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在推動基層治理創新方面的積極影響,在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從新媒體視閾下基層治理的現狀和實際情況來看,仍然存在基礎條件不完備、管理水平滯后、管理制度欠缺等諸多問題。本文聚焦于研究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存在的問題和短板、新媒體環境下基層社會治理的策略等重要問題,提出解決新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短板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新媒體 ? ?基層社會治理 ? ?治理現代化
一、新媒體環境下基層社會治理的問題和短板
1.基層社會治理中新媒體的介入程度不足
新媒體在參與社會治理創新過程中有許多優勢,但同時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首當其沖的就是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新媒體的介入程度不足。主要原因:一是互聯網普及率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直接影響了新媒體的普及率和使用率。2020年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我國在互聯網基礎資源、互聯網接入環境、互聯網應用資源等方面大幅度增長,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4.5%。網民數量規模較大,但僅就互聯網普及率來說,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互聯網是新媒體植根的重要環境和土壤,應該說互聯網的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新媒體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二是,新媒體應用場景豐富但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度較低。新媒體的出現帶來了豐富的應用場景,人們可以借助新媒體便捷的進行即時通訊、網絡購物、文化娛樂、在線教育、網絡支付等活動。但很少有人直接將新媒體與基層社會治理聯系起來。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新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還存在知曉率低、使用率低、參與率低、功能定位不清、使用渠道狹窄等諸多問題。
2.新媒體環境下的基層社會治理思維急需轉變
新媒體進入基層社會治理領域的時間相對較短,參與度、融合度都較為有限。不少基層政府、群眾自治組織以及工作人員,還沒有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治理思維。具體表現在:一是存在治理的思維定勢,在面對復雜繁瑣的基層社會事務時,傳統的工作方法和模式能夠幫助社區和工作人員迅速便捷的處理問題,一旦條件發生變化,傳統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就可能存在缺陷,此時引入和使用新媒體能夠提供更為豐富、更為開放的解決思路。但在實際操作層面,社區及工作人員往往更傾向于采用已有的工作方法和模式來處理和解決問題,對新媒體還存在信任度低、使用頻次低等問題。二是存在治理的思維誤區,部分基層治理機構和工作人員對新媒體的監督功能心存芥蒂,認為普及和推廣新媒體會增加輿論監督的約束力度,加大了自身工作的強度和壓力,對自身工作存在不利,因此在是否采用新媒體進行基層社會治理的問題上存在態度消極。三是存在治理思維的功能固著,對新媒體的性質、功能及應用場景缺乏必要的了解,僅僅將新媒體作為一種媒介形式甚至輔助工具而不是話語平臺、社會管理手段來看待,認為采不采用新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無所謂,對最終的治理效果影響不大。
3.新媒體環境下的基層服務意識有待提高
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對于基層服務水平的需求正在逐步提高,特別是迫切要求建立起與新媒體環境相適應的基層服務體系,能夠真正在政務服務、便民服務、利企服務、綜合治理等方面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支持。但現實的情況是,基層的服務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基層治理主體的服務意識在許多方面還存在欠缺。這突出表現在,平臺服務意識欠缺,目前各地正在進行政務服務方面的改革,各省市通過建設平臺、預留接口等方式將政務服務網絡與群眾使用較多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對接,使得“一網通辦”“秒批審理”“最多跑一次”等重要改革進一步落實,這對于大力推進政府業務流程再造,提升部門業務協同能力和服務效率具有重大意義。但較于中省市的改革來講,區縣層面的政務改革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基層服務平臺與新媒體的對接還不十分順暢,服務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4.新媒體環境下的基層治理體制機制還相對滯后
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基層社會治理的模式急劇變化,但與此同時與之相對應的體制機制還相對滯后。這突出表現在:一是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組織架構還沒有建立起來,目前基層組織對于新媒體的應用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雖然各個節點的工作群組已經建立起來,但上下層級、橫向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互聯機制,整體上缺乏統一的規劃和必要的組織架構,其結果是導致部門工作群組各自為戰,形成信息孤島,難以形成工作上的有效合力,數據的傳輸效率大打折扣。二是與新媒體環境相適應的選人用人機制還不完善,新媒體的日常操作和維護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專業人才,但囿于編制匱乏、資金短缺、行政事務繁雜等眾多原因,在實際工作中很少有基層組織愿意專門設置崗位,并配備專業人員,通常都是由普通工作人員兼職,這直接導致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長期無人維護、新聞信息更新頻次低,甚至直接淪為僵尸賬號,治理效果不言而喻。
二、新媒體環境下基層社會治理的應對策略
1.提高新媒體與基層治理的融合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新媒體的出現為提高現階段我國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提供了重要途徑,運用新媒體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核心在于找準新媒體與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契合點,不斷提高新媒體與基層社會治理的融合度。一是需要加快編制新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系統性規劃和指導意見,在功能定位、基礎設施、內容建設、宣傳推廣、組織架構、人才培養、考評辦法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從規劃編制層面提升新媒體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水平。二是加快線上網絡與線下網格的融合力度。運用新媒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不是簡單的利用技術進行服務疊加,而是需要將新媒體作為新平臺、新途徑、新視角全方位的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將傳統意義上相互割裂的線上服務網絡和線下服務網格串聯起來,探索建立以信息化服務為引領,以新媒體平臺為接口,以基層治理服務為落腳點的聯動治理體系。三是加快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流程,目前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流程主要是基于傳統基層社會治理的要求建立起來的。在主體定位、治理權限、事務分類、辦事流程等方面,新媒體在介入過程中還存在諸多的不適應甚至阻礙,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流程,盡快建立起適應基層社會治理發展趨勢、適應新媒體參與的基層治理環境。
2.轉變新媒體環境下基層社會治理的思維
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還需要各主體轉變治理思維,深刻把握信息時代、數字時代科技發展的總趨勢,打破對于新媒體的思維誤區、思維定勢以及功能固著,真正將新媒體思維運用于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一是由經驗治理思維向數據治理思維轉變,新媒體的重要優勢之一就是推動多元主體參與,這與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的發展方向具有內在邏輯上的契合性。在此情況下,各治理主體需要及時轉變思維,將決策過程從個人經驗決策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更多地依靠數據分析和挖掘來進行決策,從而提高決策過程的科學性和預見性。二是由工具思維向平臺思維轉變,不再將新媒體視為簡單的人際溝通工具,而是從更深層次理解新媒體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新平臺新途徑的重要屬性,不斷開發和拓展新媒體的使用場景及領域,有效的利用新媒體激發各治理主體的參與意識、增進治理共識。
3.加強新媒體環境下的基層服務意識
思維方式和服務意識是相對應的,在轉變思維方式的同時,也應當不斷提高新媒體環境下基層服務的意識。一是全面提高平臺服務意識,嚴格按照政務服務改革的基本要求,建設和完善基層治理平臺,通過提升各主體業務協同能力和服務效率,全面提高服務的便捷性。在政務服務、便民服務、利企服務、綜合治理等方面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時做好基層服務平臺與新媒體的對接工作,使各項社會治理服務可以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向終端靠攏。二是全面提升數據服務意識,通過部門協商、數據共享、信息開源等多種方式幫助各基層治理主體主動開源數據、共享數據,做好數據打通工作,解決好數據壁壘、數據封閉、數據沉睡等問題。使信息在決策參謀、基層治理、民生服務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做好數據信息與新媒體的接駁工作,真正做到“數據多跑路,民眾少跑腿”,進一步提升基層社會服務體驗。
4.建立新媒體環境下基層治理的長效機制
新媒體環境下,創新和提升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在立足當下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貼近、反映最強烈的社會問題基礎上,放眼長遠在源頭治理、系統治理上多下功夫,不斷建立和完善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基層治理長效機制。一是建設和完善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基層治理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要重點建設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線上協調協商機制、信息收發傳遞機制、信息交互決策機制、信息網格聯控機制等。在內容發布、協商治理、信息交互、決策制定、聯防聯控等領域不斷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二是建立與新媒體環境相適應的選人用人機制。特別是在人員選拔、薪資待遇、職級晉升等方面,對具備新媒體能力素養的基層工作人員進行政策傾斜。同時將新媒體的使用推廣情況納入日常的績效管理考核當中,并且在教育學習、技能培訓、培養鍛煉等環節,加入新媒體運維相關內容,進一步提升基層工作人員的媒介素養和能力。三是建立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監督管理機制,針對新媒體使用過程中的各種亂象,也要建立起相應的約束、規范機制,保證新媒體的運行發展,始終沿著標準化、規范化、法治化的道路前進。
參考文獻:
[1]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020年4月28日.
[2]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頁。
[3]臧雷振. 變遷中的政治機會結構與政治參與[D].北京大學,2014.
[4]王可.我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5.
[5]汪頔.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價值觀的影響[D].復旦大學,2013.
[6]石振興.信息化背景下我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作者介紹:
張舵,男,(1988— ? )陜西潼關人,講師,研究方向:公共管理、新媒體與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