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琦
摘 要:我國村鎮銀行的建立,在促進農村地區投資多元、服務高效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的形成,支持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近幾年來,部分村鎮銀行在業務經營和發展中,存在著公司法人治理不完善、風險防范體系薄弱等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本文就歷年來村鎮銀行在發展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村鎮銀行? 經營管理? 風險分析
隨著部分村鎮銀行設立已經十多年,業務經營和發展規模的不斷壯大,與之不匹配的公司治理模式漸顯端倪,市場認可度不高、聲譽風險和操作風險時有發生,內控防范體系較薄弱,發起行風險傳遞等,制約著村鎮銀行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一、全國村鎮銀行基本發展情況
截止到2019年9月末,全國村鎮銀行的規模已經發展到1633家,中西部占比65.7%,覆蓋全國31個省份的1296個縣(市),縣域覆蓋率為70.6%,貸款主要投向縣域農戶和小微企業,調整后的存貸比為75.9%,農戶和小微企業貸款占比達90.5%,戶均貸款余額為33.5萬,資本充足率17%,從整體來看經營較穩健,風險水平總體可控,具備較強的風險抵御能力。但是從結構上來看,全國村鎮銀行發展不平很,特別是風險控制方面部分地區村鎮銀行出現偏離“三農”、業務功能不健全、內控失效、風險管理水平不高、虧損較嚴重、監管不完善等問題。
二、當前村鎮銀行存在的主要風險問題
(一)聲譽風險凸現
村鎮銀行作為新型農村微小金融機構,由于經營時間短、資本規模小、公司治理水平較低、風險防控能力較弱等原因,致使其在社會中的公眾形象和地位不夠高,公眾對其認知度和信任度還不能與已有的農村商業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相比,加上貸存比較高,一旦出現負面疫情,很容易動搖公眾對機構的信心。因此,聲譽風險是村鎮銀行當前乃至于后期一段時間內急需關注的主要風險之一。
(二)操作風險突出
部分村鎮銀行實行的是兩級管理的扁平結構,前中后臺工作人員基本從當地招聘經培訓后上崗,從業人員素質相對不高,合規操作意識不強,風險意識相對較淡薄,自身職業素養與現代復雜多樣的金融需求不相適應。機構在快速擴張的同時,風控管理人員顯得尤為不足,特別是由三至五個人組成的業務部門和鄉村機構,在業務操作過程中極易產生感情代替制度或原則的現象,違規操作等風險問題突出,內控失效的情況較多。如內部員工勾結騙貸,行員違規直接與信貸客戶發生經濟往來,出借賬戶給他人使用,員工直接接受客戶轉賬,違規幫客戶代理歸還貸款等現象還時有發生。
(三)風控管理薄弱
部分村鎮銀行基本沿襲了主發起行的內控管理模式,自身沒有結合實際予以細化、梳理和重新修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合規文化和風險管理理念難以形成,導致內控管理不到位,風控管理能力薄弱。如出現超權限開展業務、違規開辦信貸業務、貸款“三查”不到位引發的風險問題較為突出,也很容易形成內控管理不到位導致信貸資金體外循環的現象。
(四)主發起行風險傳導
通過公開披露的資料分析,部分村鎮銀行的發起行本身存在一定潛在風險:如投資規模趨大,大比例股權質押,股東變相抽逃資本,高管違紀違法等;有些發起行大股東股權對外質押,影響股權穩定,股權頻繁質押不僅易觸犯相關規定,還可能引發訴訟,形成法律風險,進而影響良好公司形象;有的發起行關聯交易控制不到位,容易引發較大風險;還有些銀行既是村鎮銀行的主發起行,也是其第一大股東,一旦爆發風險,勢必傳導至村鎮銀行。
三、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發展速度受限
盡管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銀行業機構也已有從政策性銀行、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農商行到村鎮銀行五類完整的市場布局,法人銀行機構和非法人銀行分支機構多達十幾家,其中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深耕多年,客戶群體廣泛,農發行與各級政府深度合作,其他銀行也具有行業股東背景。雖然村鎮銀行走支持“三農兩小”差異化路線,下沉機構網點,瞄準農村市場,但在戰略定位是與農商行高度同質,與農商行、郵政儲蓄銀行在鄉鎮競爭,市場空間有限,競爭優勢并不明顯,加上近年來經濟下行時期,優質承貸主體減少,發展速度受限,風險問題容易暴露。
(二)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負債成本較高
部分地區村鎮銀行面臨著地方支持不足導致資金來源有限的問題。為支持村鎮銀行發展,部分地區出臺了關于支持村鎮銀行發展的通知,但通知精神一直未能得到全面落實,特別是縣以下單位的各類涉農資金、財政資金等可存入村鎮銀行的規定很難得不到執行,村鎮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居民定期儲蓄存款,成本相對較高,且規模有限,加上部分村鎮銀行貸存比長期處于較高水平,在負債成本高的情況下其流動性風險不可忽視。
(三)專業金融人才匱乏,核心競爭力不強
相較于大型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在平臺、薪酬、網點位置等方面對人才引進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同時,部分村鎮銀行人才結構不盡合理,員工中具有銀行從業經歷、經驗的不多,新錄用員工中本科及以上高素質人員比重偏低,且村鎮銀行從業人員的穩定性較差,人員流失率較高,影響長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三、政策建議
(一)采用“總分制”模式,提升風險防控能力
相較于“一縣一行”村鎮銀行模式,“總分制”模式在增強流動性、增加貸款審批層級、實現專業分工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利于村鎮銀行降低業務運行成本,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增強員工專業化程度,在政策允許范圍內采用“總分制”模式有利于提升整體競爭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聲譽風險防范能力
聲譽風險是逆周期時期村鎮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不斷提升聲譽風險防控能力對村鎮銀行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一方面,村鎮銀行要不斷完善公司治理體系,發揮“三會一層”職能,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各崗位各司其職;另一方面做好聲譽風險應急預案,面對突發事件和負面疫情要穩妥有序處置,同時增強與屬地政府和監管機構的溝通聯系,加大對存款保險金融知識的宣傳,增強公眾認知度,提高公信力。
(三)加強內部控制建設,提升穩健經營能力
杜絕照抄照搬發起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與村鎮銀行自身業務性質、規模相應適應的內控組織框架,建立覆蓋各業務條線的內控制度,培養以風險管理為導向的內控文化,營造“事事合規、時時合規、人人合規”的內控氛圍,培養“德才兼備”的從業人員,嚴格落實貸款“三查”制度,嚴處違規違紀行為,實現穩健經營。
(四)提倡投資管理村鎮銀行模式,建立風險傳導隔離機制
國內個別村鎮銀行發起行已獲批籌建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為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發起行不再直接管理村鎮銀行,村鎮銀行將作為獨立的“子公司”開展經營管理,建立投資管理行作為村鎮銀行的管理與服務機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村鎮銀行集約化管理和專業化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稀釋發起行持有的村鎮銀行股權,建立風險隔離墻,降低發起行的風險傳遞。
參考文獻
[1]石陳.村鎮銀行經營風險管理研究[D].西華大學,2012.
[2]郭興平.村鎮銀行經營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基于兩家村鎮銀行的調研報告[J].銀行家,2012(03):92-95.
[3]匡磊.我國村鎮銀行經營風險管理研究[J].現代營銷(學苑版),2011(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