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張君玲
【摘 要】目的:探討采用CT檢查方法對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實施診斷后獲得臨床效果。方法:將我院2017年07月~2020年02月收治的30例(46灶)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作為實驗對象;臨床均合理對所有黑色素瘤患者展開CT檢查操作,其中30例(46灶)患者實施CT平掃,24例(38灶)患者實施增強CT;最終就檢查結果進行觀察分析。結果:完成CT檢查后,惡性黑色素瘤表現出陽性表現共包括44灶,分別為16灶頸部淋巴結轉移性病變以及24灶原發病變。40灶病變表現出軟組織腫塊的現象,4灶表現出黏膜增厚的現象。36灶表現出病變邊緣不清晰的現象,8灶表現出邊緣清晰的現象。對所有患者實施增強CT后發現,18灶表現出不均勻強化的現象,10灶未表現出強化現象,10灶表現出均勻強化現象。6灶病變對頸靜脈造成壓迫導致變形,4灶對下頜骨造成侵犯,14灶對上頜骨造成侵犯。結論:CT檢查方法的有效實施,對于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病癥特點加以有效明確,病變特點主要體現為增強軟組織腫塊以及邊界不清幾方面,最終通過對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早期診治做出保證,而實現疾病的針對性治療。
【關鍵詞】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CT檢查方法;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20--02
惡性黑色素瘤作為惡性腫瘤之一,其病變主要集中于黏膜以及皮膚等,例如患者皮下組織、面部皮膚以及上頜竇黏膜等方面[1]。對于此類患者往往表現出斑痣史的現象,并且對于惡變斑痣而言,其往往會表現出色素迅速增大以及色素加深的現象,于表面會表現出潰瘍現象,呈現出模糊邊界[2]。對于惡性黑色素瘤患者而言,于早期會呈現出淋巴轉移的現象,并且對重要解剖結構以及骨組織會造成侵犯,對此針對惡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診治做出保證意義顯著。本次研究將針對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探析CT檢查方法運用可行性,以實現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早期診治與有效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7年07月~2020年02月收治的30例(46灶)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女14例,男16例;年齡區間為33歲~85歲,平均為(50.25±2.29)歲;患者病變位置為:8例上頜牙齦,12例腭部,2例咽側壁以及8例下頜牙齦。納入標準:①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于臨床獲得確診;②臨床均接受CT診斷;排除標準:①表現出較差CT診斷配合性;②表現出基礎交流溝通障礙現象。
1.2 方法
針對所有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合理展開CT檢查操作,主要利用CT機完成,就患者冠狀位以及橫軸位展開CT掃描,控制3~5mm掃描層厚。首先對所有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于臨床展開平掃CT檢查,完成后就患者基本情況加以觀察,對部分患者合理展開增強CT檢查操作,期間主要將非離子型對比劑(60%)作為對比劑。
2 結果
完成CT檢查后,惡性黑色素瘤表現出陽性表現共包括44灶,分別為16灶頸部淋巴結轉移性病變以及24灶原發病變。40灶病變表現出軟組織腫塊的現象,4灶表現出黏膜增厚的現象。36灶表現出病變邊緣不清晰的現象,8灶表現出邊緣清晰的現象。對所有患者實施增強CT后發現,18灶表現出不均勻強化的現象,10灶未表現出強化現象,10灶表現出均勻強化現象。6灶病變對頸靜脈造成壓迫導致變形,4灶對下頜骨造成侵犯,14灶對上頜骨造成侵犯。
3 討論
對于惡性黑色素瘤疾病而言,主要于50~55人群中多發,主要在黏膜或者皮膚出現,對于白色人種較易呈現出皮膚黑色素瘤的現象,對于黃色人種較易呈現出黏膜黑色素瘤的現象[3]。對于口腔惡性黑色素瘤主要于黏膜黑斑發展后患病。諸多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因為表現為淺表位置所以能夠給予充分診斷,但是部分惡性黑色素瘤患者會呈現出衛星病灶的現象,向周圍不斷擴散,呈現出生長迅速的特點,往往對黏膜下深部骨組織以及結構造成侵犯,從而呈現出骨破壞吸收的現象。針對此類患者在實施治療前通過對其給予影像學檢查,可以就患者表現出的病變范圍加以充分明確,從而為治療方案的準確提供做出保證[4]。
臨床針對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在診斷期間,CT檢查方法的有效運用,呈現出多樣性表現特點,諸多體現為軟組織腫塊方面,少數會表現出黏膜異常增厚的現象。就其病變密度進行觀察,呈現出不均勻或者均勻的現象,準備對比劑對患者靜脈注入后,會表現出不均勻強化的現象,并且主要呈現出不清晰病變邊緣[5]。
本次研究發現, 完成CT檢查后,惡性黑色素瘤表現出陽性表現共包括44灶,分別為16灶頸部淋巴結轉移性病變以及24灶原發病變。40灶病變表現出軟組織腫塊的現象,4灶表現出黏膜增厚的現象。36灶表現出病變邊緣不清晰的現象,8灶表現出邊緣清晰的現象。對所有患者實施增強CT后發現,18灶表現出不均勻強化的現象,10灶未表現出強化現象,10灶表現出均勻強化現象。6灶病變對頸靜脈造成壓迫導致變形,4灶對下頜骨造成侵犯,14灶對上頜骨造成侵犯,進一步說明CT檢查方法運用于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疾病診斷中可行性。
綜上所述,CT檢查方法的有效實施,對于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病癥特點加以有效明確,病變特點主要體現為增強軟組織腫塊以及邊界不清幾方面,最終通過對口腔頜面部惡性黑色素瘤早期診治做出保證,而實現疾病的針對性治療。
參考文獻
雷天霞,王海星,付莉,等.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對1例原發性食管惡性黑色素瘤臨床診斷價值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34):174-176.
雷雅麗,朱峰.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組織中MMP-9和Tiam1和Nm23-h1和Caveolin-1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9,26(11):1165-1168.
冷盈,劉心燭,劉佳興,等.以腋窩腫塊就診的惡性黑色素瘤2例646000四川瀘州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乳腺外科[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9,24(09):862-864.
李慧,王柯.原發性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相關miRNA篩選及其靶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分析[J].山東醫藥,2019,59(20):18-22.
馬旭輝,王麗珍,任國欣,等.SOX10作為原發性口腔黏膜惡性黑色素瘤分子診斷指標的初步研究[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9,29(03):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