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晶子 程嶺

摘 要: 初中階段是人生的第一個關鍵時期,選擇適合初中學生年齡特征與認知水平的教學模式,無論對教學還是對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五問式”教學模式是為吻合學生年齡特征及認知水平而創設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由“引問”“互問”“審問”“追問”和“品問”五個環節構成,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教學理念、課堂平臺、輔助機制以及創新特色。基于此,分別從教師和學校兩個方面提出該模式的有效實施策略。首先,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解放思想、激勵學生。其次,學校要鼓勵改革創新、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督促引導。
關鍵詞: 初中;“五問式”;基本架構;有效實施
教學模式是20世紀末以來國內外學界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自喬伊斯已降,教學模式研究漸趨成為教學研究的熱點。但是,爬梳文獻發現,盡管有關教學模式研究的文獻卷帙浩繁,但是針對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卻比較稀缺,僅有幾十篇。管窺現有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研究的文獻可以發現,現有模式研究要么關注于模式的概念,譬如“體驗性教學模式”;要么關注于模式的校本化實施,譬如“情境—問題教學模式”;要么關注于理論的建構,譬如“自學、聯想、解疑教學模式”;要么關注于模式的實踐價值,譬如“導學案教學模式”……它們的環節還不太明晰,理念還不夠清晰,平臺缺味,機制乏力,創新不足。由此以來,需要構建一個新型的教學模式,以期對當前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的研究提供參考性意見。
一、 “五問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架構
圖1呈現了“五問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下面對其進行說明。
如圖所示,“叩問式”教學共分為五個主要環節:“引問”“互問”“審問”“追問”和“品問”。
1. “引問”環節的教學理念是教師“啟發誘導,拋磚引玉”,通過“叩學案”(包括“預學單”“導學單”等)為學生提供“課堂平臺”——“綠色田野”,讓學生在“綠色田野”中“放飛夢想”。潛在輔助機制是“賦權增能機制”(譬如,誰的“導學單”做得又快又好,誰就成為當堂課的小組長,誰就可以作為小組“發言人”或者指定他人發言,如此激勵了學生學習熱情,刺激了學生力爭上游)。
2. “互問”環節的教學理念是學生“頭腦風暴,自主建構”,通過“小展板”(每組一張“小展板”,學生可以在上面計算、列表、畫圖、畫畫、研討等等)為學生打開了知識寶庫匯成的“藍色海洋”,每個組員都可以在組長領導下在“藍色海洋”里“自由翱翔”,最終形成小組的合作成果,并推舉出“發言人”。這里面潛藏著的輔助機制是“共享共贏機制”(學生在課余時間里,在家長的協助下學習一些有利于智力開發和個性成長的自主課程。然后在組內、班內、校內通過小組探討、班級“學講”、校園展示來分享給他人,如此培養了學生分享意識,彌補了個體差異性資源,有利于促進學生共同發展)。
3. “審問”環節的教學理念是學生“質疑問難,陶情冶性”,教師分析各組“小展板”上的內容,然后挑選2~3組成員來進行“展示、講授、演說”(做“小先生”,一個“發言人”,多個“小助手”)。一個小組展示完畢,其他小組可以對其進行“評價”“補充”“質疑”“挑戰”,如此就形成了“紅色戰場”,一時間,群雄逐鹿,唇槍舌劍,“諸侯爭霸”,煞是好看。教師根據情況,適當調整節奏、氣氛和時間,掌控全局。如此,“展示”“評價”“分享”融合在一起的模式,體現了“展評結合機制”的魅力(如此效果的達成也來自教師在起始階段的引導、培訓、鍛煉)。
4. “追問”環節的教學理念是學生“步步為營,層次提升”,教師分發“檢測單”,對學生進行“微實驗”(這些問題一半是基礎問題,一半是較難的問題,對于較難的問題,需要學生充分開動大腦,或者進行“思維實驗”,或者在“小展板”上進行模擬實驗等等,在此稱之為“微實驗”),這時的教室變成了“橙色作坊”,學生通過“協作”“探究”“反思”“辯論”“創造”來完成任務,獲得進一步地提升,然后把小組探究的結果在“小展板”上展示出來,并接受其他組員的“追問”,其潛在的輔助機制是“成果展覽機制”,教師根據大家的評議給各個小組頒發各種各樣的徽章(小紅旗、五角星、通行證、數字徽章等等)。
5. “品問”環節的教學理念是師生“提煉總結”,教師“匡正”,學生“生成”,通過“順口溜”系列工具(“詩歌”“口訣”“思維導圖”等)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把知識壓縮,凝練成學生的實踐性知識,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平臺是“金色樂園”,學生在樂園里收獲了“徽章”,也凝練了“思想”。
二、 “五問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
(一)教師層面:樹立科學的教育觀、解放思想、激勵學生
培根在《習慣論》中提到“思想決定行為”,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只有先把思想問題解決了,行為才會有方向和動力。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教師的思想意識會影響教學工作的成效。因此,“五問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不斷解放思想,激勵學生。
1. 教師樹立科學教育觀
傳統教育觀認為,教師是知識的權威,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不必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大量知識。這一教育觀會磨滅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探究欲望,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五問式”教學模式提出,教師要在“引問”“互問”“審問”“追問”“品問”這五大環節中分別扮演不同的教學角色,搭建相應的供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課堂平臺,因此,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
2. 教師解放思想
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敢于接受新興的教學模式,敢于挑戰自我,要具有敢于挑戰的膽略和勇于克服困難的信心。“五問”教學模式的實施必然會遭遇許多未知的困難,經歷許多磨難,這就要求教師要敢于直面困難,要勇于克服困難,要具有挑戰精神,不輕言放棄。
3. 教師激勵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充滿期待,給予學生信心,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在“引問”“互問”“審問”“追問”“品問”這五大環節中,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師要幫助學生適應角色的轉變,并不斷激勵學生,以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總而言之,教師要扮演好教學的引導者、指導者、欣賞者、鼓勵者、幫扶者等角色,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及時監控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心理狀態,避免敷衍塞責或“走馬觀花”,以至于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學校層面:鼓勵改革創新、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督促引導
一個好的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學校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安全保障。因此,“五問式”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還需要學校鼓勵改革創新、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督促引導。
1. 學校鼓勵改革創新
學校不能一味地固守陳舊的教學模式,一個學校想要快速發展,必須要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斷改革,走科學發展的創新之路,樹立改革創新的校風。
2. 學校完善基礎設施
學校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多媒體教室的配置,從而可以改變單調的教學方式,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
3. 學校加強督促引導
學校要創設能夠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為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助力。同時,學校可以開展一些教育教學講座,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或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培訓,促進教師的教學專業能力的發展。除此之外,學校還要對教師的教學進行監督,防止教師出現教學倦怠。
參考文獻:
[1]盧艷.主體活動探究式:物理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初探[D].蘇州:蘇州大學,2004:4.
[2]李華君.教學模式借鑒何以可能與如何可能:以“學案導學,三環五步”教學模式構建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13(9):36-40.
[3]程嶺,曹愛琴.高中“雙鏈互動·雙效互評”教學模式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6(24):100-103.
[4]段作章.課程改革與教學模式轉變[J].教育研究,2004(6):67-71.
[5]陳秀春.初中數學體驗性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報告[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16):49-52.
[6]王衛標,張淼,余如玉.初中數學“情境—問題”教學的校本化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9,18(1):88-92.
[7]任潤生,李保榮.初中數學“自學、聯想、解疑”教學模式的實驗與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1998(1):53-55.
[8]徐淵財,王曉琴.初中數學“導學案”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3):165.
作者簡介:
顧晶子,程嶺,江蘇省徐州市,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