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蔚東 龍妍 楊夢恬 郭晨冉 林江杰
【摘? 要】“互聯網+”時代到來使人們進入了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交匯發展的全新時代,而新媒體技術則是依托網絡技術等先進技術借助智能機等終端設備實現了信息的高效傳遞。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下,針對紅色產業的發展現狀,分析和探究其發展現狀機遇和挑戰,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措施和對策。
【關鍵詞】紅色產業;紅色文化;新媒體
1.新媒體時代與紅色文化產業
1.1新時代對新媒體的新要求
新媒體是數字技術與網絡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新媒體利用互聯網、數字通信等傳播渠道,向用戶提供信息與服務,傳播形態呈現以數字化載體、移動互聯網載體為主,包含了數字報紙刊物、數字廣播、社交媒體、移動電視、網絡、數字影視、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用戶接收信息的方式是通過電腦、智能手機等終端設備。新媒體有交互性、即時性、共享性、海量性、多媒體、個性化等主要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新媒體的出現與發展,既是信息技術的進步,也是媒體行業的革命性發展,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并沒有代表傳統媒體走向消失,只是說明傳統媒體還沒有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趨勢,傳統媒體還有重新崛起的機會。在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重新崛起還需要認清媒體行業的發展趨勢,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的重要論述。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結合新媒體的優勢,完成優勢互補,促使媒體融合成為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進而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也是未來媒體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1.2新舊媒體對紅色文化產業發展和創新的差異性
傳統媒體傳承紅色文化,主要是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手段。雖然傳統媒體傳承紅色文化具有權威性與專業性的優勢。但是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報紙能使用的紙張篇幅較少、出版時間受限,傳承紅色文化只能對紅色資料進行精選、提煉,不能將紅色文化全面的、即時的展現在用戶面前。廣播則是以聲音的方式對紅色文化進行傳承,用戶在接受傳承時無法將內容與實際相結合,缺乏直觀性。電視雖然能夠通過聲音、畫面結合的形式傳承紅色文化。但是其時間受到嚴格把控,傳承紅色文化時內容經常轉瞬即逝,用戶容易錯過,缺乏即時性。電影則是因為其時間長度受到嚴格的把控,沒有辦法將紅色文化全面展現出來,只能通過對某一個事件、某一個時間段進行演繹,缺乏全面性。
應用新媒體傳承紅色文化,是紅色文化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應用新媒體傳承紅色文化,社會上已經進行了很多探索。我國政府單位建設的主流媒體響應國家規定進行組織機構重組、合并等工作的同時,也有做過相應的嘗試,并且也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
1.3新媒體與紅色文化產業的聯系
新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發展,新媒體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此背景之下,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也相應的賦予了新時代信息技術的要求,應用新媒體傳承紅色文化是信息技術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在豐富紅色文化產業的內容的同時也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傳播。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與紅色文化產業的影響力是相互作用的。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傳播,與此同時又反向刺激了新媒體的進一步改革與創新。當今使用的新媒體是以網絡通信平臺為支撐,合理借助現代化新型信息技術及無線傳送技術實現對信息的傳播,傳播方式多樣,可以同時完成一對一單向傳播及一對多或多對多的復合傳播。與其他媒體類型相比,新媒體具有很強的高效便捷特點,并因此受到廣大用戶的青睞。
2.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
2.1多元文化思維沖擊,產業競爭力較弱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逐步進入,尤其是網絡等新媒體的興起,紅色文化被淡化,紅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系統、有效的發掘,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制約。以西方快餐文化、消費文化為代表的文化思維,倡導的是與紅色文化精神內涵截 然相反的享樂主義、個人為上、金錢萬能等精神理念,沖擊了紅色文化的社會認同,削弱了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競爭力。
2.2產業創新能力較低,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
當前,一些地區在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忽視了對產業創新能力提升的研究,同時將紅色文化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人為地割裂開來; 以追逐經濟利益最大化替代了紅色文化傳播知識、傳遞理想、傳承文明的時代內涵。其次,由于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時間較短,且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政治內涵,在獲得國際認同、品牌推廣方面存在著現實的困境。
3.紅色文化產業面臨的新機遇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促使大量新媒體平臺的出現。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上出現的新媒體平臺,呈現出種類增長幅度大、更新迭代速度快的發展模式。新媒體時代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承,必須依靠新媒體平臺,找準紅色文化傳承的突破口,主動占領新媒體平臺這個宣傳主陣地。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能夠運營新媒體賬號,對其進行傳播,甚至傳播的速度更快,傳播的范圍更廣。根據紅色產業面臨的挑戰和所存在的問題,遇到的新機遇提出以下具體的應對措施。
一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革命歷史名人珍貴史料和文獻等紅色文化資源的收集和保護手段。
二是創新紅色文化品牌的表現手法和方式,如采用聲、光、電相結合的半景全景式技術,展示紅色革命的崢嶸歲月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歷史名人。科學整合點狀分布的紅色文化資源,將散于不同地域的物質形態紅色文化資源,通過紅色文化時代意蘊與歷史價值的弘揚實現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融合,通過文化集群的綜合效應,推創地域紅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品牌集群效應建設,將地域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區域組合,充分發揮供給側結構性要素調整要發揮最大品牌效應,將新時代革命精神作為核心要素,梳理省內紅色旅游精品線,將歷史與當下相結合,通過消解疏離感與陌生感,形成時間跨度與地域板塊跨度的雙向鏈接。
三是充分利用網頁、QQ、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渠道,創新紅色文化傳播,增強紅色文化輻射范圍和教育效果。廣泛的運用這些新媒體載體,推動VR技術與紅色文化的互動融合,讓更多的民眾直接通過VR技術實現浸入式的感官體驗,增強紅色文化的教育實效。紅色文化大數據網絡平臺建立,開設專門宣傳學習紅色文化的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熱門軟件,通過推送紅色文化的文章,拍攝紅色旅游產業的短視頻,有效利用節點日期等不定期向用戶推送紅色文化相關知識,利用好特殊革命紀念日的情感共鳴結合網絡宣傳來增加大眾的認同感。加大對紅色文化宣傳的監督力度及網絡信息管理制度。
面對現代新媒體技術所培育的多元文化思維和文化產品帶來的沖擊與挑戰,我們必須認識現狀,有效利用新媒體技術,建立宣傳平臺,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深入挖掘產業資源,加大市場開發力度,實現我國紅色文化產業的強力崛起。
通訊作者:宋帆
參考文獻
[1]范中健. 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J]. 商,2013,(10):213.
[2]劉浩. 新媒體時代桑植紅色文化傳承對策研究[D].吉首大學,2019.
[3]滕慧君. 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承路徑探析[J]. 人民論壇,2020,(22):138-139.
[4] 周斐.新媒體未來發展方向.[J].《信息技術時代·中旬刊》.2019 (01)
[5] 任文舉.四川省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研究——基于革命歷史名人品牌視角[J].? 經濟研究導刊. 2020(20)
[6]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承路徑探析[J]. 滕慧君.人民論壇,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