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禹 劉明禹
[摘要]當前,新媒體崛起,傳統媒體轉型,融媒體發展。在此時代背景下,各高校順應時勢,聚合了種類繁多的校園媒體平臺。而校園媒體如何科學合理地建設,以適應媒體快速發展的潮流,成為眾多高校面臨的難題。本文以河北大學新聞中心為例,以研究其校園媒體平臺現存不足及影響因素為切入點,并探尋其對應解決方案,從而探索當今高校校園媒體發展的突破口。
[關鍵詞]高校校園媒體;新媒體;媒體運營;媒體融合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我國幾乎所有高校都建二立了校園媒體平臺。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手機功能的不斷豐富,使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逐漸成為高校校園媒體的主要形態。以河北大學為例,其擁有校報、電視臺、綜合新聞網、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媒體平臺,由黨委宣傳部領導下的新聞中心主管。當前,大多數高校校園媒體發布的內容主要是對于校園內重要事件的新聞報道和服務師生的資訊類消息,其受眾主要為校內師生。但在信息技術促使新媒體行業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手機作為移動終端的媒體功能在短短幾年內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校園媒體受眾范圍隨之擴大,其信息傳播領域從校園擴展至全國乃至全世界,傳播速度近乎直播。這也說明高校校園媒體急需做出順應新形勢發展的改變。
一、高校校園媒體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媒體逐步衰落,但新媒體利用程度較低。面對新媒體時代的沖擊,我國高校的傳統媒體便暴露出時效性差、內容有限、形式死板等諸多局限性,因而其受眾范圍越來越小,正在陸續喪失廣大師生這一受眾群體。在河北大學,校報放置很長時間都無人理睬、電視臺的節目無人收看的情況屢見不鮮。此番景象,亦常見于我國大部分高校中,其雖都創辦了校報、電視臺以及新聞網,也開設了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但對新媒體的開發和利用程度還存在很大的不足。河北大學新聞網欄目形式陳舊、缺少互動;微信、微博欄目設置缺乏多樣性和吸引力、服務功能不完備等問題比較突出。
(二)缺乏媒體品牌意識,管理無序。大多數高校開設的校園媒體隸屬于黨委宣傳部門管理,而學校行政部門、教學機構、各級學生組織等都開設自己的宣傳媒體,這些媒體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沒有形成統一規范,也很少從“品牌建設”的角度做出整體、科學的規劃。河北大學的官方媒體機構隸屬于黨委宣傳部,但各單位都有自己的媒體,尤其是新媒體平臺,處于管理無序的狀態,更難以形成媒體品牌,無法產生品牌效應。
(三)媒體融合不足,傳播效力分散。據了解,在大多數高校中,校園媒體均為獨立運行管理,各成體制,互不統屬。對于媒體最重要的新聞采寫、編輯、評論等工作,亦相對獨立,鮮有開展聯動協作。此舉非但極易產生同質化新聞產品,更難突顯并形成新聞媒體的聚合優勢,產生傳播合力。河北大學綜合新聞網、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已經走上了一體化的道路,三者合并組建了新媒體中心,但由于媒體形態不同,并沒有很好地協同辦公。此外,校報和電視臺還是獨立運行,導致了校園媒體人力、物力資源的不必要消耗。
(四)新聞工作者隊伍不穩定。高校校園媒體一般由教師作為監督管理人員,指導學生團隊進行運營。在河北大學新聞中心,學生記者是工作主體的承擔者,負責各校園媒體平臺的日常運行工作。但指導老師和學生團隊都具有不穩定性,特別是學生群體,極易因興趣、學業等因素而選擇離開校園媒體崗位,因此學生記者常年處于更換狀態,這導致校園媒體的工作人員很不確定,很多工作內容無法傳承,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和媒體平臺的質量得不到持續提高。
(五)缺乏與受眾的互動。很多高校校園媒體盡管圈粉無數,但多數為“僵尸粉”,主動參與互動的粉絲數量十分有限。這使媒體平臺淪為了“公告板”,尤其是新媒體,沒有發揮其互動作用,失去了其“與公眾零距離”的優勢。河北大學的官方微信粉絲數突破六萬,官方微博粉絲數接近四萬,但真正點贊評論轉發的人卻寥寥無幾,沒有很好地發揮其與師生互動交流的作用。缺少與受眾的互動交流,逐漸成為阻礙校園媒體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校園媒體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幾乎所有高校傳統媒體都陸續在喪失受眾群體。因為其時效較差、內容有限、形式死板等局限性,其媒體職能正在被弱化。河北大學電視臺、校報等傳統媒體十分缺乏活力,沒有及時進行媒體轉型,更沒有與其他媒體平臺融合發展。而對于新媒體的開發利用,河北大學也是相對落后的。一是因為雖然有一定的經費來源,但是經費很少,而且大多數運行設備更新滯后;二是由于媒體工作者創新意識較低,滿足于現狀,特別是管理層面,受諸多因素的制約,不能進行媒體平臺的及時開發,這也是大多數高校新媒體開發力度不足的普遍原因。
(二)在大多數高校中,各種類型的校園媒體長期處于獨立發展的環境中,彼此未建立有效的溝通、協作渠道,而管理者可能受諸多因素制約,不愿也難以打破這一現狀。這導致高校校園媒體不能及時進行資源整合,缺乏融媒體建設意識。河北大學校報、電視臺和其他新媒體平臺的融合正是遇到這一難題,不同運行機制下很難融合,而媒體融合后機制體制設計也是矛盾重重,需要學校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資源的重新整合。
(三)出于宣傳工作的需要,很多高校的行政部門、教學機構、各級學生組織等都開設了自己的媒體。如河北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的紅色戰線,河北大學團委的青年通訊社、河大青年新媒體工作室等,這些媒體平臺沒有和新聞中心的官方媒體形成統一管理,這樣自成一家的局面,多的是競爭少的是合作,很難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更不容易打造校園媒體品牌,難以形成聚合優勢,產生品牌效應。而大多數高校沒有部門牽頭整合這些媒體,媒體融合沒有動力。
(四)高校校園媒體的專職工作者大多是在職教師,他們的工作可能存在一定年限的調動。而學生記者的流動性更大,新聞工作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而學生則因其畢業等問題,無法長期任職,即使業務能力再強,也只能不舍“離職”。另外,大多數學生記者因自身專業限制,很難接觸基礎的新聞專業知識,很多學生記者并不能勝任校園媒體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因為校園媒體不能進行市場化運營,而其工作又占據了學生的大量時間,缺乏經濟補助和獎勵機制讓不少學生沒有工作的動力和熱情。
(五)當前,轉載社會新聞和宣傳學校形象的內容在高校校園媒體中占據了主要位置,但這些內容在報道形式或內容創作等方面過于刻板,對學生群體的吸引力嚴重不足。而貼近校園生活、服務師生的內容則相對較少,這也致使受眾的參與感不強,很難形成互動。大多數高校校園媒體也缺乏線下品牌活動,沒有和受眾的線下互動,如河北大學新聞中心的幾大媒體平臺都沒有打造品牌活動,和學生的線下互動很難進行。
三、高校校園媒體的發展對策
(一)加快傳統媒體轉型,大力開發新媒體。高校校園媒體應從內容入手,增強時效性和形式的多樣性,依托新媒體平臺,做好媒體融合。例如河北大學電視臺、校報等傳統媒體可以與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融合發展。而對于新媒體的開發利用,首先要敢于創新,要開發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也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互動作用,完善其服務功能,更好地吸引師生等受眾群體。
(二)進行資源整合,建設校園融媒體。為了促使高校校園媒體融合發展,避免校園媒體資源的過度浪費,高校可在機構設置、人員安排、內容生產等方面進行資源的全面整合,建設校園融媒體,隨之形成良好的傳播效力,實現內容的全媒體傳播。以河北大學新聞中心為例,可以使校報、電視臺、綜合新聞網、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平臺進行統一運行,實現一個新聞事實只需要一次采寫,就能在多個媒體平臺同時發布的效果。
(三)建設校園新媒體矩陣,注重垂直化運營。針對校園媒體缺乏品牌意識、管理無序等問題,高校可建設新媒體矩陣,形成統一管理,進行自上而下的媒體聯動,實現垂直化運營,以達到媒體運營的細化和精準。河北大學可整合各單位開設的媒體,建設矩陣,實現工作上的聯動和統一管理,從“品牌”角度做出整體、科學的規劃,打造校園媒體品牌,形成校園媒體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四)調動高校內相關專業的資源。當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新聞傳播學類專業,高校應充分利用新聞專業師生的力量,依托專業成果建設校園媒體。河北大學可依托新聞傳播學院、河北大學一中央蘭開夏傳媒與創意學院和河北大學工商學院的專業優勢,整合專業資源,建設校園媒體,讓這三個學院的師生加入到校園媒體內容的采訪、攝像、寫作、編輯、發布、傳播等全過程中,提升校園媒體內容的品質,擴大校園媒體的影響力。
(五)不斷進行內容創新,增強互動效果。高校校園媒體要從內容上進行創新,在保證正常的新聞報道和形象宣傳的基礎上,生產廣大師生喜聞樂見的新聞產品,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與公眾零距離”的優勢,更好地服務師生。同時打造品牌活動,使更多的受眾參與其中,不斷增加高校校園媒體的線上線下互動,增強互動效果,提升廣大師生對校園媒體的主人翁意識,共建持續健康發展的新時代校園媒體平臺。
參考文獻:
[1]吳瓊.對高校校園媒體的價值評估[J].東南傳播,2016,2(5):77-79.
[2]婁雷.高校校園媒體的資源融合與發展[J].揚州大學學報,2008,12(3):50-53.
[3]周穎怡.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生存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4,5(9):43.
[4]王建樹.淺析新媒體時代受眾的特征[J].西部廣播電視,2015(15).
[5]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Z].201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