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大數據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針對大數據的開放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數據應用技術有欠缺、思政教師的主導功能受損等問題,提出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的大數據平臺、利用大數據平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升思政教師的大數據應用能力、利用大數據平臺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等措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培養高素質有擔當的接班人。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27-0067-03
大數據時代,巨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爆炸式地沖刷著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往傳統的“機械思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受大數據定量分析思路、關聯分析思想、全量分析思維等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技術、模式等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本文對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進行剖析,分析大數據生態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提出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議和策略。
一、大數據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一)大數據帶來新載體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會得到海量的信息支持,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更加準確地掌握學生的思想特征,更加有效地把握學生的思想變化。顯然,這些有利的因素,為思政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快速的通道,為教學任務的完成提供了堅實的保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高效的載體。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觀察法、實踐法、心理法、實驗法等教育方法曾經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也積淀了寶貴的經驗和豐厚的文化,但是這些方法更多的是依賴老師的主觀判斷和感知經驗,有欠科學性、準確性,對于學生思想動態的把握往往容易形成較大的偏差,給學生思想工作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而基于大數據的生態條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可以承載學生思想特征的各種數據庫,可以承載學生思想變化的各種動因曲線,從定性到定量,學生的思想狀態變得更加清晰,思想變化變得更加直觀,也使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具客觀性、準確性、科學性。
(二)大數據帶來新思維
大數據背景下,各種信息資源快速增加,各種信息數據高速更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種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音頻資料等形式的數據千姿百態,師生們閱歷了巨大的信息數據,從量變到質變,所涉獵的天地更加開闊,所馳騁的視野得以拓寬,其思想將會發生改變,其思維也會發生革新。為了適應大數據形勢的發展,學校也會從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作出新的考量與變革,大數據定量分析、大數據關聯分析、大數據全量分析等方法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漸漸地形成了大數據條件下的新思維方式。
(三)大數據帶來新教育
現階段的大學教育主要還是以班級為主的群體教育,在以人為本、尊重個性的前提下,可以在大數據中思考群體教育,挖掘學生群體的潛在共有行為特點,找到學生群體的潛在共有思維特征,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群體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教育,使群體性思想教育工作更加貼近當代大學生的教育需求。同時,大數據詳細地記載了學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心路歷程的點點滴滴,因此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影響學生思想行為的主要矛盾,找到學生產生思想行為的主要規律,根據找到的矛盾和規律,建立學生行為動態研判和思想教育體系,一路陪伴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大數據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一)大數據的開放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
大數據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很多的幫助,但是數據傳播門檻要求不高,操作也簡單便捷,這樣就使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夾雜其中,里面會蘊含著許多不確定因素。由于學生的世界觀還沒有完全穩固,人生觀還沒有完全成熟,價值觀還沒有完全穩定,還沒有養成強大的自控能力和判斷能力,因此在網絡中接觸到很多未經過濾甄別的信息,很容易受到錯誤信息的影響,導致學生在自身價值觀構建中迷失正確的發展方向。非主流認識、無責任意識、個人主義、自利主張、金錢至上、物欲至大等異質思想和失落價值觀不時侵蝕與干擾著年輕大學生。這些不利因素的出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日趨復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也不斷加大。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數據應用技術有欠缺
高校思政課屬于文史類課程范疇,往往更注重思想教育,教育技術應用相對較少,這導致思政教師對大數據的理解以及信息技術的運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當前高校思政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來說,相當一部分教師不僅大數據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有欠缺,而且在思想上對大數據的認識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在他們的傳統觀念中,課本知識的傳遞往往占據更重要的位置,部分教師認為大數據的教學會占用過多的教育資源和教學時間,許多思政教師還停留在簡單地利用互聯網和信息化系統對學生進行日常教學及思想管理層面。而在學校的層面,也很少出臺相應的機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數據信息化工作的有機融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大數據更多的時候只能是簡單的耦合,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三)思政教師的主導功能受損
以往的教學中,思政教師的講授是學生知識的主要來源,為了獲取知識,學生一般都會認真聽課,虛心地向老師學習,師生交流火熱,課堂氣氛熾熱。但是在大數據的環境下,學生通過網絡就可以找到相應的知識資源,如各種精品課程、線上講解、網上培訓、分解視頻等,獲得知識的效率更高,方式更多,方法更廣,內容更全,質量更好。網絡信息技術給學生帶來學習的便利,深受學生喜歡,他們熱衷于以這樣的方式理解與探索知識。但是,這樣也會導致學生越來越不愿意與老師進行交流,師生合作越來越少,師生間的距離也越來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思政教師教學地位相比以往有所下降,教學主導功能受損,甚至會影響到思政教學的規劃和設計,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三、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的大數據平臺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的大數據平臺,一方面在大數據技術背景下,整合學生的課堂教室數據、圖書閱讀數據、生活消費數據、文體活動數據等信息,以便老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做出正確的思政規劃和設計;另一方面學校要整合各種資源建立思政教育數據庫,為師生提供更充裕的思政信息資源,讓師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思政信息,拓寬師生的思政視野,拓展師生的思政思維。第一,要進行信息數據的篩選,在數據端口嚴格把關,去其糟蹋,取其精華,確保數據的安全性、正面性、正能性。第二,要對篩選后的數據進行整理分類,如個人信息、公共信息、內部信息、外部信息、學習信息、生活信息等。第三,要及時對信息進行更新檢查,保證資源庫的先進性、及時性、科學性。第四,要挖掘社會資源,使數據庫更真實地來源于生活,更真實地反映社會,更容易讓學生認同、接受。
(二)利用大數據平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數據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享的大數據平臺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其動態,這就為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提供了便利,更有利于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例如,老師可以通過學校論壇、班級釘釘、團隊微信、小組QQ群等,了解學生喜歡的話題、熱衷的題材,他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老師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以及變化的動態,及時地進行相應的引導,對于個別有危險傾向的學生,更要特別注意,針對其思想異向,分析產生的原因,并做出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信息海量暴增的網絡世界對青年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學生沉迷在網絡中,更愿意在網絡里探索,而不愿意跟老師交流。這就需要老師付出更多精力和耐心,利用信息平臺,積極主動和學生交流,可以試著和學生一起交流他們喜歡的話題,或者試著和學生一起探討他們喜歡的題材,老師真正進入學生中去,讓學生打開自己的心門,打破他們的顧慮心理和自閉壁壘,互相了解,建立信任,讓師生更流暢地進行交流。大數據原本就是為師生提供更豐富更有效的交流手段和方式,只要工作到位,引導得當,學生不僅不會沉溺網絡,還會通過QQ、微信、微博等信息平臺和老師開展熱烈的互動與交流,真正體現大數據在思想教育中的開放性、便捷性、自由性、選擇性等特性。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些特性,真正把特性變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特征,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價值,和學生建立有效的溝通交流、深度的理解信任、廣度的互助協作。在交流中,師生的關系也會進一步融洽,師生間的感情也會進一步加深。亦師亦友的關系,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更加順暢和有效,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與效率。
(三)提升思政教師的大數據應用能力
思政教師不僅是政治思想的傳播者,同時也是先進教育技術的實踐者和創新者,應有與時俱進的態度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在這樣的情況下,思政教師一定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更新大數據應用的知識,提升大數據應用的能力,不斷提升對信息數據的敏感度,學習累積數據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數據信息的能力。一方面,思政教師要認真學習大數據運用技術,可以向學校信息工程系的同事請教,可以跟在大數據方面有專長的老師交流,并把學習到的大數據知識運用到教學中去,邊學邊用,遇到問題,虛心求教,隨用隨學,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實踐,積少成多,不斷地完善大數據運用的技術,提升大數據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學校應該為思政教師的大數據應用能力提升創造條件。學校可以開展各種大數據應用能力培訓班,或聘請校外專家或本校信息工程系的教師給大家做培訓,也可以聘請本校有大數據特長的老師給大家做講座,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把思政教師派到別的高校或培訓機構進行學習。學校可以成立信息支持中心,幫助教師解決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只有提高了思政教師的大數據應用能力,才能實現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
(四)利用大數據平臺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某種意義來講,培養大學生,就是培養他們通過現在的學習,以后能夠利用自己的工作建設祖國,回報社會,牢記宗旨,擔當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把正確的就業觀念作為引領學生的一個重要內容,思政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大數據平臺,找出學習和就業各種數據之間的關聯和關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進行針對性的規劃及設計。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了解近年來招聘人員的崗位信息和崗位要求,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引導,使學生明白自身專業的特征和崗位發展趨勢,要求學生做好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并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努力培養自己的崗位能力、學習能力、社會能力,為以后的就業上崗做好準備。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樂于奉獻的品格、勇以擔當的情愫、心系祖國的情懷。
總之,大數據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不僅帶來技術上的創新,同時思維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在大數據環境中重新構建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盡量展現出大數據的價值,探索出與大數據環境相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進大數據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歡歡.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研究[J].智庫理論,2020(1).
[2]霍寧波,鄭建江.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
[3]田永虎.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J].知識經濟,2019(9).
[4]陶好飛,莫勇.大數據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8).
【基金項目】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項目“大數據技術在廣西‘第三方債務催收業務中的應用研究”(2020KY4002);2020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項目“大數據技術對廣西消費金融風險控制的應用研究”(2020KY4001)
【作者簡介】吳興興(1969— ),女,仫佬族,廣西羅城人,研究生學歷,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區域經濟學研究。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