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祥貴
摘要:由于高中物理教學本身的抽象性,使得教學實施比較的困難。探究式教學方法,能有效的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并能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全面推廣探究式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本文探討了探究式教學在高中物理新課程中的應用途徑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物理新課程;應用途徑
一、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探究物理知識的過程是思維處于動態發展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探究的結論,而是要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物理能力結合已有的知識進行主動探究,從而有所發現。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探究的內容創設出問題情境,利用問題引導讓學生完成從易到難的探究過程。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結合重難點知識進行提問,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物理水平和能力,使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并通過思考能順利解決。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探究動態,在師生的互動合作中使學生的探究效率大大提高,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習物理知識的信心。
二、有效引導,促使學生完成探究過程
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不僅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解決問題,使他們的物理思維與物理實踐相結合,促進物理綜合能力的發展,并逐步形成比較系統的物理知識體系,提高對物理知識的運用能力。例如,在教學“動量守恒定律”時,我提出如下問題:沖量可以改變物體的動量,一個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零,沒有合外力的沖量,則物體的動量不變,那么兩個物體作為一個整體來看,是不是也這樣呢?讓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在積極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答案有了結論,然后讓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結論的正確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積極地運用學到的物理知識來進行分析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并通過實際動手操作來驗證問題的答案。這個探究過程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比教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究時間
探究式教學是讓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究,從而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的過程。探究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如果教師讓學生進行探究時匆忙開始,又匆忙結束,有的學生還沒有看清題意,就結束了探究過程,就會使探究式教學趨于表面化,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究時間,讓他們經過認真思考,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讓學生探究如何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探究活動中,由于不同實驗條件能得到不同的實驗結論,要讓學生把這些結論進行概括統一,需要有充分的時間。要實現有效的探究,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探究,并讓他們進行充分思考和談論,使探究獲得實效,促進物理教學的高效進行。
四、強調課堂教學與學生自主相結合
一方面,教師在進行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時,應在教學設計環節體現出研究性學習的意識,因為目前高中生學習組織形式依然是班級授課制,課堂是學生常規活動的主要空間。所以,教師需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改變學生傳統的思維模式,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實際中應該根據課型的要求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設置的問題進行主動探究,教師在課前認真備課,結合教學設計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如教具、課件、小組分組交流討論所需的材料等,課上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目的和要求,然后展示需要探討的問題,指出探討的過程,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探討欲望,如我們在學單擺時,讓學生從實驗現象著手設計單擺的研究方案,有的同學這樣進行的:觀察實驗現象、提出相關問題、提出假設、制作物理模型、實驗過程、分析規律、推導、得出結論、運用在實踐上。學生通過動手實驗、操作、現象分析,得出規律。自制擺鐘,不僅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培養了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應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參與者、引導者,不是干預者。教師大膽地對學生開放實驗室,整個教學環節是由學生獨立設計、操作,完成實驗。試驗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其中學生遇到問題可以去查閱資料,與同學交流,和老師請教。自主設計研究方案,小組完成研究檢驗評價,形成報告上交給老師。所以,學生大腦運轉起來,發現思考問題,及時探究解決,手腦并用,大大提高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強調適量開展研究性學習
首先,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具備一定的研究條件,如實驗室、實驗器材等,還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進行探究研究、分析、歸納、總結。只有具備這些必要的條件,學生才能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當然研究和教育是兩個概念,將“科學研究”的“模式”滲透到“科學教育”,必須要有一個分析、求證的過程。“科學教育”從整體來說,應該是研究的延續。并不是每一個課題的學習都必須應用“研究性學習”模式,單就一個課題的研究,別說是幾節課,就是幾年,甚至于幾十年,也不一定能有所收獲。延續傳承是教育的主要任務,可以沿襲先人的研究經驗,也可以傳承先人們研究問題的方法、實驗操作的步驟,更可以延續先人們在摸索過程中的得與失。而這種延續傳承,需要靠學生在自主的“研究性學習”中去完成,顯而易見是難以實現的,這就需要依賴教師講授先人進行科學研究的經驗和教訓,有意識地將一些能夠體現“科學研究”方法的專題引導學生去探討,在研究的過程中,學會用自己的知識和方法去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溫故而知新”,并逐漸養成“敢于質疑,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總之,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能夠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分體現學習主體的作用,利用他們對物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新知識,并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物理實踐能力,使他們在探究物理知識時獲得更深的理解,使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 孫慧強.中學物理自主探究教學策略實踐與反思[J].現代企業教育.2015(02).
[2] 王丹,張霞.淺談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1).
[3] 劉興華.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學案導學之教學流程[J].新課程導學.2014(26).
[4] 張新華.以“楞次定律”教學為例談自主探究學習[J].物理教學探討.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