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榮+趙瑜+葉惠珠
[摘要]建筑法規是建筑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課程抽象、枯燥、理論性強。對于本課程的教授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本課程要解決的問題之一。文章以本校建筑專業為對象,通過觀摩“提問式”課堂教學過程,提出從學生主體地位、課堂中的反饋聲音、學生不良行為、精神狀態等方面進行教學,可以催生和諧而精彩的課堂,從而為建筑法規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提問教學;課堂教學效率;建筑法規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131
“建筑法規”是建筑學專業的重要專業選修課,課程具有法規類課程理論性強的特點。建筑法規以強制性的法律條文為主體,課程具有抽象、枯燥的特點,且具有時代性特點。對于建筑設計類的學生來說,普遍對理論課的認知度低,僅僅利用課堂時間將條例列出進行理論授課,授課效果會大打折扣,課堂教學效率低。因此,對于本課程的教授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本課程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萬,起點是一問。”提問是教師教學中常用的手段。對于建筑法規這類理論課,引入教學案例,進行提問、討論,恰恰能起到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提問就會引起各種聲音,在這各種聲音中,把握課堂內與眾不同的聲音,讓其相互交叉就會產生精彩的課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1 案例教學描述
授課對象:建筑學專業學生。
授課過程:教學過程如下。
師:“請一位同學簡單回顧下上周所學內容。”
生:“主要是講工程安全建設法律體系有哪些,施工許可證的申請及有限期、生產單位的法律責任、從業人員的權利與義務等。”(點名方式一位同學的回答)
師:“他說得對不對?有沒有遺漏?”
生(集體):“對!就是這些了。”聲音此起彼落。
師:“很好!大家都掌握得不錯。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學習工程安全法律體系的相關內容。上周,曾經給大家四個案例,請大家作了分析。在四個案例中,第三、第四個案例都提到了生產事故傷亡等事件,那么,我們對這類事件如何處理呢?”(教師有意識地停頓,部分同學在快速查詢所提到的案例)
師:“這就是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安全生產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在處理安全生產事故中,首要的是弄清事故等級,依據事故等級相應要求作處理。請大家翻閱教材161頁,給大家5分鐘時間,自己查看安全生產事故等級劃分,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同學們聽到有問題,都抬頭看投影儀屏幕上的問題。教室一片安靜,老師走下講臺,悄悄觀察學生的動向。大約2分鐘后,有部分同學已經完成閱讀,并在相互討論問題的答案;有部分同學邊看題邊查書;還有少數同學竟沉浸于手機中暢游。大約5分鐘,老師回到講臺。
師:“請第六小組的一位成員說下答案。”(這是沉浸于手機暢游的同學)
生(一位男生怯生生地回答):“應該選ABE。”
師:“其他成員有沒有補充?”
有一個同學用小小的聲音說:“好像不全吧?D項中應該也是。”
老師環顧了一下教室,繼續說:“我已經聽到有同學有不同的答案哦!那么請認為選ABE的同學舉手。”結果竟然只有3位同學舉手。
師:“有3位同學,那么其他同學的答案是?”
這時,一位同學大聲說:“應該是ABDE。”
師:“非常感謝這位大敢說出自己想法的同學,有不同意見,應該說出來!大家應該向他學習。請大家為他鼓掌。”
話音一落,掌聲熱烈地響起來了。其他同學也被這樣的氣氛帶動了,全班同學對此問題議論紛紛。
生:“應該是ABD。”
生:“應該是BDE。”
生:“根據安全生產法,經濟損失在1億元以下、5000萬元以上,即為重大事故,所以BD應該都選。”
師:“那么讓我們一起看看,究竟選擇哪幾項?請大家注意安全生產事故等級劃分依據……”
此時,同學們都非常認真地聽著,整節課就這樣進行著……
2 課堂啟示
2.1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是現代教學思想的重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教師只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有著巨大的發展潛能,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逐漸形成獨立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建筑業是高危行業之一,安全防范意識非常重要。為了讓學生重視安全生產,熟悉相關法律規定及處理條例,授課過程中以安全生產事故等級區別為例,引導了學生自主學習。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
2.2 把握課堂的不同聲音,煥發課堂意外精彩
教學過程是教學雙邊對話活動和問題情境交融過程的生成發現和創造的“源泉”。根據課堂情境,創設問題,利用課堂內與眾不同的聲音,循循善誘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誤區,將學生帶入教師提前準備好的授課系統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從而沖破理論課堂中的“低頭族”現象,改變了“滿堂灌”的授課方式,使自己的課堂煥發出不能預設的精彩。把握課堂內與眾不同的聲音,教師就能讓自己的課堂煥發出不能預設的精彩,成為課堂的畫龍點睛之筆,課堂的亮點亦一起展現。
2.3 面對學生的行為問題,巧借提問使其改正
案例中提到提問中的學生是在手機暢游,說明該生在課堂行為不端正,不能好好聽課。如果此時,對這樣的學生進行責罵批評,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巧借提問,并對其表現好的一面進行表揚,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糾正不良課堂行為。特別是教師的態度和表情也會影響到學生的聽課,因此,在與學生交往中,要樂意以微笑面對學生。
2.4 審視學生的精神狀態,及時激發學生自信
案例中描述有一個同學用小小的聲音說:“好像不全吧?D項中應該也是。”從“小小的聲音”可以判斷該生對自己不夠自信。作為教育者,應該在授課過程中,關注學生課堂狀態,針對某些同學不自信等表現,利用課堂及時做出引導,多多肯定其正確的好的方面,以增強學生自信心。
本案例中教師通過微笑的表情加上對敢于站出來的同學進行“個例肯定”,緩和了全班同學的緊張狀態,從而使課堂轉為“議論紛紛”的狀態,側面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當一個人充滿自信心時,其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因此,教學過程中,審視學生的精神狀態,及時激發學生自信意義重大。
3 改進與建議
3.1 面對“低頭族”,及時反思教學方式
當前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面臨眾多挑戰。案例中的“低頭族”,是新時代的產物。這一產物既是科技生產力發展的成果,也是傳統課堂教學中普遍的障礙物。反思教學方式,可能會發現:當“低頭族”出現時,可能是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吸引力不夠,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批評學生,而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模式。事物產生必有其兩面性,即有利有弊。正如科學就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揚長避短,就可以讓其發揮最佳效能。
3.2 “互聯網+”時代,探索新課堂模式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體現了國家和政府最高決策層對互聯網推動社會轉型進步的高度重視。隨后《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頒布,其中提出了要通過互聯網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也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進行變革,探索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建議順應時代發展,探索新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最終培養學生運用建設法規知識解決建設活動過程中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志.對高校建筑法規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8).
[2]孫凌云.案例教學在建筑法規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職工教育,2014(14).
[3]佘立中.建設類專業建設法規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