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健
[摘要]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新聞傳播的路徑,也促使其面臨著新舊兩種力量沖擊的客觀現狀。對于廣大新聞工作者而言,其有必要分析在這樣一種全新的局面下,新聞傳播的模式和路徑能做出怎樣的調整和創新,以迎合這個全新的時代,突破傳統媒體本身的局限性,促進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傳播模式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促使新聞傳播的形式和渠道不斷發生變化。在當今時代,新聞受眾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個性特點,自主選擇新聞內容以及新聞傳播的渠道,從過往單純的被動接收者轉變為主動選擇者。激烈而復雜的市場競爭,促使新聞媒體工作者不得不積極創新新聞傳播方式,進而為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一、更加高效且及時的節目呈現方式
任何時代新聞傳播都帶有即時性的訴求,而新媒體時代,這種訴求在多樣化技術的支持下得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在未來發展過程中,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新聞傳播的時效性會越來越突出,其會借助越來越多的載體來完成,致力于讓不同地區的觀眾第一時間接收新聞訊息。相對于過去任何突發性的新聞只能通過廣播或者電視屏幕下方的滾動屏幕進行播出,如今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短視頻直播等客戶端來增加即時傳播的渠道,這樣不僅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而且也便于大眾在第一時間就快速掌握新聞內容。
二、加強受眾研究,不斷提高受眾對新聞的認知程度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大眾的閱讀習慣發生了明顯的改變,間接促成了新聞傳播形式的多樣化。一些媒體在生產新聞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大眾的注意力,不停地對新聞內容進行渲染、對標題進行夸張處理、對新聞圖片進行各種修飾美化,完全背離了新聞的客觀事實。其單純地將受眾的需求定義為各種“獵奇”,而沒有從真實性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受眾對新聞內容和形式的選擇。因此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新聞媒體就必須加強對大眾需求的了解,明白其最真實的訴求就在于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新聞的內容,即便是創新新聞傳播模式,也要基于大眾的真實訴求進行創新,避免刻意制造賣點,甚至涉嫌虛假的描寫與渲染。
在此基礎上,新聞媒體要深挖那些有價值、有報道內涵、大眾容易感興趣的新聞,并以直白、簡潔的方式來進行報道。與此同時,還可以對新聞的內容、形式及類型進行更為細致的分類,對于那些點擊率高、收視率高、話題度高的新聞進行復盤分析,感知受眾關注的“點睛之處”。比如目前移動終端類各種新聞應用類的APP都主張進行新聞分類,然后由用戶自己對喜歡關注的新聞類別進行選擇,系統將針對用戶的選擇,不定期推送其感興趣的內容。媒體還可以通過后臺的數據分析、用戶畫像等,對不同板塊用戶的關注點、興趣點進行全面分析,進而更有針對性地設計與呈現板塊內容,確保其更加滿足用戶所需,也可間接提高受眾對于新聞的感知和認知程度。
三、關注新聞傳播內容,積極發揮新聞引導價值
新聞傳播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時效性和準確性上,也在于其所傳遞的內容對社會輿論所產生的正向引導,瓦解種種消極力量所潛藏的不和諧因素。因此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要注意對國家黨政規章的解讀和深入分析,要關注社會民生,關注大眾的日常生活所需,而對于近年來發展速度極快的各種新媒體,則應該加大規范力度,做出科學引導。
比如近年來“大火”的以抖音、快手等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吸引了大量的媒體以及素人的入駐,無論是新聞媒體抑或是普通大眾都能夠在此平臺中通過短視頻的方式發布信息,但在此過程中真假消息混雜,久而久之各種假新聞所產生的“殺傷力”隨即會對種種真實訊息產生影響,進而讓人產生一種“平臺不可信”的感覺。而且不少自媒體所帶有的“獎金”機制,往往以流量為王,更讓不少自媒體創作者為了博求流量,而在各種噱頭上“下功夫”,這些顯然都會對新聞傳播的內容和質量產生消極影響和嚴重制約。
在新媒體時代,盡管多樣化的傳播渠道會給傳統的新聞傳播渠道帶來沖擊,但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對內容和質量的關注要永遠放在第一位。新聞傳播要注重對正能量信息的傳播和引導,不能只為了嘩眾取寵,騙流量、騙點擊率,比如將中國當代社會80后、90后、00后健康成長、熱愛祖國的精神風貌制作成段視頻,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投放,其同時兼具了正能量傳播以及新媒體趣味性的雙重意義和效果,讓新聞的引導意義和社會價值得到進一步釋放,進而為大眾的生活帶來更多積極的影響。
四、變更新聞節目制作流程,提高新聞的互動性
傳統媒體時代的新聞節目制作有著非常嚴謹的流程,必須嚴格按照前期采編、中期錄制、后續播放的過程來進行。但在新媒體時代,這種節目流程也被革新,過去必須按部就班才能推進的流程,如今甚至可以在同一環節完成。另一方面,借助各種現代化的信息傳輸技術,傳統新聞媒體可以實現多樣發展、多元傳播,比如央視的《朝聞天下》欄目,其在設置之初就添加了傳統新聞類節目所不具備的新媒體評論環節,增加了節目的觀賞性和內容呈現維度;而且隨著短視頻直播的興起,近年來央視新聞欄目在整點新聞節目播放之后,還增添了主播直播的環節,如此更加拉近了主播和電視觀眾之間的距離。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形式也變得多樣化,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訂閱服務。而且觀眾也可以參與到新聞制作的過程中,這樣可以拉近受眾與新聞本身的距離。比如在電視新聞欄目中,觀眾可以通過熱線或者其它新媒體渠道,為節目制作方提供線索、情報,而制作方可以整合收集到的線索,現場取材以專業的視角制作出一流的新聞欄目。再比如目前活躍于互聯網上的、以梨視頻為代表的短視頻制作平臺,其通過用戶上傳各種視頻素材,由視頻平臺官方進行專業的編輯和素材提取,最終生成優質的視頻內容對外發布。在此過程中,平臺還能夠不斷了解大眾的喜好,進而提高新聞傳播的質量。
五、加強技術研究,不斷滿足人們的需求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傳播的創新離不開大眾的需求,而伴隨移動傳媒所呈現出的便捷性特征,與之相輔相成的各種全媒體平臺也應運而生,比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渠道,其從最初單純滿足人們信息溝通需求而存在,如今逐漸發展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平臺,其潛在的價值和功能正在不斷被激發。除此之外,新聞傳播領域對新技術的應用,還包括這樣幾個維度:
(一)信息獲取技術的創新
除卻信息搜索引擎所能產生的信息情報和消息供給外,大數據技術日新月異,也促使很多新聞工作者在選題和內容傾向性方面,會根據大數據所彰顯出的傾向來進行呈現。如此,一方面會促使新聞報道的選題更加貼合社會、滿足受眾需求,同時也助力新聞媒體在競爭日漸激烈的媒體市場當中,憑借內容的優勢占據一席之地。
(二)有線傳播技術的創新
如今大部分用戶習慣于借助移動終端接收和閱讀新聞,如果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還有可能對其進行轉發和分享,進而實現二次傳播。這種無線新聞傳播技術是對有線傳播的巨大突破,也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聞傳播領域的主流和發展趨勢。與此同時,無線傳輸在當下還積極探索與其他媒介載體(包括視頻、音樂等)的合作,賦予新聞內容更加豐富的表現形式。
(三)數據存儲底層技術的應用
新聞傳播基于服務類型的實際需求,應用了開放式和封閉式的系統存儲方式,二者各有其契合性的服務應用場景。通過PC或者服務器的方式來拓展和增容服務空間,可以為新聞信息的上傳提供更多優良的條件,也會讓新聞傳播的內容、畫面等更為流暢和便捷。
(四)虛擬技術的應用
在新聞傳播領域,虛擬技術也將成為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趨勢。具體來說,其包括新聞場景的展示、新聞主持人或播音員的呈現,新聞事件現場模擬還原等,虛擬技術的應用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增加受眾的直觀感,使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了新聞傳播的真實性。另一方面,針對一些內容較為復雜、事件時間和地域跨度過大、涉及人物眾多的事件,虛擬呈現會幫助受眾理清內在邏輯關系,使之對整個新聞的前因后果產生更為清晰的認知。在大眾閱讀習慣呈現出明顯碎片化的今天,虛擬技術的應用,能夠讓受眾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瀏覽新聞,大大節約時間、提高閱讀效率,收獲更為輕松和便捷的閱讀體驗。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新聞傳播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們傳播的速度更快、傳播的內容更加貼近大眾,大眾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傳播內容和方式進行選擇。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人們不需要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渠道關注特定的內容,個性化的閱讀和接收習慣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另一方面,因為新媒體時代導致大量自媒體崛起,所以新聞傳播的門檻較低,且缺乏必要的監管措施和政策,當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發布和傳播的主體時,各種不良信息、虛假信息也可以借助各類傳播渠道得到更為廣泛的擴散。因此,在未來新媒體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理應加強對內容產生平臺和傳播渠道的管理,要進一步增強新媒體機構的主體自律性,引領大眾不斷傳播和閱讀正能量的新聞內容,共同打造良好的新聞傳播環境。
參考文獻:
[1]熊雅霞.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創新策略研究[J].傳媒論壇,2019(03):47-48.
[2]趙萍.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創新模式研究[J].采寫編,2016(01):215-216.
[3]朱美霖.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模式創新[J].科技傳播,2019(0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