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勤龍
◆摘 ?要:教學過程應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本文從歷史課堂的形式、內容、評價等方面激發學生的思維力,讓歷史課堂充滿智慧和多樣性,實現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互動互促的歷史課。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出自己獨特的聲音,充分展示思維與思維的碰撞。
◆關鍵詞:思維;內容;評價;激勵;開放
歷史課堂,無論教、學還是考,也無論思想、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追求的目標,形成互動、和諧、發展。歷史課堂應該是心靈的對話,抓住學生的心,怎樣抓住學生的心?用什么內容抓住學生的心?用什么方式抓住學生的心?
一、形式從機械走向活潑
在把握課程標準和考綱的前提下,我嘗試用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將原本枯燥的歷史通過活潑生動、形式多樣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如“分組模仿”“填字接龍”“對號入座”“古代科技復原”以及歷史廣告語設計等,力求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思考、推理、分析、判斷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激活他們的歷史思維力。在分組教學中,每結束一個單元的學習,我就把主要的知識點寫成小卡片的形式,本組全體模仿,派一人上講臺猜。比如,在必修一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我選取了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三公九卿、郡縣制、推恩令、藩鎮割據、行省制......本組學生在模仿時有一定的要求,不能出現所要猜的內容中任何一個字或同聲的字,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肢體動作表演。哪一組猜的快,猜對的多,就給予獎勵,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動了起來。
二、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
在傳統課程體系下,一般主觀題的考查結論都是單向封閉的,換句話說,無論命題者提供什么材料,從什么角度命題,考生都可以從教科書中找到答案。但在新課改背景下,很多問題都不可能在教科書中找到固定答案,而且版本不同的教材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也相差很大。這就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歷史問題的觀點結論從封閉性向開放性轉變;二是重視考查歷史問題的結論向重視考查歷史問題的認識過程轉變?!遍_放性正成為新課程命題的一個重要原則,最近幾年的全國卷高考題第42題就已經應證了這樣的變化。這一變化迫使教師不僅在上課的形式上要活潑多樣,在內容上也要走向創新、開放。
開放性試題一般沒有唯一結論,可以把學生的個人情感、理性思維融入到自己的解答中。特別能夠考查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泛性,體現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能提升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讓學生發現了學習的價值和快樂。為了給學生提供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提高復習效率,我在教學過程中盡量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對基礎知識及史料的整理、概括、遷移和探究,形成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語言文字的組織表達能力。這樣最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智慧。
三、評價從簡單走向多元
當今生活是個多元的生活,學生的發展也是多元的,對學生的評價也應是多元的。過去,學生作業的好壞,教師只是簡單地在本子上標上對號或叉號就算完事。我在歷史教學中采用諸如分層評價、多項評價等靈活多樣的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感,以輕松的和渴求的心理狀態進入學習,激發他們的歷史思維力。
我把教師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互評等多種評價方法相結合,建立學生、教師甚至家長等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饋信息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像我們的小組輪流作業評價機制,除了有老師的評語及等級評分外,還設有小組長的定期總結、組員感言,甚至還有家長參與。通過教師點評、生生互評、家長寄語的評價方式,無論對學生的文化素養還是道德修養,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設計歷史試題時,多設計一些開放性試題和作業,而學生在這樣的開放性考試中所閃現的智慧、所表露的思想、所呈現的喜悅就是一種評價,是對歷史教學的一種肯定,也是對他們自己的一種接納和欣賞。他們平時被壓抑的個性就會得到張揚,埋藏在身上的潛能也會釋放出來,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新精神就會被激發出來,從而喚醒他們的歷史思維力。
四、學習從死背走向聯想
史料是歷史教學的基礎,史料中蘊含著人類的智慧,歷史教學要打開學生的歷史思維力,就必須從史料出發。但史料浩如煙海,有各種典籍、圖表、筆記、碑文、民謠等等,我覺得展開聯想和歸納同類史料很重要,這樣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條件的進步,有些史料可由學生自己搜集。例如,講完“王安石變法”后,可設計這樣的問題:當時和后人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莫衷一是,你能否從這些人的評價中找到什么規律?學生通過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結論,結果真讓我難以想象,學生甲從所評價的內容上找出很多不同;學生乙從評價者的角度找出很多不同;學生丙從各朝代對王安石變法角度找出一些規律。學生的思維在尋找中閃耀,逐漸形成獨立判斷的能力。
高考試題取材正逐漸脫離教材的限制,從更加廣闊的領域,選取密切聯系我國和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社會發展的素材,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從命題的角度上來說,這樣做有幾個好處:首先,可以創造一個相對擺脫教材束縛的天地,為命題者提供新的思路;其次,可以有效地防止命題中的模式化的傾向。再次,可以逐漸摸索材料題這種主觀性試題進一步客觀化的路子。而學生要在更廣、更復雜的歷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得出合理結論,平時就要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錘煉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余偉民.歷史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張行濤,郭東岐.新世紀教師素養.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