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多媒體技術與歷史課堂深度融合的策略,提出以激趣導入、破重化難、滲透德育、優(yōu)化課堂結構等教學建議,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 歷史課堂 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3-0133-0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多媒體技術為課堂教學帶來全方位、多層次的變革。在歷史課堂中,教師要把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教學資源、手段,實現(xiàn)備課信息多元化、教學過程直觀化、學生學習自主化,促進歷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教育功能。
一、激趣導入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是“你講我聽”,且歷史教材中的知識對學生來說相距久遠,學生難以在頭腦中想象和再現(xiàn)。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圖像、動畫、影音資料等創(chuàng)設情境,再現(xiàn)歷史事件和人物,使學生產生如臨其境之感,從而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學習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觀看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剪輯片段,展示唐朝熱鬧的元宵節(jié)和繁盛的東市、西市,繁華的長安城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聲像并茂的視頻,讓學生仿佛穿越時空來到盛唐,直觀地感受到了盛唐景象。可見,多媒體技術把課本、歷史知識與學生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由被動的“聽”變?yōu)橹鲃拥摹八肌保ぐl(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其積極思考,激活深層思維。
二、破重化難
歷史知識龐雜,而教材由于受篇幅限制,常常將一些重要的歷史知識一筆帶過,教師在短短40分鐘課堂時間內也難以全面講述。而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歷史課堂,既革新歷史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又能突破重點、化解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多媒體技術在歷史課堂的有效應用,將歷史教學中抽象的概念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把典型歷史現(xiàn)象從繁瑣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出來;把難以掌握的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綜合總結出來,從而突破重、難點,厘清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例如,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課文《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展示材料,為學生提供思維導圖,逐步形成學習思路,理解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從而輕松化解教學的重難點。又如,學習“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時,教師可以通過課件呈現(xiàn)“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史料,讓學生聯(lián)系史料梳理思維、分析思考,最后得出結論。這樣教學,能讓學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和認識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提高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滲透德育
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人類文明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課程具有發(fā)展學生思想性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在線觀看故宮博物院的古文物、珍藏品,學生不由得發(fā)出聲聲贊嘆;課堂上,教師播放與“四大發(fā)明”有關的紀錄片,學生為古代先進的中國而贊嘆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講到中國近代史時,讓學生觀看《火燒圓明園》《甲午》等經(jīng)典影片,學生為苦難的中國而悲痛,愛國之情自然迸發(fā)。多媒體技術的有效應用,以直觀形象的特點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自然而然獲得情感熏陶,增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社會主義信念。這樣教學,既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效果,又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四、優(yōu)化課堂結構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更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場所,課堂結構的優(yōu)劣直接關系到師生能否順利實現(xiàn)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歷史具有連續(xù)性,歷史知識具有條理性,一節(jié)課45分鐘,時間少、教學知識量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結構,留出充足的時間訓練學生的歷史思維,從而激活歷史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三國鼎立》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微課進行教學。微課內容包括官渡之戰(zhàn)形勢圖、赤壁之戰(zhàn)形勢圖、三國鼎立形勢圖,有關三國時期歷史的電影資料(如“官渡之戰(zhàn)”的精彩片段),還有曹操、諸葛亮、孫權等人物畫像,引導學生立足豐富的歷史故事,充分激發(fā)想象力,增強歷史知識的識記效果。微課體現(xiàn)了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深刻體會歷史知識探究的樂趣,喚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有助于學生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歷史事件的發(fā)展脈絡,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五、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歷史課堂應注意的問題
(一)要符合學生實際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教師要注意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而不是多多益善;要把握好尺度,避免給人眼花繚亂之感,導致教學重難點不突出,學生思維流于表面,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還應與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有機結合,取長補短,共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二)材料的選擇要有典型性
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快,且多途徑涌現(xiàn)的知識繁多而內容蕪雜。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任何素材的引用、課件的制作都要求精選典型材料,做到突出教學重難點,為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服務。比如教學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一課,愛國主義教育是本節(jié)課重要的情感教育目標,教師精選“致遠號艦長鄧世昌率領全艦士兵撞向日軍‘吉野號,與敵人同歸于盡,壯烈犧牲”的電影片段,讓學生直面歷史情景,這比教師對史實的簡單陳述更具沖擊力,學生從中感受主人公的愛國之情,由此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三)教學手段要多樣化
多媒體技術是歷史教學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教師要明確其輔助手段的定位,與其他教學手段相配合。多媒體技術有優(yōu)勢,也有劣勢,大量視頻、圖畫素材的使用,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沖淡學生對歷史知識重難點的關注。如有的課件使用了六七十張圖片、三四個視頻,還有音樂片段等,導致整堂課令學生目不暇接,沉溺于感官刺激,學習目標被弱化。因此,教師使用多媒體配合講授法、探究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等精簡完成課堂教學。例如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課理論性較強,課堂應以教師講授為主,配以多媒體突破教學難點,同時以討論法引導學生理解“道路的形成是一個曲折的過程,但前途是光明的”這一知識點。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歷史課堂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增加了課堂信息的傳遞通道,同時豐富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方式,更好地打造探究式、體驗式課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當然,多媒體技術是輔助教學手段,它能錦上添花,卻不能代替教學,教師應注意結合歷史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進一步促進多媒體技術與歷史課堂的全面融合,達成為學科服務、為育人服務的目的。
作者簡介:安亮(1974— ),山東新泰市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初中歷史教學。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