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梅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在課堂40分鐘讓學生獲得發展,達成教學目標即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也有不同的收益,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那么在課堂中老師應該怎樣才能更好地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呢?
一、重視課前預習,為上課做好準備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發展還很不成熟,并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而教師又必須要完成教學任務,因此課堂上會有大量的知識需要學生吸收,但學生往往跟不上教師的進度,這就需要重視課前預習。因為不進行課前預習,學生往往會對教師講的內容很陌生,不適應教師上課的節奏,對教師講授的知識也不能很好地吸收,導致課堂學習效率差。所以教師應該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完成預習目標,并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指導,這有利于降低學生聽課的難度。
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關鍵在于備課。
不僅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人們常說醫生的功夫在臨床,教師的功夫在課堂。一堂好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課堂內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并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卻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重點,把握教學難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明確教學的重點是什么,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當詳則詳,當略則略,主次分明。抓住課文的難點,設計教學的形式,問題的處理方式才不會單一,課堂教學才會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備好的課能否為學生所接受,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的問題。因此,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同時必須了解學生。
三、把握好時間安排和學法指導,努力創建學習型課堂
新課標提倡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起引導、組織的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主動學習意識,改變過去的滿堂灌。而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同時,時間就是效率。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我們要改變觀念,一堂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講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鐘,練的時間不宜少于15分鐘。這里的練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
教師要在課堂上惜時如金,同時還要學會節約時間。比方說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合理安排收發作業等。上課要守時,不要遲到,更不允許拖堂。教師要以自己的時間觀念影響學生時間觀念,幫助學生制訂時間安排,反思時間利用情況,讓學生學會經營課堂40分鐘,讓它產生最大的效益。教師一定要樹立學生可以學會,每個學生都可以學會的觀念,幫助學生制訂自學方案,解答學生疑難。對于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可以解決的問題不講,解決不了的問題精講,遺漏的問題予以補充。以課堂作業、來回巡視等手段督促學生自學,最大限度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創建和諧高效的課堂氣氛。
四、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同階段的學生都具備不同的特點,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機械的課堂不會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過于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顯然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盡可能地豐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利用當地的現有資源和一些現代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特別是多媒體課件,能夠提供真實、生動、感人的素材,強烈地吸引學生,為學生創造更加良好、更加愉快寬松的課堂教學環境,做到寓教于樂。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五、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練習要緊扣教學目標,選擇練習的內容與數量應凸顯精致。任何練習的設計,需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即練習的設計應該反映教學內容的基礎知識、基本經驗和基本方法,必須符合教學目標,服從教學重點。另外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教師在設計和布置練習時可給學生的作業也開設一個“自助餐”,讓學生有一個較為寬松的作業氛圍,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都能較好地參與作業,培養語文能力。課堂練習做到少而精,讓學生在樂中學。只要我們潛心研究,科學設計,有效實施,相機練習,課堂練習就一定能回到語文課堂,使學生在每一節課中都能有效地練習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獲得更大的發展。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給我們語文老師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研究的領域。在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理論,提高自身的素質,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才能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我深信,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勇往直前,語文課堂教學會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