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靚
◆摘? 要:當前,圍繞中學的科技校本課程內容開發的系列科學課程已經成為了科技場館公益事業的一項具有代表、特色性的科教活動。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如何高效的設計公益科技課程,并將其加以合理的應用與實施。
◆關鍵詞:公益科技課程;設計策略;應用途徑;分析探究
科學普及是有效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為目的的一種科技傳播活動,除了按時、按量完成校本科技課程的教學任務之外,筆者作為一名學校的科技輔導員,也經常利用周末的時間在學校的科技場館中舉辦公益性的科技課程,開設的科技課程還能夠吸引周邊學區的小學、初中學生前來聽課,滿足這些中小學階段科技愛好生學習科技的欲望和需求。與此同時,開設公益性的科技課程也能夠為教師在課堂中教學提供新思路,改善校本科技課程的教學內容,同時組織公益性的課程教學也有助于提升自己學校在周圍地區的科技影響力,同時為沒有能力開展科教創新教學的學校學生提供一種能夠學習科技的途徑和方法。總體而言,合理的設計和應用公益科技課程帶來的影響無疑是積極且重大的。
一、公益科技課程的設計準備
設計公益科技課程,就需要密切聯系和詳細考慮到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教學環節,一方面,教師要合理設計公益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通常一節完整的課程教學目標都應當包含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這三個方面,教師要明確這三個教學目標的內容,同時力求在教學整體環節中實現。
另一方面,教師要針對開展課程活動所需要的物資和鋪墊進行規劃和準備。除此之外,就是詳細周密的安排課程活動的實施過程,在物資充足、理論充分的情況下順利的完成各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互動,在具體的科技活動實施過程中,如果出現突出情況如何應對等,都應當成為公益科技課程設計中所包含的內容和部分,同時也是設計公益科技課程時所需要做的準備。
二、公益科技課程的應用
(一)創設編程課程,滲透科技信息
為了能夠順利實施創客教育,Mixly(米思奇)這種圖形化的編程工具便應運而生了。在設計和應用公益科技課程的過程種,教師可以顛覆傳統科技教學內容以及形式的局限性,聯合當前智能時代中高端的信息技術,合理的組織和開設米思奇智能硬件編程課,利用這種新穎的編程工具完成科技創作的整個過程,引導學生們在觀看米思奇操作流程中掌握科技知識,感受科技帶給他們的震撼,同時還能理解米思奇圖形化編程過程,掌握基礎的米思奇編程方法,豐富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的科學技術水平。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Arduino智能硬件開設一場名為“智能呼吸燈”的編程課程,這實際上就是利用米思奇編寫程序控制LED燈忽明忽暗的閃爍。在課堂中,教師為學生們準備“Arduino UNO R3開發板、UNO擴展板、杜邦線、LED燈”等材料,然后帶領學生們一步步的完成呼吸燈的圖形化編程過程,讓學生們跟隨教師的步伐堆踐出米思奇呼吸燈的圖形化編程的積木程序,這樣便可以成功的做出一個神奇、美觀的智能呼吸燈了!在這種課程中,學生們的視野不僅得到了拓寬,還加深了對于編程的理解,不再一聽編程就恐懼,并且逐漸樂于學習和接受編程。與此同時,學生們還可以領悟到了科技知識的奧秘,更加激發了學生對于科技學習的欲望和熱情,實現了公益科技課程教學的目的。
(二)結合場館優勢,展開科學教育
學校擁有各學科實驗場館,我校最具特色的就是科技館。科技館有著不同的主題展區,其中之一便是學校科技館當中的“3D打印”主題展區,教師可以向學生們展示展區的3D打印作品,讓他們觀摩3D打印的過程,向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傳播、普及一些與3D打印方面相關的知識,我們還可以結合高中拓展性課程當中的《SolidWorks3D制圖》的課程內容,開發一個名為“制作我的立體校徽”的系列科學課程或者科普性的講座。在這個過程中,科學知識融會貫通于各個年齡階段的教學中,讓學生的想象更直觀化展現出來,給學生帶來更直觀、更感性的認知學習方式,我們結合學校科技館的優勢,科學的實施了科技教育,提高了公益科技課程的應用價值,同時,也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起來。
(三)根據科技活動,組織專項教學
為了加深學生對于科學技術的認知與理解,體現科學技術的實用性和創新性,教師可以在學校科技館中組織各種各樣新穎、有趣的科技活動,同時為科技活動的順利實施進行適當的比賽專項制作項目教學輔導,端正學生們的科技競爭意識,激發學生的科技創作熱情,與此同時,開展科技活動也能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發展學生創造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組織科技活動也是促進公益科技課程有序實施的關鍵。
比如,在名為“全向輪智能水炮車”的制作比賽中,教師要提前召開比賽專項制作項目教學指導會議,給學生詳細的講解全向輪的機械原理,講解一些理論基礎,隨后帶領學生探究全向輪移動方式有哪些、電路安裝的重難點在哪里,這樣可以指導學生在后期的制作過程中避免發生錯誤情況,提高科技創新的質量和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科技創新信心不僅得到了提升,同時科學技術知識也掌握的更加牢固,實現了科技活動背景下,通過比賽專項提升教學效果的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教師要結合公益科技課程的特點來設計課程內容,安排課程進度,還可以結合當前的學校科技館的資源優勢輔助實施科技教育,吸引不同階段中小學生學習科技的興趣和熱情。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特定的科技活動組織關于比賽專項制作項目的教學輔導工作,夯實學生的科技基礎知識,讓學生感受到科技無窮的魅力,最終實現科教育人的教育價值和目的。
參考文獻
[1]羅明東,和學仁.現代化教育技術學基礎:現代教學理論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探索[J].背景:科學出版社,2007(03):23-24.
[2]何克抗,李克東.現代化教育技術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美)戴維·H·喬納森等編,鄭太年,任友群譯.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