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琰 吳曉琳
【摘要】針對新疆尉犁縣農民技能培訓過程中出現的培訓體制不健全、資源供需不匹配等問題,結合全國各地的優秀經驗,提出了改進新疆尉犁縣農民技能培訓的建議。
【關鍵詞】尉犁縣;農民技能培訓;現狀;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2019年12月21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大‘三農投入力度,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由此可見,增強農民技能與素質是振興鄉村的重要環節。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旅游資源,但由于長期以來由于農民文化水平低下,新疆各地的資源并未被有效利用,農民的生活質量也受到了影響。自治區緊緊圍繞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把培育新型農民作為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重要途徑,堅持以促進農民脫貧增收和農業產業持續發展為目標,對不同層次人才進行技能培訓。
1 新疆尉犁縣農民技能培訓現狀概述
新疆尉犁縣在國家“十二五”期間精準實施“培訓就業+產業帶動+庭院經濟”優先工程,培訓就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851人次,產業帶動1594入次,引導支持28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庭院經濟,使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全面增強。同時組織各類技能培訓83班次,培訓人員3033人次,累計新增城鎮就業2490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8830人次,實現勞務創收2.1億元。
在農民技能培訓開展過程中,尉犁縣根據不同人群特點,進行了分層次、分項目培訓,分別針對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民、返鄉高校畢業生、貧困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城鎮失業人員、復員轉業退役軍人等進行了不同技能的專項培訓,培訓項目內容涉及農業養殖、紡織、烹飪、電子商務、創新創業等方面,能夠做到培訓針對性強,對培訓效果有促進作用。
2 新疆尉犁縣農民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
2.1 參加培訓的農民文化水平偏低,培訓積極度不足
文化水平直接影響著技能培訓的效果,同時也影響著后期農戶持續創收的能力。尉犁縣農民的文化水平整體偏低,尤其是維吾爾族農民受教育程度大部分為初中及以下水平,且有些農民漢語水平較差,知識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導致培訓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由于深受傳統文化影響,農民缺乏開拓創新的勇氣,對于培訓的期望度不高,僅期望能滿足溫飽問題,同時缺乏市場意識,導致生產的產品與市場需求不符,經濟效益低下。
2.2 培訓期間較短,缺乏后期反饋跟進
在新疆尉犁縣組織的各類培訓中,大多數培訓為短期、單次、集中面授的模式。時長從三天至一個月不等,培訓結束后通過各種方式引導農民就業創業,但農民在后續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仍然缺乏有效的途徑進行后續咨詢和再次學習,對培訓的長期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2.3 培訓資源不足,供求不平衡
現階段,新疆尉犁縣的農民技能培訓更多依賴于政府,社會其他力量參與度較低,培訓資源未能最大限度整合和利用。大量社會資源缺乏進入農民技能培訓領域的渠道,不能統籌協調。同時勞動密集型基礎培訓較多,科技含量高的培訓較少,但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未來的農村必然會引入科技進行農業生產,讓農民對新科技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有基本的認知也是十分必要的。
3 對于新疆尉犁縣農民技能培訓的建議
3.1 充分結合本地優勢產業,創新培訓方式
新疆尉犁縣以農牧業為主要支柱產業,盛產棉花、香梨、甘草、羅布麻以及牛羊肉、羊絨、鹿茸等農畜產品,當地的龍頭企業也以支柱產業為依托,主要經營規?;B殖場和紡織加工。在考慮農民技能培訓方案的過程中,一方面應根據農民的文化程度,采取操作性更強、更易被接受的培訓方式,此外,應根據地區優勢產業設定培訓方案。
根據以上原則,新疆尉犁縣可以以“田園學校+工廠學?!钡姆绞介_展農民技能培訓,政府可聯合農業研究機構和當地龍頭企業,培養田間學校和工廠學校的輔導員,帶領先進農民形成示范效應,改變原有以集中面授為主的培訓方式,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田間學校培訓實踐的過程中,應以農民為中心,引導農民自己發現問題,激發農民的求知欲望,除培訓農牧業技術技能外,潛移默化地培養農民的市場理念,使農民能發現市場機會與風險。在工廠學校的培訓實踐過程中,以中短期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技能培訓,通過實際上手的操作,使農民在短期內能掌握一項專業技能,為當地企業的人才招聘和培養儲備后續力量。
新疆尉犁縣擁有全國最大的胡楊林保護區,同時還有著“人類活化石”之稱的羅布人民俗文化,羅布人村寨景區位居新疆熱門景區前列。在幫助農民致富進行農民技能培訓的過程中,可進一步發揮尉犁縣的旅游資源優勢,以家庭為單位尋求致富之路。尉犁縣農戶有著維吾爾家庭的典型特征,村村戶戶前后瓜果飄香,花帽、地毯等手工制品也是農戶生活的經濟來源之一。在此模式下,尉犁縣可鼓勵農民采用“庭院經濟”的發展模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和農家樂,在此過程中著重開展經營理念、民俗文化、特色飲食烹飪技能、休閑農業開發、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培訓,通過培訓提升農家樂的經營水平,使農民得到更多的旅游紅利。同時推廣“旅游+電商”的發展模式,將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服飾、生活用品通過電子商務銷售至全國。但電子商務培訓并不適合以家庭為單位開展,有些家庭中農民年齡偏大且知識水平較低,對此類農民進行電子商務培訓會導致培訓難度大、效果差,因此可以農村合作社為依托,培訓有知識的青年人學習電子商務知識及經營管理,由年輕人主要進行特色產品的線上銷售經營,各家庭作為民族特色商品的供貨源。
3.2 深入基層調研,針對不同對象確定培訓重點
在新疆尉犁縣的培訓對象中,農民的年齡、文化水平、生活習慣特點均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培訓開展前,需要根據農民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想接受的培訓內容進行詳細調查,針對不同群體制定不同的方案,對于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待業青年、復員軍轉干部等加強科技創新培訓和創業培訓,積極引導他們成為未來地區發展的帶頭人和當地的技術領頭羊;對于有家庭負擔不宜外出務工的婦女,可以結合地區棉花產業,培訓紡織技能,以便今后完成計件紡織工作,提升家庭生活質量;對于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家中有富余勞動力的家庭,可以以“庭院經濟”為主要依托,結合地區優勢產業,開展農業種植養殖技術民族特色民宿發展等方面的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根據每戶農民的家庭特點訂制系列培訓內容,幫助農民足不出戶脫貧致富,同時通過扶持專業化合作社,把“庭院經濟”內容納入到專業化合作的內容當中,實現農副產品的銷路問題;對于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專業大戶農民,開展新型種養技術、信息采集與分析、科技農業等方面的培訓,引領他們走向科技興農之路。
3.3 整合優化培訓資源,完善培訓機制,提升培訓效果
統籌利用大中專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機構、地方龍頭企業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滿足農民培訓多元化的需求,確保有限培訓資源高效利用。同時,加快構建“專項定點+多方資源+持續跟蹤”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單項培訓發展成系列培訓,每個培訓項目指定專項機構持續跟蹤和培訓。后續培訓開展前,通過現代通信手段收集農民的反饋意見,再根據反饋制定后續培訓方案。后次培訓可在前次培訓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知識升級,也可就前期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進行探討和解決,為農民提供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在此過程中,可由前期實施良好的農民開展現場示范,以鮮活的方式和手段加強培訓效果。同時,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在線跟蹤、在線學習和在線服務,實現技能培訓工作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許興苗,王季.開啟農民精準培訓2.0時代[Jl.浙江農業科學,2019. 60( 12):2352-2356.
[2]郝婷.構建農民培訓長效機制的思考[J].農業考古,2010 (6):179-181.
[3]牛海華,張雪.新農村建設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問題研究[Jl.高等農業教育,2015( 10):112-115.
[4]孫旭,劉哲峰.農民致富的“聚寶盆”農村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突泉縣“互聯網+庭院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J],內蒙古新型智庫,2016 (9):32-33.
[5]楊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創新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018(6):135-140.
[作者簡介]張雯琰(1988-),女,遼寧海城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會計信息化;吳曉琳(1991-),女,河南濮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