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新中國成立71周年之際,探討我們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給我們留下的重要啟示,對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文化建設;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啟示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之際,研究探討我們在文化建設領域取得的成就及總結的經驗及啟示,對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強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最基本的象征。文化是國家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為以文化實力為背景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文化建設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一)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整個世界處于大變革大發展的時期,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較量。文化是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一種精神力量,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競爭力,文化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文化通過思想道德素質的宣傳、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可以這樣說,“誰占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就能夠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各國紛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主要發展戰略,以增強國家競爭力,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爭取主動權。比如美國始終將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文化作為其重要內容,強化美國精神,打造“美國夢。”當前,文化產品和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在快速發展,一個國家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進出口的規模,直接影響著其綜合國力的提高。我國正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激發廣大民眾的創造力,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增強綜合國力,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旗幟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積淀,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風貌和理想追求。堅持怎樣的發展方向,建設什么樣的文化,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一個政黨事業的興衰成敗。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文化建設,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充分發揮文化在教育人民、引領社會方面的重要作用,凝聚奮斗力量。文化還反映了一個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我國是一個擁有將近14億人口的多民族國家,要使人們的思想意志凝聚起來,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這就要求我們要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說:“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核心價值體系是文化的核心內容,規定著文化的性質,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體系關系到它的文化選擇、文化立場。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提出了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全社會形成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加快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文化引領社會變革
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變革,一種新的制度代替或者是戰勝舊的制度,文化都在潛移默化的起著引領作用,它為社會變革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反之,落后的、錯誤的觀念如果不破除,就會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先進的思想文化能夠對社會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反過來,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思想會阻礙社會的發展進步。從我國歷史來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極大的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歷史一次規模較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在理論上為封建社會的建立做了準備;五四新文化運動使封建思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抨擊,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沖破“兩個凡是”的束縛,開展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使“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黨內重新確立,為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從西方發展的歷史來看,發生在14到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是資產階級思想的一次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思想的覺醒,開啟了現代化的征程,在思想文化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做了準備,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推動了人類歷史的變革。可以說,文化對于引導社會思潮,引領社會變革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文化建設的當代啟示
建國71年來,我們黨在文化建設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文化建設的實踐也為我們加強文化建設,實現文化強國夢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啟示。
(一)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建設領域出現的各種矛盾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我國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文化領域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同落后的文化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從矛盾的性質上看,屬于人民內部的矛盾,主要是正確與錯誤、先進與落后、是與非的矛盾。只有正確認識這一主要矛盾,我們才能制定正確的文化政策,保證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否則文化建設就可能偏離正確的軌道。“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我們黨在文化建設探索的道路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使我們的文化建設遭受到了重大的損失,也使社會主義事業受到嚴重的打擊。主要體現在沒有準確把握文化發展的自身規律,沒有處理好文化與政治的關系,過分強調文化的政治屬性,把是否符合政治要求當作文化建設的標準,文化淪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大搞“一言堂”,扼殺了文化的生命力。新中國成立以來70年的發展,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文盲占多數的人口大國變為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從一個貧窮大國變為一個新興強國,主要矛盾和各種關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進行文化建設時,要善于抓住各個時期的主要矛盾,要兼顧各重大關系。在“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中,要處理好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使文化建設和諧有序的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前行。
(二)要正確處理好批判、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批判、繼承與創新是文化建設發展的一條重要原則,文化的發展過程就是在批判和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一直都是采取客觀科學的態度,一直都重視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文化建設方針。”“古為今用”的提出說明我們對傳統文化是在理性鑒別的基礎上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不是全盤否定的歷史虛無主義,也不是照抄照搬的拷貝主義。建國初期,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行汲取,對其糟粕部分進行剔除,在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使我國文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西方各種文化思潮也紛紛涌入,既有利于我們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等積極的一面,也有一些消極腐朽的思想,如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這對我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在文化建設中特別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過程中,怎樣正確處理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是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必須處理好批判、繼承、創新三者的關系,要堅持三者的有機統一,習近平同志指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文化強國的實踐中,我們吸取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借鑒了大量的外來文化,但是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們做的還不夠,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有價值的思想還有待于我們去進一步的挖掘,許多外來文化的精華還有待于我們去提煉,我們要加大對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發掘力度,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強國的建設。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特點,“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充滿生命力”。習近平同志的這段論述,表明了我們國家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基本態度。
(三)要正確處理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
推動文化建設大發展,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正確處理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二者既有區別,又有內在聯系。文化事業屬于公益性文化部門,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注重社會效益,其主體是文化事業單位;文化產業屬于經營性行業,主要生產文化產品,為社會提供文化服務,以營利為目的,其主體是文化企業,二者的性質、職能、運行機制、調控手段等都不盡相同。但二者都是要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都是生產精神文化產品的部門,它們之間又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的關系。文化事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繁榮文化事業是我們文化建設的根本;文化產業是文化事業繁榮的保障并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物質上的保障,文化產業是我們文化建設的重心。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構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互動機制,統籌并舉,促進二者的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加強”,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以事業帶動產業,以產業支撐事業。“關于文化體制改革,我只強調一點,就是要繼續大膽推進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同時,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習近平同志的這一科學論斷告訴我們,只有正確處理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始終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積極探索文化建設發展的新路子,才能充分發揮文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中的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752.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19.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259.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85.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