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靖
摘 要:以平和縣農業面源污染為研究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文獻調查法、現場訪談、走訪觀察等調查方式,深入分析平和縣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及成因,探尋適合平和縣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現狀;成因;防治對策;平和縣
中圖分類號 X59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19-0135-03
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Pinghe County
ZHANG Yujing et al.
(Jinshan Colleg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Taking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Pinghe coun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thesis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literature survey,and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s such as on-site interview,visit and observation,to deeply analyze the main sources and cause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Pinghe County,and explore countermeasures suitabl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Pinghe County.
Key words: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Current situation ;Causes ;Countermeasures;Pinghe county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在降水和徑流的沖刷作用下,農田中以土粒、氮素、磷素、農藥、重金屬為主的溶解的或固體的污染物通過農田地表徑流、 農田排水和地下滲漏,進入河流、湖泊、水庫、海灣等[1]。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當今世界亟待解決的嚴重環境問題,也是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我國農村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形式[2],嚴重影響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平和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擁有蜜柚、茶葉、香蕉等綠色產品,有“中國琯溪蜜柚之鄉”等美稱。農業產業的發展雖然給當地帶來經濟效益,改變了貧困縣的面貌,但過度追求產出和市場效益的生產模式使得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1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平和縣位于閩粵交界的漳州西南部,地處九龍江、韓江2大水系上游,是九龍江西溪、云霄漳江等5大江河的源頭。近年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福建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行動實施方案》,改善當地農村的生態環境與農業生產,平和縣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全面部署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平和縣屬5江源頭,農業面源污染形勢依然嚴峻。
1.1 污染面積不斷擴大 蜜柚是平和縣農業主導產業,全縣約有90%的農業人口從事涉柚產業,農戶收入80%依靠蜜柚產業。目前,全縣蜜柚種植規模達4.72萬hm2,年產量150萬t,產值50億元,涉柚產值119.6億元,區域公用品牌價值227.03億元,年出口量超10萬t,創下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市場份額、品牌價值和出口量6個全國第一。由于土地有限,為保證產出增加,柚農只能加大化肥、農藥的投入,加上位于5江源頭,導致污染面積日益擴大。
1.2 污染程度日趨加重 隨著農業快速發展,農業面源污染也隨之加重。參照平和縣琯溪蜜柚果園土壤磷素環境敏感臨界值,全縣50.5%果園(48.4%山地果園,52.7%耕地果園)處于磷素環境高風險狀態,12.2%果園(10.6%山地果園,13.8%耕地果園)處于磷素環境中風險狀態,37.3%果園(41.0%山地果園,33.4%耕地果園)處于磷素環境低風險狀態[3]。2016年福建省環保廳發布《福建省縣級以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報告(2016年5月)》顯示,平和縣位于花山溪的自來水水源地,重金屬鉈超標20個百分點。農業面源污染程度日趨加重,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同時也加劇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限制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3 生態經濟效益降低 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廣泛性、隨機性等特點,沒有固定的污染源,對生態環境及農業可持續性發展影響深遠。一是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進而造成農產品產量下降,農戶因此繼續加大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從而形成惡循環,導致農產品質量隨之下降,農田土壤生態環境愈加惡化;二是導致土地沙化,土壤侵蝕嚴重,土壤酸化、板結,團粒結構破壞嚴重,土壤肥力下降,水體富營養化(氮、磷流失)等一系列問題;三是缺乏完善的農業產業經營體系,經營主體多為散戶,經濟效益低下[4],經濟效益的低下導致農戶更加肆意濫用化肥農藥,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制約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保障,因此對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控治理迫在眉睫。
2 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
2.1 化肥與農藥 農藥與化肥在有效防治農業病蟲害、保證農作物增產增收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但其不合理用量及不對癥施用是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根本原因。平和縣當地化肥與農藥店鋪隨處可見,田間、路邊農藥瓶隨意丟棄,甚至有農戶為節省成本及提高農產品產量,而依然施用對環境有害的無機肥和高殘留高毒害的農藥。根據2019年統計數據,平和縣化肥施用量9.74萬t,占全市化肥施用量的27.41%,農藥使用量2721t,占全市農藥使用量的27.8%。化肥、農藥的過度施用不僅嚴重污染土壤和水體,而且對農產品安全及人體健康都會產生嚴重危害,若不加以整治,當地生態環境將會遭到嚴重破壞,污染防治難度也會持續加大。
2.2 農用地膜 地膜不僅能保水保肥,還能有效延長作物生長期,確保農作物增產增收。目前,農用地膜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但由于其回收率較低,自身不可降解,殘留土壤中極易造成“白色污染”。2019年平和縣地膜覆蓋面積高達2681.8hm2,地膜對土壤的污染已成為該縣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徑之一。
2.3 畜禽糞便 近年來,畜禽養殖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迅速,畜禽糞便產生量逐年增加,畜禽糞便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已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近年來,平和縣規模化養豬場發展迅速,2014年全縣生豬出欄55.8萬頭,其中專業戶養豬出欄34.2萬頭,約占全縣生豬出欄61%;養豬專業戶逐年增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截至2014年10月,全縣生豬存欄250頭以上專業戶407戶,生豬存欄17.25萬頭[5]。若不及時合理處理畜禽糞便,農業面源污染將會進一步加劇。
2.4 生活垃圾 截至2017年,平和縣人口總數61.69萬人,位居漳州市第3,按每人產生垃圾1.5kg/d計算,全縣可產生垃圾92.535萬kg/d。生活垃圾堆放時間過長,會發生腐爛霉變,釋放大量有害氣體,危害周圍大氣環境;而不科學的處理方式,如隨意焚燒或簡易填埋等,會造成大量有害成分揮發,引發大氣、水體污染,進而導致農業面源污染。
3 農業面源污染的成因
3.1 受經濟利益驅動 農民是農業經營的主體,受傳統觀念影響,只顧眼前利益,缺乏環保意識,對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盲目追求經濟效益,使得當地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農業面源污染形勢持續加劇。
3.2 政策執行不力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需要完善的制度作為重要保障。福建省及平和縣都出臺了眾多相關政策,如《福建省加快培育發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市場主體方案》、《福建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行動實施方案》、《平和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等,但缺少可操作的具體實施細則,再加上宣傳力度不夠、政策落實難到位、相關人員執法不力等,導致政策多停留在“紙面”,農業面源污染形勢依然嚴峻。
3.3 治理修復難度大 面源污染治理是綜合性工程,高效實用的面源污染治理技術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支撐[6]。如何處理與治理面源污染的技術,也是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成因之一。平和縣農業面源污染處理與治理技術推廣存在政府重視力度不夠、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農民接納積極性較低等問題,治理技術推廣受限。
4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對策
4.1 提高農戶環保意識 我國農戶普遍缺乏環保意識,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渾然不知。思想決定行動,只有提高農戶環保意識,積極主動保護環境,農村的環境問題才有望解決。一是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加強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加強對農資合理使用的示范、培訓,使農民接受并熟練掌握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自覺逬行農產品安全生產[7]。二是積極引導農戶相互學習交流,讓農戶積極參與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提高思想認知,強化示范引導,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基地,大力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工程和全程綠色防控技術示范。
4.2 加大政策執行力度 良好的制度環境是保證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目標實現的重要途徑,也是激發農戶活力的前提和基礎。一是要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作風和能力建設,以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強化環境執法職責,建立和完善各級農村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控與管理體系,及時、全面、準確反映當地農業面源污染是否有所改善,保障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序開展。
4.3 提高治理修復技術水平 科學合理施用化肥與農藥、加大地膜整治力度、加強畜禽糞便的無害化處理及對生活垃圾的科學分類處理,力爭從源頭根治面源污染;積極推廣綠色防控病蟲害技術,大力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農產品農藥殘留,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保障農作物生產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改變“三高”的生產經營方式,加大新型生產方式的推廣力度。
參考文獻
[1]黎竹.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現狀及對策建議[J].現代化農業,2019(6):48-49.
[2]王建英,邢鵬遠,袁海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對 策[J] .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16-223.
[3]李發林,曾瑞琴,危天進,等.福建省平和縣琯溪蜜柚果園土壤磷環境風險評價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報,2015,23(8):1001-1009.
[4]曾俊杰.平和縣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量化評價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8.
[5]周可才.九龍江流域(平和段)生豬養殖污染治理探討[J].福建畜牧畜醫,2015,37(5):37-38.
[6]楊林章,馮彥房,施衛明,等.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96-101.
[7]浦碧雯.山東省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D].濟南:山東大學,2013.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