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艷
【摘 要】目的:觀察并探討外周靜脈輸液外滲危險因素及預防化療藥物外滲的方法。 方法: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00例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患者出現輸液外滲情況分為外滲組與無外滲組,對兩組患者輸液外滲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并制定有效預防化療藥物外滲的措施。 結果:20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出現靜脈輸液外滲情況,發生率為8.00%。輸液外滲危險因素主要包含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藥物因素、穿刺部位因素等。 結論: 通過總結分析外周靜脈輸液外滲危險因素之后,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有助于減少化療藥物外滲情況的出現,顯著增強患者治療效果。
【關鍵詞】療藥物外滲;危險因素;預防方法;外周靜脈輸液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識別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10-0073-01
現階段靜脈輸液是臨床治療疾病的關鍵性手段,但是在輸液過程中可能因為種種原因造成患者出現靜脈炎、藥物外滲等青桔昂。輸液外滲主要是指在患者靜脈用藥期間因為一些原因造成藥液從血管漏出而進入到血管周圍組織,有刺痛、灼燒感等表現,并且局部紅腫,嚴重者甚至出現皮膚變硬甚至壞死[1]。本研究中選取我院收治的200例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患者出現輸液外滲情況分為外滲組與無外滲組,對兩組患者輸液外滲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并制定有效預防化療藥物外滲的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200例進行靜脈輸液治療的患者,年齡最小為42歲,最大為84歲,平均年齡為(59.32±2.37)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患者出現輸液外滲情況分為外滲組與無外滲組,對兩組患者輸液外滲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統計,并制定有效預防化療藥物外滲的措施。
2 結果
20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出現靜脈輸液外滲情況,發生率為8.00%。輸液外滲危險因素主要包含護理人員因素、患者因素、藥物因素、穿刺部位因素等。首先,護理人員因素。現階段因為全國沒有進行輸液實踐標準的統一,輸液專職護士資格認證系統缺乏,護理人員對藥物以及血管特征缺乏了解且輸液技術較低,則會造成靜脈穿刺重復。其次,患者因素。因為老年患者存在皮膚松弛、反應遲鈍、靜脈脆弱等情況,造成了外滲可能性的增加,不利于早期發現,從而很容易導致嚴重外滲的發生[2]。重癥患者嚴重脫水以及休克情況出現時,會因為循環障礙而增加血管通透性,容易發生外滲。再次,藥物因素。強刺激性藥物例如化療藥物絲裂霉素、長春新堿以及氮芥等,外滲進入周圍組織比血管中刺激性更強。此外還有血管加壓素中的多巴胺、鈣劑以及去甲腎上腺素等電解質類藥物,若出現外滲則會造成嚴重后果。最后,注射部位因素。曾經接受過化療的肢體,靜脈炎的靜脈因為血管內壁壓力增加而出現外滲,外周靜脈中心靜脈很容易發生外滲情況[3]。
3 討論
預防化療藥物外滲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容。第一,護理人員培訓。對進行化療護理的護士進行集中授課與培訓,強調低危與高危藥物之間的分類,對外滲危險因素進行掌握,并掌握外滲毒性反應極其相應護理措施,掌握預防外滲相關的注意事項及給藥方法。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重視選擇注射部位與注射器具使用,在靜脈通道建立之前需要使用注射器抽吸生理鹽水接頭皮針穿刺靜脈,確定回血通暢無外滲表現后再接含有化療藥物的輸液袋或注射器[4]。第二,患者宣教。護理人員需要在穿刺之前積極主動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并且叮囑患者觀察輸注過程中是否出現滴速顯著減慢情況,防止輸液肢體被壓迫而對血液回流造成影響出現外滲。最后,管理制度。化療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化療宣教工作,并且規定宣教工作展開由高年資且經過系統培訓的護理人員擔任。在輸液中需要安排護理人員每隔十五分鐘至半小時進行巡視,觀察患者是夠出現回血及腫脹情況[5]。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床邊交班以及治療情況的詳細記錄工作,交班內容包括血管回流情況、輸注余量及時間、注射具體部位、輸液通常情況以及化療藥物名稱等。
參考文獻
[1]浦麗芳.持續質量改進對靜脈輸液患者預防藥物外滲護理的價值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8):137.
[2]鄧小花.濃氯化鈉甲強龍聯合水膠體透明貼治療老年患者輸液外滲的效果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19,57(24):156-159.
[3]楊沖沖.品管圈活動在心血管內科外周靜脈輸液外滲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11):2099-2101.
[4]余雪紛.植入式靜脈輸液港在乳腺癌化療患者中應用的并發癥分析和護理[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09):202-204.
[5]盧秀芳.腫瘤專科護士在預防經外周靜脈化療致藥物外滲中的作用[J].全科護理,2015,13(29):2959-2961.