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目前市場對于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性人才有較高的需求,而高職學校是對技術性人才進行培養的,搖籃高職工科學生由于自身的學科特點將會成為產業發展的中高端主力軍,而將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職工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建立起高職教育“立德樹人”的特征與靈魂。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需要通過課堂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這樣能夠有助于豐富校園的文化底蘊,使高職內的工科學生獲得更好的職業意識,這樣能夠有助于使高職校園成為培養匠心和匠藝的沃土,對我國的社會發展提供足夠的人才支持。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教育;工科;思想政治教育
工匠精神是我國近年來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提倡的一種精神,其中不僅僅是要求相關的工作人員具有對應的職業素養,更重要的是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在開展各項技術活動時應當精益求精,并且我國的社會環境中,應當通過多種角度來鼓勵工匠精神的培養,這樣才能在我國的市場環境中培養更多以工匠精神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優秀人才。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專業技術人員自身所具備的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創新創造的職業價值觀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一種重要體現,這種價值觀和精神理念與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契合度。文章中針對高職工科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狀況進行研究,探討了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工科學生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了有效的改善途徑,旨在為我國的高職院校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優質學生提供支持。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工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困境
(一)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工匠精神,但應用效果并不顯著
在近年來的高職院校研究調查中,大約有60%左右的高職院校在進行工科學生的培養時,都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而在這些院校中,大約有70%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在的院校和院系十分重視工匠精神的培養,其中大約僅有5%左右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在的院校并不注重工匠精神的培養。但與此同時,在同樣的調查結果中發現,大約有60%左右的學生認為在高職院校內開展工匠精神的培養是具有一定脫節情況的,并沒有將其落到實處。我國目前也有一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開展了關于工匠精神的教育活動,并且在學校內部也設置了相應的資金來開展這項工作,但其中缺乏頂層設計,并且沒有將各種培養細節落實,其中沒有建立符合我國思政教育的教學體系,導致整體的管理效果較差。主要是由于傳統的職業教育中,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過度注重于人才的培養和專業知識的教學,沒有將工匠精神的培養納入到課程的思政教育中,這就導致學生的管理理念和學習理念都不能與愛崗敬業和尊重勞動的品質進行有機的結合,工匠精神雖然在高校中得到提倡,但無法貼近學生的實際,對于學生來說更像是可望不可求的一種理念。除此之外,部分開展了工匠精神培訓的高校存在重形式、輕內容的情況,沒有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和不同的學生群體進行有效的教育,大多數高校都僅僅停留在宣傳標語的設置和講座,理論教學這種簡單且無效的手段上,難以在學生的心中扎下工匠精神的根。
(二)學生普遍認同工匠精神,但無法主動參與其中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展,在我國高職院校的調查中顯示,大約有99%的學生認為開展大國工匠精神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但也有40%左右的學生對自己并沒有良好的信心,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工匠,所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認知工匠精神的培養,但在實際交流過程中,發現高職工科學生無法準確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沒有主動積極的投入到工匠精神的學習中。一方面來說,大部分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日常的主動學習積極性和刻苦鉆研習慣,沒有形成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質;而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在高職院校內發現沒有辦法能夠磨練自身的工匠精神,也不知道在怎樣的學習項目中能夠開展工匠精神的學習,這就導致整個工匠精神的培養呈現缺乏的情況。除此之外,在我國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和文理分科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將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能學習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很容易忽略日常,學習生活中人文以及精神的培養,這就導致高職院校將工匠精神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存在一定的難度。
(三)功利化的社會氛圍導致工匠精神的價值追求受到影響
就目前來說,我國的整體社會的價值觀過于追求利益,這就導致具有高素質的勞動者在接受教育并進入社會后,也容易遭到社會的偏見,而在我國的整體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尊重勞動和尊重工匠的社會氛圍。尤其是在進入了消費主義時代的95后和00后學生,在學習與成長過程中,自身的價值觀受到功利化的影響因素較為嚴重,有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大部分學生做出屬于自己的決策時,其出發點在于“這件事是否能夠帶給我足夠的利益?”,這就導致這樣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和家長開展工匠精神的培訓效果。這種現象的直接體現就是在部分家長讓學生報考高職工科專業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一技之長進而養家糊口,沒有因為熱愛和認同來選擇自身的職業,更不具有成為工匠的愿景。極端的功利主義理念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喪失自我前進的動力,很多時候都敷衍了事,并不能成為符合新時代和企業需求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工科學生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途徑
(一)融入課程建設,發揮課堂的主體教學渠道作用
課程教學是保證我國教學質量,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的基礎形式,所以想要將工匠精神的培養納入到整個課程教學活動中,就需要與高職工科學生盡可能契合,通過貼近工科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教學方式來將其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在進行課程建設時,首先需要把握課程教育的規律性,并有效開展課程改革。思想政治課程在進行改革時,需要建立知行一體的課程體系,使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地融合,通過思政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進行人格養成和價值塑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理性思維,同時還能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學的針對性和感染力。想要保證思想政治教學的改革方向,就需要盡可能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進行等同,保證在開展教學時能夠符合各個學科的基本規律,同時還需要挖掘在教學過程中蘊含的各種思想教育元素,明確教學活動中價值引領的重要性。
其次在進行教學時,需要遵循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和理性,以合理的教學體系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在進行合理性的設置時,應當盡可能避免千篇一律的思想灌輸,挖掘符合工科學生需求的教學內容,并且針對不同學科的特點設置相應的課程。例如我國央視設置了《大國工匠》系列節目報道了諸多工科相關勞動者愛崗敬業和匠心筑夢的感人故事,其中很多內容都直接涉及到了工科學生所學習的課程與內容。這類視頻可以直接作為教學素材,應用于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思想政治課程在開展過程中,可以將古今中外各種優秀的工匠的故事與經驗作為案例,將其應用于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中,通過展現不同的工匠精神,能夠使學生意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發揮榜樣的力量,使學生能夠以這些大國工匠為榜樣,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
同時相關教育人員還需要對課程的規律進行全面安排,將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工匠精神培養融入到教學中,這樣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使工匠精神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建立項目化的實踐育人模式
高職工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學習的專業特點決定了學生十分重視實踐教學和技能的學習,而工科學生的技能提升需要接受嚴格的訓練,所以高職工科專業,往往會選擇大量的實踐培訓,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有效的培養。因此工匠精神在培養過程中更加注重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培養,通過合理的項目化培訓,能夠建立有效的學生培育體系,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逐漸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實際意義。例如可以在高職院校內開展各種大賽提升項目、志愿活動以及各種成果展示。而對各項資源進行整合,能夠幫助相關教育人員明確在教學活動中能夠起到育人效果的各種要素,并將其統一納入到實踐育人的工匠培訓資源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狀況以及喜好進行自主選擇,這樣能夠將教學與活動相結合,將日常的校園活動轉變為學生需要完成的各種項目,這樣能夠強化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學生在開展各項項目活動時,能夠有效激發自身的學習熱情,使學生成為項目的負責人,這樣能夠保證學生的意識得到培養,幫助學生建立認真負責的責任感、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品質。
(三)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建立工匠精神文化氛圍
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可以建立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符號,而文化符號不僅僅是高職院校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其理念和思想的載體和形式是展現高職院校教學軟實力的一種重要組成部分,而校園文化符號的建設可以表現在校訓、校園風氣以及文化精神等多個角度,可以是學校內的實體建筑或者標志性景觀,也可以是各種標語和口號。其無論選擇何種形式,都應當展現各種特色內容。可以在教學樓或者實訓場所等校園景觀中融入諸如中華傳統文化中,工匠技藝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各種機械設備以及大國工匠的人物事跡展示圖等元素,并且還可以建立具有傳統工匠文化的魯班雕像或者墨子文化廣場,這樣能夠在學校內部建立工匠精神的景觀,同時還可以在校園內增添企業文化以及職業文化的各種元素,使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結語
將工匠精神融入高職工科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有助于為我國市場輸送更多的技術型人才;除此之外,在進行學校的教學方案優化時,還需要針對校園文化以及評價機制等多個環節進行全面的融合,這樣才能使學校成為培養學生匠心和匠藝的搖籃。
參考文獻
[1] 劉昊覬.關于高職生工匠精神培育對職業道德素質提升的研究[J].農家參謀,2019(17):206,248.
[2] 胡譯方,張鵬,王宇陽.工科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自我認知和培養途徑研究[J].山東紡織經濟,2019(05):54-56+33.
[3] 石磊,龔盛昭,李華,等.基于工科高職院校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探討[J].廣東化工,2019,46(09):270-271.
[4] 趙麗萍.將“工匠精神”融入工科高職院校美育課程的實踐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29):59-60.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9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項目名稱:江蘇省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實效性及其改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SJB458。
作者簡介:任春玲(1979- ),女,黑龍江寶清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