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迅速發展,“互聯網+教育”對高等職業院校育人工作產生了系列影響,對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的職業道德修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剖析“互聯網+”政策背景與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內涵,明晰“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困境及成因,從而深度探究“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
育人者育心,樹人者樹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教育”對高等職業院校育人工作產生了系列影響。作為保障高等職業教育立德樹人質量的關鍵影響因素,如何有效提升輔導員,特別是青年輔導員的職業道德修養是當前工作的當務之急。
一、“互聯網+”政策背景與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內涵分析
(一)“互聯網+”政策背景分析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指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互聯網+”高速發展背景下,“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思政”使當今高職院校在開展育人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愈加多元的同時,亦使得教育形式與內容愈加復雜。
基于此形勢與高職院校學生的特性,輔導員作為高職院校從事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對高職院校輔導員的道德修養、教育理論素養、教育技術能力、網絡思政能力、學生日常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相較于一線經歷豐富的高職院校資深輔導員,青年輔導員往往在把握學生特性、教育方式方法、思政理論與實踐中有所欠缺。青年輔導員需從日常工作與實踐中提升思想高度,加強思想與行為引導能力,完善自身理論與實踐能力,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從而進一步提升其職業道德修養。
(二)“互聯網+”背景下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內涵分析
教師職業道德是教師在從事其教育教學等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用以調節教師與學生、學校以及社會之間各種職業關系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1]。教育部于2017年9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43號)中,明確了輔導員在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等9個方面的工作職責。其中,在輔導員主要工作職責的第六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出輔導員應“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
由此看出,國家在“互聯網+”背景下,對輔導員創新工作路徑、構建網絡思政教育重要陣地工作職責的“新要求”,要求其從多維度提升職業道德修養。同時,相較于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高職學生群體法治觀念相對淡薄、學習能力與自控力相對來說較本科生低,開展育人工作難度更大。基于此,“互聯網+”現狀下,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必須具備過硬的職業道德修養,其中應囊括堅定的政治素質、先進的思想道德、與時俱進的工作學習能力與扎實肯干的實踐精神,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引領、日常事務管理與創新工作路徑上,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打鐵自身硬。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困境及成因
(一)“互聯網+”時代下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困境
為深度探究“互聯網+”背景下提升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的有效方法,在剖析“互聯網+”政策背景與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內涵基礎上,需進一步明晰“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困境及成因。現階段,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準入專業不完全對口,思政理論水平、實踐力度不夠深入。高等職業院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輔導員,一般必要條件為中共黨員,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且年齡為30歲以內。高職院校在輔導員招聘崗位所需專業上,普遍要求“思政類、法學類與教育學類等”,部分學校要求招聘與二級學院學科專業相關的特定專業。而往往在實際錄用的專職輔導員中,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專業來源呈現多元化,而其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大多停留在研究生教育階段,一方面思政理論專業水平普遍不高;另一方面在學習接收思政理論知識上缺乏系統性學習的機會,且踐行力度有待大幅提升。
二是“互聯網+”現狀下,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對自身職業認同感不強,綜合能力素質不高,對職業道德修養的境界要求不全面。“互聯網+”背景下,需青年輔導員學習、掌握、創新的工作思路與路徑涵蓋范圍更廣泛與深入,對其素質能力要求更高。由于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入校時間不長、職業規劃不明晰、對高職學生特性把握不夠準確,導致部分青年輔導員在日常工作累積挫敗感,乃至缺失對自身的職業認同,職業道德修養的境界不夠全面。
三是“互聯網+”形勢下,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日常事務繁重,工作時間較長,專業發展遲緩。相較于高職院校工作年限長且經驗豐富的輔導員而言,由于青年輔導員自身工作經驗不足,一方面產生更長的工作時間;另一方面由于考慮不夠全面,導致其實際工作中較少主動采用“互聯網+”多維方式引導服務學生。此外,部分學校存在輔導員培養培訓機制滯后,青年輔導員缺乏工作指導與幫扶,變向導致其專業發展路徑遲緩。
(二)“互聯網+”時代下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困境成因
從宏觀角度分析“互聯網+”時代下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困境成因。基于市場趨利風氣下社會職業道德弱化的影響而言,在弱化乃至缺失的社會道德下,部分高校教師開始注重經濟上的得失;忽視了自身職業的崇高性,在職業道德修養的過程中降低了對自身道德修養境界的要求[2]。基于教育主管部門而言,截止目前,我國教育主管部門暫沒有出臺針對高職職業院校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的相關政策及標準,缺乏從客觀上約束其職業道德的標準與規定。
基于中觀層面,“互聯網+”時代下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困境成因。一方面,從高等職業院校管理角度出發,高等職業院校普遍缺乏對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水平的量化、準入、培訓、考核與激勵機制,導致其道德修養水平普遍不齊。另一方面,從青年輔導員自身出發,“互聯網+”對青年輔導員網絡思政、網絡輿情控制與分析等多方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青年輔導員忙于日常事務中,能力素質不夠全面且自認為精力有限,繼而導致其對職業道德修養的境界要求不夠全面。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提升路徑
(一)以政府制度建設為指引,引領高職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建設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健全高職院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相關法律法規,逐步構建針對職業道德修養的培養培訓體系,進一步規范專職輔導員隊伍培訓制度,從崗前考核培訓到在職過程培訓,爭取做到門類全覆蓋、人員全覆蓋,需格外重視青年輔導員基于“互聯網+”工作內容、途徑、方法的培養培訓。針對“互聯網+”新形勢新要求,探索建立一種能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業務知識和能力,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的培訓機制,整體提升輔導員隊伍的信息素養[3]。以政府配套制度建設為指引,規范、引領、深化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建設。
(二)以高職院校主力為抓手,大力加強青年輔導員職業道德修養建設
高職院校應嚴格輔導員準入門檻,將職業道德作為青年輔導員進入高等職業院校的重要考核要素,根據院校自身教育教學實際及學生特性,進一步優化、細化青年輔導員準入要求與招聘流程。“互聯網+”形勢下,高職院校應直擊實際工作痛點及難點,組織系列培訓與競賽,特別是針對“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思政”的相關主題培訓與競賽,引導促進青年輔導員掌握創新工作方法。此外,高職院校及各二級學院應健全青年輔導員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推進輔導員老帶新、手把手教業務等針對青年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的相關活動,同時合力量化職業道德修養、信息素養等相關指標,并將其納入過程性考核評價標準,合理引導青年輔導員向品德高尚、業務突出的專業化輔導員發展道路邁進。
(三)以高職青年輔導員主動為核心,夯實自身職業道德修養
從教師道德修養的角度出發,道德修養的目標不能僅僅停留在公民道德目標的層次上,教師還應該有更高的道德追求[4]。“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青年輔導員應主動深化認識,應構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創新工作路徑,提升育人水平,夯實自身職業道德修養。其一,高質完成輔導員在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學風建設、黨團建設等9個方面的工作職責。在“互聯網+”背景下,積極運用網絡新媒體開展育人工作,尤其注重加強學生網絡素養教育。其二,厘清工作思路,優化工作流程,主動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養、教師職業素養、信息分析與處理能力、科學研究水平等多方素質。其三,定計劃、明條理,青年輔導員應盡早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并在實際工作中積極反思、主動思考、深化交流,不斷優化個人職業發展道路。
(四)以社會各方合力為輔助,營造“互聯網+”良好社會氛圍
介于“勞心者優于勞力者”傳統認識等相關因素影響,我國職業教育地位普遍較本科院校低。此外,在“互聯網+”時代影響下,拜金主義、“精致利己主義”思想層出不窮。部分青年輔導員思想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導致其沒有設身處地地意識到其自身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基于此,政府、高等院校、主流媒體等主體,應形成有效合力,積極引導正確價值觀的養成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為青年輔導員提升職業道德修養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 李太平.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M].武漢:長江出版社,2017.
[2] 蘭靜.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3:22.
[3] 劉子祥.“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角色困境及實現路徑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9(5):74.
[4] 徐海紅.論新時期高校師德修養目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與職業,2008(2):79.
作者簡介:楊妍旻(1989- ),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師資、職業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