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文
摘?要:審美素質的培養在我們的美術教育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作為美術教育的初級階段——小學美術教育,往往容易忽略這一點,作為從事美術教育的老師,有必要在小學美術教育中適當地對學生進行一些審美素質的培養,這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美術表現力,還可以提升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甚至影響其價值觀的形成,從而自覺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育;審美素質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現在的小學美術教育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每周兩課時的時間,對于學生美術技能的培養都是非常有限的,其中關于審美素質的培養就可想而知了。那么我們如何利用這每周兩課時的時間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審美素質的培養呢?我談以下幾點。
一、 美術教師必須具備基本的審美素養
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就得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審美環境和氛圍,美術教師其實就是架起學生與審美之間的一座橋梁,因此,教師必須具備最基本的審美能力——審美感受力、審美欣賞力、審美理解力和審美評價等各種因素的綜合認識,具備對美的接收和欣賞的能力。當然,這與每所學校美術師資力量的配備有著直接的關系。就目前中小學美術師資力量而言,全都能達到以上的要求是非常困難的。這就要求我們美術老師在課前對教材要有一個全面清晰地認識,充分去挖掘教材內容中的一些審美因素,就一堂課中審美的相關內容,通過網絡,書籍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精心設計好審美活動,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做到心中有數。
二、 在美術欣賞課中重點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欣賞課是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要一環,通過對小學美術課本的分析,小學美術課本每冊中至少有一個單元是欣賞、評述課,教材的審美內容約占總課時的20%,而審美素質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在美術欣賞課中實施的。在這個實施的過程中,通過向學生講授理解和欣賞美,通過學習、欣賞藝術作品,獲得一定程度地對藝術的理解,從而提高審美素質。
在欣賞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落實審美教育,首先就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也就是針對學生感興趣的一些作品重點、詳細講解。如人教版三年級和四年級上冊美術課本最后一課的課題分別是《迷人的動畫片》和《漫畫與動漫欣賞》,從視覺感官上來講,它們非常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所以課中所展現的卡通人物孩子們都很喜歡。那么我們在上這種課的時候,可以花一點時間,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來談一談自己的認識,作為教師,除了給學生介紹一些關于漫畫和動漫的常識之外,應該留下較多的時間和學生一起去認識和感受作品所要表達的視覺美和精神美。
在實際教育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只有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學生才能夠領略美術學習的魅力,美術作品總是給人以美的感受和享受。在這個過程之中,讓學生學會欣賞美術作品,才能夠讓學生真正的以一種美術學習的領略者的姿態進行學習,這個過程才能夠真正地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意義和美術學習所帶給他的審美理念。對于美術作品來說,學生既要懂得美術作品背后的文化邏輯,也要懂得欣賞美術作品過程之中所感受到的語言和美術魅力,這是欣賞美術作品的重要原因。
如唐代人物畫家尉遲乙僧,他畫外國鬼神“奇形異貌,中華罕繼”。所繪佛像顯然具有西域畫風。五代宋元時期各民族交流和融合,繪畫風格帶有明顯的民族地方色彩。這一時期在山水畫方面形成了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派和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畫派。北方畫派用筆蒼勁有力,墨色濃郁厚重,有一種雄奇巍峨的氣勢,表現出北方山水的特色;南方畫派多描繪江南山水,如遠山茂林、漁舟帆影,以平遠樸實的構圖,細膩圓熟的筆法表現出清婉秀麗的江南風貌。這與南北的地域差異不無關系。而李成、范寬兩家都源于北方畫派,但由于他們所處地域不同,而風格迥異。北宋人評李成山水謂:“筆潤而墨精,煙嵐輕動,如對面千里,秀氣可掬。”論范寬山水:“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蒼健。”兩人是“一文一武”。明代董其昌對我國傳統繪畫系統提出了南北之分。中國北方多壯美景色,其人多豪爽、粗獷;江南溫暖,濕潤而秀麗,江南人情感細膩雋秀。反映到藝術上就形成了壯美與優美兩種不同的地方風格。
再如著名漫畫家張樂平的代表作《三毛流浪記》中三毛的形象,用筆簡單明了,雖然沒有色彩,但人物生動、可愛。深得廣大學生的喜愛,當然這只是視覺美。老師在基于學生視覺的認識上,應善于引導學生認識其精神美,三毛的形象就是舊中國苦難兒童的形象,但就在這一個困難兒童的身上卻有諸多讓大家學習的寶貴品質,堅強、樂觀、善良、機敏、幽默。這就是“三毛精神”,同時揭露了那個時代社會中的殘忍、丑惡、欺詐等陰暗的一面。此時我們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轉化到對學生的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熱情教育上來,這就達到了我們審美教育的目的,起碼培養了讓學生美的感受能力。其次,通過欣賞名家名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審美欣賞力和審美理解力。如湘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四課和人教版初中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都是讓大家欣賞一些中外著名美術家的優秀作品,我舉其中一位大家熟知的近代中國畫大師——齊白石,在欣賞他的作品之前,必須讓學生了解畫家簡單的生平和重大事跡,然后對其作品進行詳細地講解。先從內容和形式上來了解作品,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的構圖、線條、色彩、用筆等等。如果時間充足,可以讓學生當堂臨摹,切身體會作品中的美感。在對作品有了初步的認知之后,更重要的是感受作者通過作品向觀者傳達的一種高尚的審美情趣。齊白石所畫的一切,包括花、鳥、魚、蟲、人、獸,甚至山水、房屋、臺榭都可與之對語,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生命情趣以及作者對于生活的熱愛。他畢生觀察、研究所畫對象,以求達到至高境界。如齊白石的蝦,形神兼備,活靈活現。他從小就釣蝦,青年開始畫蝦,并且用大碗養了幾只長臂蝦置于畫案仔細觀察,還不時用筆桿觸動,讓其跳動以觀姿態變化。畫到70歲時才覺得神似,齊白石自己說:“畫蝦幾十年才得其神。”所以八十歲高齡的老人所畫的蝦有一份童真和單純通過作品傳遞給人們。畫家對于藝術的這種態度本身就是一種美,觀察自然和生活中的美,才能創造美!這就是美的感受力,美的欣賞力,美的理解力!最后,指導學生撰寫觀后感或賞評短文。在對作者和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每個學生可能對同一作品有著不同的感受,這就需要大家把這種感受寫下來,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用簡單的語言描述作品的內容、形式以及作品所傳遞自己的心理感受等。這樣既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審美教育中的審美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