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幾何概念教學的優化策略,提出基于動態情境、運用動態表征、借助動態變式等三種優化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幾何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促進幾何概念的內化。
【關鍵詞】幾何概念 優化策略 動態情境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04-02
小學幾何概念教學對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模型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小學生來說,認識復雜的幾何圖形需要學習許多基礎知識,其中就包括幾何概念。新課標提出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牢固掌握幾何概念。然而傳統教學的靜態化模式大多停留在概念的表面,并不能揭示幾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幾何概念,這就需要教師優化幾何概念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對幾何概念的深刻理解。那么,如何優化幾何概念教學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用動態化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概念本質,準確把握幾何概念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實現幾何概念教學的高效性和實效性。
一、基于動態情境,直擊概念本質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形象思維為主,在學習幾何概念時,他們容易聚焦于一些表面特征上,思維也停留在淺顯的表層,不利于概念本質的理解。教師要轉變教學模式,將抽象的幾何概念轉化為動態的情境,在動態的變化中揭示隱性的幾何屬性,推動學生直擊概念的本質。
在教學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冊《平行與垂直》時,根據教材的編排,教師通常會先給學生畫兩條直線,讓學生觀察并判斷兩條直線的關系,然后讓學生進行分類,由此確定平行和垂直。這樣的教學形式看起來能夠讓學生熟記平行的概念,但在實際應用中,學生往往會出現認知誤區,認為兩條直線沒有交叉就不是相交。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認知錯誤呢?原因是學生沒有深入理解相交與平行的概念本質。因此,在教學時,筆者在實踐中從動態情境入手展開動態教學。
(一)激活動態情境,引發數學想象
筆者先讓學生回顧之前學習過的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并進行動態演示。在幾何圖形的動態旋轉中,筆者給學生出示一張格子圖(在格子圖中有一條直線),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①請將這條直線向上做平移運動,得到直線2。②請將這條直線圍繞著圖中的某一點不停旋轉,得到直線2。學生在想象中進行平移和旋轉之后,筆者讓學生分別將平移或旋轉后的直線2與之前的直線進行比較,看看位置關系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一動態情境,激發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讓學生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自發建立平面內兩條直線的空間運動關系,為下一步正向遷移,更好地理解同一空間內的直線關系做好準備。
(二)推進正向遷移,揭示概念本質
接著,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動手分別畫出兩條直線,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畫出來的直線關系展開討論,看看有哪些圖形是通過平移得到的?哪些是通過旋轉得到的?并思考:這兩種基于不同方式得到的直線,在位置關系上有什么特點?你從中發現了什么?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討論,發現基于旋轉得到的兩條直線會相交,同時還發現,通過平移得到的兩條直線不會相交,因為在這條直線上的每一個點都進行了平移,這充分說明在每一處對應點的實際距離都是相等的。由此推動學生經驗的正向遷移,讓學生逐漸觸及概念的本質。
(三)加強動態操作,促進概念內化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學生已經對平行的概念有了基本的認知,這時筆者再讓學生動態操作,并結合學生的操作進行動態演示,讓學生體會平移—平行—平移的過程,在頭腦中建立平行的概念屬性,然后再讓學生動手畫出平行線,進一步推動學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質,最后,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說一說生活中發生的平移現象,進一步鞏固概念的認知。
以上環節,教師從學生的學習難點出發,緊緊抓住兩條直線“不交叉”的外在表象,采用動態變化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動態情境中直觀感受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系,建立動態的空間活動經驗,然后將經驗正向遷移在平行線的認知中,讓學生真正理解潛藏在表象下的概念內涵,由此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推動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二、運用動態表征,完善認知結構
在小學幾何概念教學中,根據教材的安排,大多數概念的本質集中于基本圖形的共性特征中,這樣能夠讓學生產生直觀的感知。但不可忽視的是,這也容易讓學生造成認知局限。基于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采用動態表征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突破認知局限,透過外在表象的動態變化體會概念不變的本質屬性,有效拓寬概念的外延,完善幾何概念的認知結構。
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相關知識內容時,筆者先幫助學生復習銳角三角形,并引入銳角三角形高的概念,然后再拓展到直角三角形以及鈍角三角形,引導學生把握高的本質,在此基礎上認識這兩類特殊的高。這樣教學,通過設計動態化表征的課堂教學,運用動態表征感知規律以及運用動態表征建構關聯兩個層次拓寬“高”這一概念的外延。
層次一,運用動態表征感知規律
筆者先給學生出示一個銳角三角形,這個銳角三角形位于兩條平行線之間,以三角形的邊BC為底邊,繪制一條三角形的高,然后動態演示頂點A沿著平行線中的一條直線向右平移的過程。平移的過程是持續的。隨著頂點A不斷向右移動,這個銳角三角形的高也會隨著向右移動,由此構成另外一個同底等高的銳角三角形。筆者引導學生觀察整個動態操作過程,并思考這其中有什么變化規律,找一找這個三角形內有哪些發生改變,哪些沒有改變?學生發現,三角形形狀發生了改變,但是底沒有改變;高隨著頂點的位置發生改變而不斷移動,但是長度并沒有改變。筆者繼續動態演示,讓頂點A沿著平行線中的一條直線繼續向右移動,由此啟發學生思考:想一想,高的位置的移動和三角形的形狀變化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呢?學生根據動態演示,指出當高的位置向右平移過頂點A,越來越靠近AC邊,最后會與AC邊重合。(如圖1所示)
筆者追問:“這時得到的是什么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學生認為,此時三角形的高與三角形的直角邊重合,說明這是一個直角三角形,而且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不僅僅是一條邊,同時也是三角形的高。這樣,通過動態的課堂演示,學生對三角形與高的運動變化有了直觀的認識,在充分把握圖形的變與不變基礎上,感受圖形形狀以及高的位置變化規律,由此對高的概念本質有了深刻的理解。
層次二,運用動態表征建構關聯
在上一層次的動態教學中,學生對直角邊上的高建立了認知,領悟了高的位置移動和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現在繼續將直角三角形的頂點A向右平移,你猜會形成一個什么樣的三角形?高會在哪個位置?”學生展開想象,但并不能確定高的位置。筆者繼續動態演示,帶領學生觀察并思考:“這是個怎樣的三角形?高在這個三角形的哪個位置?”學生觀察后知道,隨著頂點A不斷向右平移,形成了一個鈍角三角形,此時高不在這個鈍角三角形之內,而在三角形之外,因為這條垂直線段是從三角形的頂點A開始,向它的對邊所作出來的,所以它就是三角形的高。筆者繼續追問:“你從剛才的動態演示中發現了什么規律?”學生認識到,不管是哪一條高,都是從頂點向對邊作出的垂直線段。學生還發現高的位置有所不同——在銳角三角形中,高在三角形之內;在直角三角形中,高與直角邊重合;在鈍角三角形中,高最為特殊,在三角形之外。
以上環節,教師緊緊抓住三類不同的三角形“同底等高”這一關鍵點,從運動變化的視角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從平移三角形的頂點入手,有效突破學生認為“高都是在三角形內”的認知局限,由此,借助動態表征大大拓展了三角形高的外延,讓學生深入理解了三角形以及三角形高的本質,從而完善了三角形這個幾何概念的認知結構。
三、借助動態變式,推進概念內化
在小學數學幾何概念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將數學概念內化為數學技能,提升數學能力,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動態變式練習,將靜態的幾何概念轉變為有形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動靜轉換的過程中內化概念,獲得空間觀念的提升。
在教學“垂直”這一幾何概念時,學生普遍會認為垂直就是豎著的垂直,一旦直線的位置發生改變就會引發學生的錯誤判斷,出現錯誤判斷的原因是學生在理解概念的過程中,并不能完善對垂直這一概念的抽象概括,沒有真正內化“垂直”這一概念。為此,筆者設計了動態的變式練習:(1)有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其中一條直線A是另一條直線B的垂線,現在要把這兩條直線旋轉方向,然后再轉動,猜想一下這兩條直線還互相垂直嗎?為什么?(2)筆者動態演示(如圖2所示),圖①以交點為中心,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最后變成了圖④,然后繼續旋轉,圖④又變成了圖①,由此學生發現,像圖①和圖④這樣的兩條直線都是相交成直角,所以它們互相垂直。
實踐證明,在小學幾何概念教學中,借助動態的變式練習,能夠帶領學生積極參與動態化的探究過程,內化幾何概念的本質內涵,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總之,在小學幾何概念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幾何圖形的運動變化,借助物體和圖形的運動規律,將抽象的幾何概念元素轉化為動態的運動圖形,這是優化幾何概念教學的有效策略。這種動態化策略教學不但凸顯幾何概念的數學表征,而且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質內涵,明晰空間關系,進而不斷完善幾何知識的認知結構,促進空間觀念的全面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廣木.小學數學幾何概念教學探究——以“長方體的認識”的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9(2)
[2]朱發強.淺談小學數學幾何直觀教學的優化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9)
[3]陳濤清.小學數學幾何直觀教學的優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5(5)
[4]薛萍.在動手操作中優化學生的幾何學習[J].小學教學參考,2016(14)
作者簡介:吳清(1976—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