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產黨人的“心學”是習近平總書記黨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馬克思主義黨性思想為理論根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陽明心學為文化依托,涵蓋黨性教育與黨性修養的科學理論命題。踐行共產黨人的“心學”亦可以從建構主義的視角出發,結合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進行共產黨人的“心學”的修習。
關鍵詞:共產黨人的“心學”;建構主義;黨性修養;黨性教育
共產黨人的“心學”這一科學理論命題是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2月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理論體系中有關于黨性修養與黨性教育的又一理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1]。這一理論命題的提出,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各家學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心,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命題提出的理論淵源、深刻內涵、理論特征、實踐路徑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不同深度、不同層次的論述探討,形成了一定數量的學術成果,為這一命題的學術理論框架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指引。
一、何為共產黨人的“心學”?
基于習近平總書記“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修身養性的必修課,也是共產黨人的‘心學”的這一重要論述,多數學者認為共產黨人的“心學”的主要內容就是黨性教育。但也有學者在深入研究這一問題后提出,共產黨人的“心學”的主要內容不僅包括黨性教育這一方面,同時也涵蓋黨性修養的內容。筆者認為,雖然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只提及了黨性教育是共產黨人的“心學”,但是,共產黨人的“心學”之所以能夠擔得起“學”字一說,其內涵就不應該是單一維度的,并且論及共產黨黨員的黨性問題,也不應僅僅從黨性教育這一外在維度出發,對于黨員自身黨性修養的提升也應該是共產黨人的“心學”的內容所在。所以本文采取共產黨人的“心學”包含黨性教育與黨性修養這兩方面內容的觀點,并以此為基礎展開論述。共產黨人的“心學”這一理論命題的核心理論基礎是建立在黨性這一基本問題之上的。黨性,從組織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政黨所固有的本性,也是階級性的最高、最集中的表現”[2],從個體的角度來看,也是該政黨的每一名黨員身上所承載的政黨品格與精神特性。因此,探析共產黨人的“心學”的實踐路徑,應從組織與個體、客觀環境與主觀思想這兩個方面同時進行。
共產黨人的“心學”的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心學”這一概念的借意使用,同時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里陽明心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吸取與發揚。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中國大地上創造性繼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底蘊根基,同時也得益于一代代領導人集體結合中國實際國情的不輟實踐與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陽明心學是傳統心學理論發展的高峰,陽明心學所講求的是“心即理”、“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對于其教義內涵的理解,不同的學者有著不盡相同的見解與分析。部分學者認為,陽明心學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與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是背道而馳的;但也有學者認為,對陽明心學的研究不應該狹隘的將其歸結到唯心主義的陣營,對其思想中的有益部分應辯證的進行研究與繼承。對于陽明心學的研究始終是要建立在其原始著作之上的,在王陽明所著的《傳習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次王陽明與其弟子眾人外出游玩,其弟子見到山巖中有一棵花開艷麗的樹,便問王陽明說“師父你說心外無物,那您看這棵樹,當我們沒來這里看這棵大樹的時候,它依然是獨自在這山野中盛開著鮮艷花朵,并不是我們出現在這里才有了這些花的存在,這些花又與我們內心有什么關系呢?”,王陽明答道,“你沒看到這樹上的花朵時,你的心和這些花都是同樣的歸于寂寞,當你看到這些花的時候,這些花的顏色才一時間明白鮮亮了起來,如此便可知道此花不在你心外。”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發現王陽明并不否認物質是獨立于意識之外而存在的,他所強調“心”的作用是賦予事物以意義。因此,對待陽明心學、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不能一概而論的,批判性的吸收與借鑒、創造性地傳承與發揚,才能更好的滋養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承與發展。
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理論用以指導實踐,同時,實踐也反過來擴充理論。所以對于共產黨人的“心學”實踐路徑的探析,一直以來都是學界的研究重點。各家學者著眼于不同的理論視角,對共產黨人的“心學”的實踐路徑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與分析。部分學者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背景出發,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陽明心學的有益理論用以闡述共產黨人的“心學”的深刻內涵、并以此為依托指導其實踐路徑的探索;部分學者從自身工作的領域出發,對共產黨人的“心學”的路徑問題加以梳理與探討。筆者認為,從聯系的觀點出發,對于共產黨人的“心學”實踐路徑的研究,不應局限于單一領域,還應從學科交叉的視角出發,進行立體的多維度的探討與研究。而建構主義就是眾多視角的其中之一。用建構主義的視角來審視共產黨人的“心學”這一科學理論命題的實踐路徑問題,不僅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解讀共產黨人的“心學”,同時對于探索研究如何以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建理論體系的全新理論成果指導新時期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如何更好地使其理論更具有可操性,都是有益處的。
二、建構主義之于黨性教育
黨性教育歷來就是我們黨保持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有力保障。對于每一名黨員來說,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錘煉黨員黨性品格,做好黨性教育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黨性教育從集體的角度講,是黨組織為增強黨員黨性,憑借一定的方式與手段,而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通過黨性教育學習來提高黨員的認知水平和自身素質”[3]。而對于黨員個體來說,黨性教育是其提高自身黨性而必須進行的學習實踐活動。在建構主義的教育理念中,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依據自身經驗、通過他人的幫助、憑借一定的學習資料而主動進行的對自身知識體系的更新建構過程。同時,學習者的自身經驗是受到其生活的社會背景的影響的,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知識的來源。并且在建構主義的觀點中,教師不是學習的主導者,而是應該處在一個合作、引導的地位之中。因此,從建構主義教育理念的視角出發,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強化黨員黨性教育,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依靠科學理論,汲取知識力量,是修好共產黨人“心學”的實踐基礎
共產黨人的“心學”這一理論命題自2015年底提出以來,學界對這一理論命題的研究從未間斷,并形成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從整體研究深度與廣度來看,對于這一理論命題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有待開拓的空間。共產黨心學的提出具有其深厚的理論淵源與文化背景,其豐富內涵也是現有研究仍未深入觸及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政治上的堅定、黨性上的堅定都離不開理論上的堅定。”[4]踐行共產黨人的“心學”,首先就要做到理論上的清醒認識,時刻抓住理論學習這一源頭,從馬克思主義黨性理論中、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修習自身黨性的不竭力量,依靠理論、發展理論,不斷完善共產黨人的“心學”的理論體系?;媒嬛髁x的學習模式就是,黨員應以自身現有理論背景為經驗,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根本依據積極主動地接受黨性教育,不果斷強化自身科學理論水平,不斷提升自身黨性。
第二、創造清朗空間,凈化組織環境,是修好共產黨人“心學”的外部保障
黨員的黨性教育一直是我們黨建設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如果把我們黨比作一個巨大的生命體,那么每一名黨員就是其中的一個個細胞,各有分工各司其職,倘若該生命體的某一部分受損,那存在于其中的細胞也無法獨善其身。因此,加強黨員黨性教育,促進黨員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首先就要創造風清氣正的組織空間。這就如同建構主義所關注的,學習不光是個人的事情,學習背后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也應引起重視。我們黨的每一名黨員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其接受黨性教育的過程,也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個體學習過程,其所處的外在環境對其的影響不容忽視。創造良好學習環境、提升整體組織氛圍,對促進黨員的黨性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為什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學習型政黨的原因所在,整體教育環境的改變對于每一名黨員的影響是深刻且長遠的。
第三、轉變組織角色,引導黨員學習,是修好共產黨人“心學”的創新舉措
黨員的黨性修養不是入了黨就會有的,同時對于黨員進行黨性教育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組織的引導與幫助是黨員進行黨性修習的重要援引。十八大以來,全黨上下多次開展學習活動,學習型政黨的建設也如火如荼,但在實際工作中,仍會存在著理論學習不到位,實際黨組織生活形式大于內容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建構主義教育理念中教師應當在學生學習中發揮的作用,可以轉化運用到黨組織在對黨員進行黨性教育時應當發揮的作用中來。在黨員接受黨性教育的過程中,黨組織應充當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而不是命令者、灌輸者的角色。同時,黨組織的集中學習也應當同黨員的日常學習相結合,促進黨員集中學習和日常學習的常態化發展,在持續的學習中強化黨員自身黨性,修煉好共產黨人的“心學”。
三、建構主義之于黨性修養
新時代加強黨的建設,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除了要從組織教育的維度進行,黨員內在修為的提升亦是重中之重。共產黨人的“心學”亦是黨員的修養之學,而如何提高黨員的黨性修養,助力黨員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從建構主義的視角出發,可以有所發現。黨性修養的提高過程就是每一名黨員同志通過不斷學習來實現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填灌,而是主動的建構自身知識體系框架的過程,學習者通過自身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不斷構建起自身的知識體系框架。在這個過程中,建構主義十分強調學習主體建構的主動性以及學習主體已有經驗的重要性。在面對相同知識的時候,不同的學習主體因其已有經驗的不同,其建構自身知識框架的過程就不盡相同,因此建構主義也強調學習過程中交流與協作的必要性。同時,在學習者主動建構其自身知識框架的過程中,自省性也參與其中,因此回顧與反思也是學習過程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修煉好共產黨人的“心學”、提高黨員黨性修養亦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牢記初心使命,敢于擔當作為,是修好共產黨人“心學”的根源所在。
一切為了人民始終是我們黨的初心與使命。從往昔的崢嶸歲月,到現世的國泰民安,我們黨始終都肩負著人民的囑托與期盼,星夜兼程奮勇前進,使命越重則自身就要越強,黨艱苦奮斗的初心沒有丟、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與優良傳統也沒有丟。同樣的,在每一名黨員身上,自己為何加入黨員隊伍的初心不能忘,在黨員隊伍中的成長歷程也不能忽視,唯有這樣才能從不斷提高自身黨性修養。黨員的入黨初心與其成長歷程就是其建構自身黨性修養的已有經驗,而黨組織的教育與實際工作學習中的成長與收獲就是其時刻接受的新知識,唯有不忘初心,主動提高自身黨性修養,才能更好的讓自身的新舊經驗在提高自身黨性修養的過程中起到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更切實的從自身出發,從根源出發,擔負起一名黨員的職責與使命。
第二、主動團結協作,博采眾家所長,是修好共產黨人“心學”的得力助益。
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到如今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萬眾一心緊緊團結在一起的千千萬萬黨員一直都是我們黨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使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在時代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才能使我們黨在的風云際會的國際形勢中成為最得民心的執政領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弘揚博采眾長的優秀品質,馬克思主義也不是建立在封閉單一理論之上的,所以,作為一名共產黨黨員,想要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斷然是不可以閉門造車、封閉自己的。建構主義的觀點強調現實的社會環境對學習者的影響作用以及學習者與他人之間的相互作用,透過這樣的觀點來看如何修習共產黨人的“心學”,不難發現,關注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并從中尋找有利助益、同身邊的黨員同志一道團結協作,吸收他人身上的美好品質以豐富提高自身黨性修養,從外部尋求滋養自身黨性的養料,也是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的又一有益路徑。
第三、勇于自我革命,積極審視自身,是修好共產黨人“心學”的不竭動力。
勇于自我革命,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一直是我們黨鮮明的品格,同時也是我們黨保持自身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有力武器。黨和國家的一代代領導人,時時刻刻都把自我革命放在事關黨的生存與發展的突出位置。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也強調學習過程中的自省的重要性,這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黨員在提高自身黨性修養、修習共產黨人的“心學”的過程中必不可少要進行自我革命的過程,進行自我革命便是要勇于剖析自己、審視自己,將革命歸于自身,從內而外的做出理性思考與積極變革。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是一個持續性的學習過程,如果用建構主義的學習觀來看待這一過程,那么建構主義所強調的自省性便是黨員的自我革命。黨員唯有切實有力地進行自我革命,跳出自身局限,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對自己進行積極的審視與檢查,才能不斷激發自身內在的源動力,在提高自身黨性修養、在修習共產黨人的“心學”的路上勇往直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2]葉篤初,盧先福.黨的建設辭典[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9 :120-125.
[3]時玉柱.“黨性”相關概念辨析[J].實事求是,2018(01):52-57.
[4]習近平.在常學常新中加強理論修養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N].人民日報,2019-03-02(1).
作者簡介:
任忠艷(1994—),女,漢族,遼寧錦州人,齊齊哈爾大學,研究生,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基金項目:
本文系齊齊哈爾大學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共產黨人‘心學研究”(項目編號:YJSCX2019098)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