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倩
摘 ?要:科技與社會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新課改的整體發展進程。在此情況之下,教師必須要對新課改提出的全新教學目標和要求進行了解,掌握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當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為目的,對實際的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模式、內容、理念、手段進行全面的優化與創新,以確保新課改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成效。
關鍵詞:新課改實施;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在當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當中,教師必須要積極地進行總結和反思,深入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掌握其學習動態和思想狀態,根據多方面情況來有效地進行先進的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導入。另外,教師還必須要明確新課改的階段性教學目標,對于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流程進行創新。在其中增加一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究欲望的多元化教學元素,并結合學生的個體表現來對其進行有效的點撥和指導。這樣才能使初中語文教學目標和新課改教學目標保持一致。
一、深入挖掘教學資源
在推出新課改后,教師必須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和立德樹人理念,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對當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挖掘與整合。教師還需深入探究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考慮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生活經驗,提取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針對性、代表性、科學性的案例或者現象。將其與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引導學生根據其邏輯思維發展的順序來進行語文學習。也可以利用先進的網絡教學資源,通過大數據技術來獲取相關的信息,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來進行篩選,突出教學重難點,有效拓展教學資源,讓學生從不同的維度和層面入手來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分析。
二、科學創設教學情境
受到學生的思維、素養、能力、認知的影響,無法很好地完成一些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復雜性的內容學習。基于此,教師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規律和思維特性,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依托,進行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內容的轉化,利用音頻、圖片、動畫、視頻等豐富學生的課堂。為學生構建與課堂教學主題最貼近的情境,通過營造氛圍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潛能和思維。
例如,在進行《皇帝的新裝》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童話教學情境,向學生展示童話特點、安徒生的生平,以及其創作的《丑小鴨》《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等童話作品,使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教師也可以在情境下向學生播放《皇帝的新裝》的動畫,讓學生有效地進行課文閱讀,并提出問題:“本文主要講什么故事?”“文章的寫作線索是什么?”“皇帝的新裝是什么?”“不同人面對皇帝新裝時有什么反應?表現了什么?”結合情境進行分析和探究,以期能有效解決問題。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從“騙”入手,對百姓、官員、騙子、孩子、皇帝等人物進行分析,讓學生根據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揭新裝來進行探究,以確保能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和體會作者對大臣和皇帝自欺欺人、愚蠢虛偽行為的批判和諷刺。
三、加強合作探究學習
教師還需要有效地滲透新課改的教學理念和思想,在原有可能增加合作實踐的占有比例,科學地將4~8個學生劃分為一個語文合作學習小組,圍繞實際的目標來進行分層教學任務的設計。加強對每個學生的關注和了解,根據其合作探究學習動態來進行相應的干預和引導。另外,教師還必須要打破傳統的以語文課堂為主要教學場所的教學模式,根據實際進度和學生的能力提升需求,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開放性、拓展性、綜合性的課外合作實踐活動。例如,詩歌朗誦、課本劇表演、主題演講、詩詞競賽、文言文交流大會、社會環境調查、文學作品鑒賞、生活作文創作大賽、書法展示等,引導小組學生根據活動的要求來進行探討,科學地進行策劃組織完善實施。鼓勵學生更好地走出課堂,充分地將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生活資源應用到活動當中,并積極地進行語文學習方法和實踐經驗的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將語文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并根據不同的場景和要求來進行輸出與應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必須要把握新課改影響下的初中語文教學發生的一系列變化與革新,掌握整體的教學主流趨勢方向,從創新、發展、超前、綜合的角度來進行語文教學分析,推出與新課改教學主旨與核心相匹配的全新教學方案。另外,教師還必須要有效地進行教學資源的挖掘,全面激活學生的語文思維活性和學習主體性。為學生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科學地進行合作實踐環節的設置,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思考和自主實踐的空間。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綜合思考能力,同時也能夠基于新課改的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高正宏.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剖析與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0,(14):12-13.
[2]魏國文.新課改下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J].甘肅教育,2020,(1):115.
[3]張繪標.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方法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