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生
【摘 要】 新課標指出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則應起引領作用,而不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強制學生學習,對學生灌輸毫無價值的知識。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開展時,教師則秉承著育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在全面開展教學活動時,對學生進行綜合指導和教育,進而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較強的主體性,這樣教師的課堂教學氛圍也會因此得到較好的轉變。為了促進教師日后教學活動的意義增強,本文將對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 數學知識 ?提問教學 ?有效性
前言:
數學課堂提問教學實際上十分符合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因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提問的過程中,學生會參與到其中,并且會不斷地思考,鍛煉自身的思維創造能力。而教師采用的提問方式形式多樣,學生就更加會被吸引,從而主動并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因此,數學教師要注重其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提高。
一、關于提升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重要性的研究
(一)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提問教學的實質是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就體現了學生的參與。如教師可以讓提問教學更加靈活,學生的積極性則會被調動,進而在課堂上主動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并且在日后遇到問題后也會主動思考探究,所以說提問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二)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在提出問題后,很多問題較為困難,學生就無法快速地回答,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引導。在引導過程中如果方法得當,學生就可以快速地理解教師所講解的知識。而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耐心,從而對教師建立信任度,融洽的師生關系也就因此形成。
(三)有助于教師改善課堂氛圍
傳統的教學形式導致課堂教學氛圍過于沉悶,缺乏活力,學生在學習時經常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而如果教師運用提問教學法,既能解決數學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活躍課堂氛圍,一個學生的學習帶動全班同學,這種教學方法才可以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質量。
二、針對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出的方法
(一)創新提問形式
在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的過程中,獨特新穎的教學形式才利于教師帶動學生探究問題。因此,在展開實際提問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提問方法不斷的變化,讓課堂提問具體、生動、靈活。其提問的方式可以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學生根據教學提問自己研究問題,自己解題;同學之間互動提問;小組之間提問;學生向教師提問,這些提問方式都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并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例如:在對一年級學生進行教學引導時,因為其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理,教師在與其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其趣味性。如“比多少”的教學,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采用謎語的方式不斷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在猜謎語的過程中掌握教學知識;其次,教師也可以出示相關的課件,為學生播放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了解教學內容。教師出示小松鼠、小猴子的動畫。師提問:動畫中一共有多少小動物?生回答5只。教師再提問松鼠幾只?猴子幾只?生回答:松鼠3只;猴子2只。師提出問題,那哪種小動物數量多呢?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回答“松鼠多”。這種不斷提問的方式既可以鞏固復習之前的知識,也會讓課堂教學更加生動。
(二)給予學生主動探究的機會
學生的主體性,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遵守。所以,在提問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間是較為必要的。尤其是在提問教學活動中,這主要是因為提問教學所提出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思維運轉,學生會在此過程中形成較強的思考能力。例如:在學習認識厘米和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師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借助手工的尺子量一量書本是多少厘米。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得出答案,然后讓學生思考,手工的尺子是否可以量桌子,學生在量的過程中會發現當尺子達到一定的距離后就會出現不同的數字變化。這時教師再對學生提問,是否可以將厘米轉化為另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又代表什么?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時的引導人員,其作用較為明顯,為了讓學生易于接受教師的提問,教師自身則應和學生加強互動,與學生共同探討數學理論知識,幫助學生解決數學難題,這樣學生在互動時則會和教師形成良好的關系。
結束語:
總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師促進學生的配合,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如果學生沒有參與到其中,其提問效果也不會有所增加。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不斷創新融合新穎的教學理念和方式,提問教學方式的轉變會讓數學知識更加具有趣味性,學生也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性也會增強,這實際上十分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也會因此顯著改善。
參考文獻
[1] 陳世華.淺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19(25):22-90.
[2] 趙建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的有效性提升和研究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35):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