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于以檔案效用助推意識形態工作,探析了檔案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功能定位和實現路徑。首先剖析了檔案自身可與意識形態工作需求適配的鮮明特質,接著闡釋了檔案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功能定位,如意識認同功能、意識聚合功能、意識導向功能及意識表達功能,最后從工作導向、資源開發、宣傳建設、服務品質等方面提出實現功能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檔案 意識形態工作 功能定位
中圖分類號 G273 文獻標識碼 A 收稿日期 2020-07-13
★作者簡介:孫洋洋,求是雜志社辦公室助理館員,中國人民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檔案管理,中國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Abstract With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ideological work via the use of archiv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archives in ideological work. First, the clear characteristics that archives can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ideological work are put forward. Then the functions of archives in ideological work are illustrated, such as ideology identification, ideology aggregation, ideology guide and ideology expression. Finally, effective way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work orientat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publicity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quality.
Keyword archives; ideological work; function positioning
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信息科技日新月異,國內國際關系不斷變革,意識形態工作領域的形勢也更加復雜多變,態勢也更加緊張嚴峻,為此,黨和國家不斷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論斷、新舉措,以充分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檔案事業承擔著“為黨管黨、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神圣職責,應以“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替未來著想”為宗旨,充分挖掘檔案資源的價值,探索檔案工作與意識形態工作的契合點,積極彰顯檔案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的積極意義。
一、檔案與意識形態工作需求適配的特質
檔案之所以能夠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發揮作用,從根本上來講,是其本身所具有的鮮明特質與意識形態建設的內在需求在一定層面上相吻合,形成了檔案工作與意識形態工作的契合點。其特質主要體現為下幾方面。
1.原始記錄性。吳寶康先生在《檔案學概論》中指出,“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或說是原始的歷史記錄,這是檔案的本質屬性”,且“檔案以兼具原始性與記錄性于一體的突出特點區別于其他資料”[1]3。檔案伴生于人類的行為實踐活動,是對歷史事實真實客觀的記錄且具備保存價值。這種觀點一直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筆者在此不作贅述,僅就此特質與其他特質的關系略作闡釋:原始記錄性也即檔案的內部規定性,是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標志,也因其“非排它性”成為表現或延伸出其他屬性的軸心,如基于屬性表征論的“真實、客觀性”,基于現實效用論的“備以查考性”和“歷史再現性”,基于內容剖析論的“有機聯系性”和“可追溯性”,以及基于交集論的“多屬性統一性”,都需要在“原始記錄性”這一本質屬性的前提下進行理解、界定和闡釋。
2.歷史性。由于檔案是對“過去時”的記錄,因此其“歷史性”與“原始記錄性”可謂檔案的一體兩面。參考王英瑋教授的闡釋,歷史性可理解為檔案內容的本源性、形成者的真實性以及檔案形成過程的歷時性[2]21-23。換言之,即當時的實踐主體在特定的歷史活動背景之下,使用相應的記錄符號或工具對現象、事物或實踐行為進行了有意識的記錄并保存下來,形成了歷史載體。檔案的歷史性又具備兩個重要特點:一是檔案自身具有的未加工的原生性,使得其歷史性更為樸素和真實,往往可作為歷史資鑒的重要憑證;二是檔案卷宗所具有的有機聯系性,使得其歷史性更為連續和系統化。
3.社會性。正如馬克思所言,人是歷史的劇作者,也是歷史的劇中人。我們在對檔案這一歷史的原始記錄的屬性進行探討時,自然不能忽略作為歷史活動主體的人。人之于檔案,不僅是記錄的客體,也是記錄的主體,人與人的普遍聯系構成社會,檔案也同樣具有社會性。一是體現在檔案記錄了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社會實踐的信息載體形式;二是體現在檔案形成于人們有意識地推動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就蘊涵了人類主體的行為意向、價值基礎和實踐理念,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存在內在契合的關系。
4.文化性。從檔案本身來講,作為人類歷史活動的原始記錄,在縱向上貫穿歷史脈絡,在橫向上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科技等方面,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發展成果的歷史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回溯歷史文化的著眼點,也是發展未來文化的資源庫。《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2020年6月20日修訂版)第二章第十條指出,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各類檔案館是集中管理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負責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自分管范圍內的檔案。由此可知,檔案機構及事業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與文化事業存在明顯交集,是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檔案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1.基于文化觀的意識認同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維系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體現。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強大的根本力量[3]243。傳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加強文化認同進而增強意識認同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內容。檔案作為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記錄載體,作為中華民族為了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見證者,蘊含著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等深層次意識。例如,透過檔案觀摩到的黨史、新中國史以及改革開放史,感受到的“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體會到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馬家浜文化”等,都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融會多元文化的特質,有利于促進中國人民從中華文化中吸收價值觀、道德觀以及民族觀的內涵,不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基于成果觀的意識聚合功能。成果觀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中的“價值關系論”,將檔案理解為人類社會各組織和社會成員通過有意識的創造性勞動,逐步積累和保存下來的維系和促進人類歷史文明延續和發展的物質和精神文化財富[4]2。從這一角度來講,檔案因其歷史性和社會性而具有先天性的意識聚合功能。以家庭為單位來看,家庭檔案是記載家庭事物和實踐活動的載體,有著鮮明的時代色彩,是代際之間理解和傳承的重要紐帶,有利于溝通情感、和睦家庭、涵養家風。以城市為單位來看,檔案是體現和延續一個城市歷史文脈的載體,是城市魅力的關鍵所在,有利于人們以地理區域為劃分,認知、理解和認同本土風俗、文化和情感根基。以民族為單位來看,檔案是不同民族歷史信息、血脈和聯結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的歷史滄桑和歲月痕跡,蘊含著民族文化風格和傳統風貌,是加強民族團結意識的重要基點。
3.基于規則觀的意識導向功能。“規則觀”是以管理學思維為導向的,重在強調檔案的工具價值,認為檔案是社會組織出于自身管理活動的需要而形成的文化載體,因而可在組織內部的管理活動中發揮作用[5]100。為此,檔案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同樣具備一定的管理功能,主要體現在意識導向方面。一方面,檔案是中華民族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的重要源泉,能夠跨越時空與具有當代價值的精神對接,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另一方面,檔案作為歷史的原始記錄,具有不可比擬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能夠有力闡明相關歷史淵源、基本走向和演進脈絡,有利于有效應對當今的各種歪曲歷史、誤讀國情的不利社會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從而引導人們旗幟鮮明地抵制錯誤思潮、堅定樹立科學觀念。
4.基于傳播觀的意識表達功能。當前意識形態建設迫切需要增強話語權,增強對外交流的公信力、創造力和感召力,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課題。用檔案說話,就是用事實說話,用歷史說話。以檔案資源為基礎構建中國的話語體系,具有獨特的意識表達功能。首先,具備了民族特色,能夠從客觀、真實的角度展現中華民族的歷史和傳統;其次,破除了國界障礙,政治交往有國界,而文明交流互鑒是沒有國界的,檔案這一重要的人類文明載體有利于跨越地域和國界屏障來傳播中國聲音;再者,加強了情感表達,具備客觀實在性的檔案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能夠在講述中國故事時從感官上給人以直接、全面、立體的感受,從而增強話語闡釋和意識表達效果。
三、檔案服務于意識形態工作的實現路徑
1.明確立場,把握檔案工作導向。方向和立場是決定事物發展的根本性因素,要充分發揮檔案在意識形態建設中的作用,使得二者相得益彰,就要先明確檔案工作服務于意識形態工作的原則立場和價值導向。意識形態建設關乎國家安全、民族安全和人民幸福,因此檔案工作也要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明確其與意識形態建設、政治思想教育、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國家軟實力的內在關聯,以“在位”的姿態服務于黨和國家大局,服務于人民的需要。如為了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宣傳教育,中央檔案館積極開辦專題檔案展覽,加強檔案編研并攝制了一系列紀錄片[6]112。以《中央檔案館藏日本侵華戰犯筆供選編》為例,它是由中央檔案館整理、中華書局編輯發行的,共收錄842名戰犯的筆供,涉及筆供檔案近63000頁,基本上無刪節、無修改地呈現了侵華戰犯的親筆供述,嚴格尊重了檔案的原始性和權威性,可以說是再現日軍侵華歷史、揭露日軍掠華罪狀的有力憑證,也是強化民眾愛國主義情感和和平愿望的生動教材,不僅有力回擊了歷史虛無主義、維護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也有效增強了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加強開發,挖掘檔案資源價值。檔案作為人類文明偉大進程的記錄者,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歷史載體,是展現中華文明、還原中國歷史、傳達中國話語的寶貴資源,因此我們應全面加強對檔案的開發利用,充分挖掘檔案的深層價值,并將其融入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中。從內容建設角度來講,可以通過對歷史文化檔案的開發,引導人們從歷史事跡中體會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觀念,通過對紅色檔案的開發引導人們從革命史實中體會為實現民族復興不懈奮斗的理想信念,通過對法治檔案資源的開發引導人們體會公正法治愛國誠信的價值理念[7]。從開發路徑上來講,應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創新檔案資源開發舉措,一方面要采用學術性開發的形式,加強與科研機構的合作,挖掘檔案資源的學術價值,積極推出相關研究成果,為意識形態建設提供知識性、信息性的支持;另一方面要采用市場化開發的形式,積極與當下的社會形態和經濟需求融合,使檔案承載的深厚內容以接地氣的方式融入公眾意識,加強檔案與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互動。
3.創新宣傳,豐富檔案宣傳內涵。要以“守土有責”的原則占領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就要創新方式方法做好宣傳思想工作,檔案宣傳工作也不例外。新時代,檔案宣傳工作應當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適應大眾心態,創新宣傳手段。首先,檔案宣傳工作應加強與媒體平臺的合作,聯合打造傳播精品,為自己配備“擴音器”。如北京電視臺于2009年2月開播的紀實欄目《檔案》,以檔案作為內容主體,回放案件和事件發生實錄,生動展現了人生百態和社會現象,滿足了觀眾視覺沖擊感和對于事實的渴求感;其次,檔案宣傳應積極與信息科技相融合,應用公眾喜聞樂見的信息接收方式。當下,檔案領域的微信公眾號已較為普遍,筆者關注較多的“檔案那些事兒”“檔案春秋”“中國檔案報”已積累了一大批受眾,并且展現出時度效較強的特點。下一步,檔案宣傳可在H5、VR技術的應用、音視頻的制作以及微博、博客等平臺的入駐方面進一步推進,從而多渠道、全方位加強檔案宣傳效果,從而參與到網絡意識形態建設中來。
4.聚焦服務,提升檔案服務品質。從本質上來講,意識形態工作是關于“人”的工作,重在凝心聚力、成風化人,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著眼于人。從這點來講,檔案工作要服務于意識形態建設,也應該把服務于人作為工作重點,不斷拉近檔案資源與大眾的距離。首先,檔案工作部門和人員應該加強服務意識,在做好檔案保存和管理工作的同時,加大對提供利用的關注度,從思想、態度和行為上增強服務意識;其次,檔案資源的開發要積極適應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對于文化資源的需要,匹配人民群眾的層次性和差異性,注重對高校師生的教育和引領,進而在凝聚共識方面充分發力;再者,檔案服務的內容應及時跟進社會發展節奏,不僅僅局限于查檔供檔方面,而是以主動的姿態走進社會、貼近大眾,如開發一系列以檔案為基礎的文創產品,將檔案轉化為時尚活潑的實體形式進入市場,以嶄新的風貌融入大眾生活[8]14。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內容,積極實現檔案在其中所具備的功能便是服務于黨和國家發展大局的體現,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體現,為此,如何充分挖掘和實現相應功能是需要我們在研究和實踐中不斷探索的課題。筆者認為,在相關的研究中,應把握三個基本點:一是不可偏離檔案的本體特質這一立足點;二是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順應和跟進時代發展潮流;三是要堅持問題導向,著眼于意識形態工作中的疑點難點重點開展研究,從而產生有實際價值和應時效用的積極成果。
參考文獻
[1]吳寶康.檔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3.
[2]王英瑋.關于檔案本質屬性的思考[J].檔案學通訊,2001(2):21-23.
[3]習近平.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243.
[4]王英瑋.檔案文化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2.
[5]胡鴻杰.維度與境界:管理隨想錄[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5:100.
[6]柴麗.檔案宣傳實現黨性與人民性統一的路徑分析[J].檔案學研究,2019(2):112.
[7]杜童欣.論檔案在強化制度認同中的功能與路徑[J/OL].山西檔案.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162.G2.20200115.1037.002.html.
[8]熊文景,徐擁軍.論檔案文化的意識形態整合功能[J].山西檔案,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