏不休的網絡:對女性廣告的意識形態和話語研究》,結合話語文本分析和長期采訪方法。此外還有Deductive frame-analysis(演繹框架分析)、Rhetorical use(修辭使用)等方法。除了學者開創新的研究方法,還會更新以往的方法路徑。如諾曼·費爾克拉夫的分析方法最為明顯,1992年提出文本、話語實踐、社會實踐分析的三維分析框架,1995年提出五步分析框架,2018年提出“過程路徑”的四步分析框架。
3.社交媒體和某區域的發展獲得聚焦。近年來社交媒體以及互聯網終端的普及,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和問題,使得人們對社交媒體話語分析案例有更迫切和深層次的研究。對于媒介話語研究和大眾媒介研究是一個顯著特征, 如學者對Campaign blog post(活動博客文章)的分析。此外,某地理區域的問題也吸引學者目光,#8german public discourse(德國公眾話語)探討德國在公共話語中的競爭性構架策略探索、#12south korea(南韓)針對基于韓國Twitter研究政治話語等。此外,我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學者主要關注的領域集中在政治話語傳播分析上,可能是由于話語與權力以及話語與民主社會的關聯引起了政治理論與實踐的濃厚興趣的緣故。
4.重點領域的長足研究以及與交叉學科不斷融合。研究發現,近20年來,政治話語分析一直是國際傳播學界的重點研究領域。學者通過分析新聞等文本語篇來揭示語言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揭示出權力階層如何運用語言來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從而維護自身利益和現存社會結構。此外,話語分析與其他交叉學科不斷融合,包括Psychotherapeutic discourse(心理治療話語)、Ecolinguistic approach(生態語言方法)、Structural-cultural dialectic(結構文化辯證法)等,提出了更多有價值的見解。
四、研究結論
話語分析的理論及方法為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思路,這個新興的領域不僅在理論上日漸完善,而且在應用上具有可操作性。本文通過對國際新聞傳播學界話語分析的現狀及熱點分析,發現話語分析交叉學科融合明顯,總體上呈現良好發展態勢。英美等發達國家占據大部分的學術版圖,中國學者的貢獻力逐年增加,多數受益于海外留學的教師已經具備獨立國際學術生產的能力。但中國學者的學術成果尚未獲得等比的影響力,未來需要進一步與國際學術體接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話語實踐的話語理論。通過關鍵詞新動態領域發展,發現話語分析的理論研究,研究方法的創新,社交媒體和某地理區域的發展及重點領域與交叉學科是長足研究。
本次研究中數據收集是關鍵一環,目前本文的檢索方式仍存在進一步優化的可能性。話語分析涉及學科廣泛,新聞傳播學領域的文獻數量有限,很難了解中國其他學科學者的發文情況。此外,有學者認為CiteSpace核心技術不足以支撐開發者許諾的愿景大廈,應該以否思的思維方式方向探究學科的反常[6]。未來可以融合其他方法彌補CiteSpace只能從宏觀視角著手,難以深入細節的局限。對于每篇文獻的全文內容有足夠的關注,深入在數據的基礎上挖掘背后隱含的豐富內涵。
參考文獻:
[1]?丁和根.大眾傳媒話語分析的理論、對象與方法[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1):37-42+95.
[2]?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2):242-253.
[3]?劉光陽.CiteSpace國內應用的傳播軌跡——基于2006-2015年跨庫數據的統計與可視化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7(2):60-74.
[4]?王炳立.基于科學計量學的國際大數據研究可視化分析[J].情報雜志,2015,34(2):131-136.
[5]?陳瑜.公共外交國際研究的傳播學轉向——基于SSCI、A&HCI數據庫的文獻計量分析[J].今傳媒,2018,26(8):57-60.
[6]?廖金英.愿景與悖論:傳播學CiteSpace可視化工具引入現狀批判[J].國際新聞界,2018,40(7):145-155.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